寧夏的“花”,是中國浩瀚的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壹朵奇葩。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原野上,寧夏人活動的農家院裏,“花兒”都會飛。
《花兒》是壹首獨特的民歌,曲調高亢嘹亮婉轉,歌詞樸實清新,給人壹種恬靜飄逸之感。寧夏花卉自古以來就在塞尚草原上廣泛傳播。清代真武有壹句詩“花比花更盛,女人也風流”,可見花這種民間文學體裁早就產生了。寧夏的花與甘肅、青海兩省流行的花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所不同。甘肅、青海等地流行的花腔,習慣以陵命名,如西寧的陵、臨夏的陵等,都是以地域命名的。撒拉令和保安令是按國籍區分的;“白牡丹秩序”和“水紅花秩序”都是用花來表現的。寧夏的花不必發號施令,想唱什麽就唱什麽,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包括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不朽愛情的真誠謳歌,這些都構成了寧夏花的主要內容。
寧夏華爾的表演形式也很靈活。愛唱花的寧夏人,有時壹朵花壹個人,有時兩個人壹朵花,還有紮在壹起的花。唱花的人可以唱田園風光,農業節日,山水,植物,花鳥蟲魚。所有的花都是用語言說出來的,都是從心裏飛出的歌。寧夏人唱花時,真假聲交替使用,聲調也有上有下。這就是“山花”“土花”的說法。也有人喜歡唱《幹花》。他們把手放在耳朵後面,張開嘴唱歌。音高和節奏完全由演唱者根據自己的喜好決定,沒有任何樂器伴奏,也沒有固定的規則。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歌手在唱花的時候,也會在曲調中加入壹些信仰天道和民歌的元素,甚至加入伊斯蘭誦經的音調,別具壹格。
“謀生(工作)不離手,花不離口”是寧夏回族人民愛花的真實反映。寧夏的山山水水中,悠揚鏗鏘的花來來往往。從十幾歲的牧羊人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從強壯的獨輪車到在院子裏做家務的漂亮媳婦,每個人都能即興說出幾句花的話:“花是心的歌,壹天也離不開。”“白天,沒有花我睡不著,晚上,沒有花我睡不著。”《華爾》這種充滿泥土氣息的文學形式,壹直激勵著寧夏人民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