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根據不同種類的古詩詞,確定思想教育的切入點。古詩詞的教學,僅僅註重文字的解釋,詩歌的相聲,顯然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理解作者的觀點。備課時,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確定思想教育的切入點。寫山水詩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詩詞,體會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他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課本上也有很多描寫四季和田園風光的山水詩,比如:初春,走在山中,路中三路,醉書望湖樓,不值得遊園,新城的徐工店,可以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壹切美好的事物。詠物詩抓住托物言誌的特點,可以滲透思想教育。比如講授王安石的《梅花》,可以把握詩中韓玲開放的梅花意象,引導學生認識梅花孤獨頑強的性格,教育學生敢於與困難作鬥爭。再如:講授李賀的《馬》,可以引導學生領略詩人以馬比喻自己、渴望為國上戰場的豪邁情懷,教育學生從小樹立崇高的無產階級理想,將來長大後像奔馬壹樣為祖國的四化作貢獻。說理詩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由表及裏地理解事物。這類詩歌往往闡述了壹個深刻的道理。比如王誌煥的《在鷺宿》,可以教育學生,壹個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鼓勵學生從小樹立積極向上的誌向。再比如蘇軾的《西林壁題》,可以教育學生不為任何事所惑,而要對事物有充分的認識。比如杜甫的《上前線》中隊對非正式戰爭的敵視態度,在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可以從小教育學生熱愛和平。壹般來說,詠物詩是直接敘述或議論,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比如沈李的《沃荷》,詩中每壹粒糧食都是辛苦的這句話,就是作者感情的直接表達。在教學中,在喚起學生對勞動農民的同情時,可以教育他們知道吃每壹粒糧食都不容易,都要珍惜。無論哪種詩歌,都是作者意誌和感情的體現。教師只有牢牢把握古詩詞的特點,確立道德教育的切入點,把語文閱讀理解與思想道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文道有機統壹。
第三,引入美育機制,通過美育的感染促進德育。所謂德育,就是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品質。它告訴學生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什麽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因此,道德教育的壹個主要特征是說服,這在壹定程度上是強制性的。而美育則通過文學等美的形式影響人,以喚起美感的方式教育人,因此具有形象生動、潛移默化的特點。將美育的情感體驗機制引入德育,教師不僅能在理智上說服學生,還能陶冶和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音樂、美術等手段,幫助學生再現詩詞中的形象,體驗詩詞中的意境,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讓詩詞中的情感因素在學生腦海中響起,從而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以王廬山瀑布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壹套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在幻燈屏幕上再現千尺壯闊的景觀。通過直觀的圖片和教師的語言描述,學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詩中的意境和詩人的豪情,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和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另壹個例子是教《江雪》這首詩。用壹幅水墨畫,描繪了雪中鳥不飛,行人不見,漁人獨釣的場景。再加上清澈略帶激情的古箏曲,讓學生在咀嚼詩詞的同時,從畫面和音樂中感受大雪刺骨的惡劣環境,從而領略漁民(作者的象征)不向惡勢力屈服的頑強精神和孤傲性格。我們運用音樂、圖片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欣賞詩歌中的意象美、語言美、節奏美和意境美。通過調動和運用美育手段,落實教學的德育功能,使學生在生動、愉快、有趣的學習過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