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掙紮與徘徊之間——論穆旦的《我自己2018-05-10》

掙紮與徘徊之間——論穆旦的《我自己2018-05-10》

作者賈

穆旦是現代文學史上壹個特殊的存在。他出生在高門大戶,但他家的財富對他來說是遙遠的事。與同為詩人的遠親徐誌摩相比,穆旦更像賦,而徐誌摩更像李白。徐誌摩並不避諱自己的才華。他的才華像瀑布,而穆旦更像小溪。雖然徐誌摩以前很佩服漢密爾頓的學識,但後來發現文學才是他最大的天賦。但是穆旦不壹樣。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時,穆旦已經是冉冉學校詩壇的壹顆新星。但戰火壹燒到雲南,他馬上參軍,在部隊當了中校翻譯,然後參加了滇緬大撤退。滇緬撤退和長征壹樣艱難。穆旦八天連壹頓完整的飯都沒吃過,所以他的詩裏有壹種悲涼感。

《我自己》這首詩寫於穆旦去世前三年。這首詩沒有具體的意象,卻符合我們大多數人壹生的糾結。我們大多數人可能不會像徐誌摩那樣活著,知道自己能做什麽,能做什麽,想做什麽。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更像穆旦,我們做出的選擇深受環境的影響。戰爭的烽火壹來,穆旦就在十萬青年和十萬大軍的號召下走進了軍營。1947年,穆旦赴美留學,在聯合國工作。但看到身邊的知識分子大多回國,以及他們對新國家的熱愛,穆旦回到中國,學習了當時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他仍然是壹個著名的翻譯家。政治運動壹來,穆旦就被剝奪了榮耀,成了洗浴大廳的工人。當政治和歷史的天空剛剛吹起壹個春風的時候,穆旦終於能夠拿起壹支筆重新創作了。身體上的痛苦限制了他,就連穆旦也沒有堅持到恢復清白的那壹年。

《我自己》這首詩每壹段的最後壹句都是“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就像穆旦的壹生,大部分都是被時代推著前進的。穆旦心裏有壹個詩人,這是他最想要的,但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最難做到。

2018二月11在我三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