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形成的原因
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或者說基督教會對文化和教育的壟斷,原因很簡單。中世紀早期,德國人從國王到平民都是文盲。他們文化的這種原始狀態使他們不可能壹下子吸收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全部成果。高等文化在蠻族中的普及和提高需要壹個過程,當時唯壹有文化的是基督教牧師。這導致了中世紀基督教會的文化壟斷。需要註意的是,西歐的文化從公元三世紀開始衰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是其衰落的結果,而不是衰落的原因。
在中世紀的最初幾百年,基督教牧師是西歐古典文化的唯壹傳承者。在修道院的高墻裏,昏暗的燈光下,只有基督教牧師還在研究古典文化的成就。畢達哥拉斯的數學著作、歐幾裏得的幾何學和阿基米德的物理學都依賴它們得以保存。可以說,是他們“讓學習之光壹直燃燒著”。這時候的歷史著作《哥特史》、《阿基米德物理學》都被保留了下來。
卡羅琳王朝的藝術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和深入,8世紀中葉至9世紀末的西歐形成了加洛林藝術。是德國人對基督教、拜占庭、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大規模模仿和學習,其推動者是查理大帝。他建造宮殿和教堂建築,設立宮廷學院,要求教堂和修道院設立學校,開設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等課程。自然都和宗教有關,但對於這些主體來說,至少起到了傳宗接代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基督教文化在11 ~ 13世紀發展起來。
3.文學詩歌
(1)拉丁語文學拉丁語是中世紀西歐的常用語言。拉丁文學的主要形式是“贊美詩”,深刻而凝重。例如,贊美詩的格式是這樣的:“我相信聖靈和神聖的天主教會……”年輕的學生用拉丁語即興說:“我相信令人愉悅的甘露和餐館老板的獎勵……”
(2)方言文學的口頭創作,如英國的《羅賓漢》、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布倫根之歌》、貴族抒情詩等。方言史詩與方言抒情詩的融合形成了騎士文學。騎士文學贊美“溫柔的愛”,推崇騎士精神:舉止有禮,言語溫柔,淑女溫柔。崇拜和尊重女士。騎士文學經常描寫忠誠與愛情的沖突。以上都是貴族文學。對於市民來說,有城市方言文學,主要是故事詩和寓言,比如法國的狐貍麗娜的故事。往往主題是諷刺神父勾引商人的妻子,聰明機智會戰勝暴力。
4.建築藝術
主要是教堂建築。羅馬式建築出現於11 ~ 12世紀早期,哥特式建築形成於12世紀~ 14世紀中期,均為石結構。羅馬式建築的特點是厚墻、圓拱、小窗,表現出雄偉有力的思想,但又是陰暗的。也展現了神秘超然的意境。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是巴黎聖母院,屬於整體骨架型,有圓柱、尖拱、小尖塔、彩色玻璃窗。整個建築很高,但是羅馬式風格達不到。哥特式建築已經脫離了古羅馬藝術的影響,高聳的尖塔將人們的目光引向虛幻的天空,讓人忘卻今生,幻想來世。哥特式藝術是中世紀以基督教思想為中心的西歐文化的發展。
大學的興起
從12世紀開始,陸續建立了壹些大學。這時候建立的大學壹般都和基督教會有關。歐洲最早的巴黎大學是在大教堂學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以及歐洲其他國家最早的大學都是在主教的批準下建立的。中世紀大學的傳統是畢業時穿牧師服(方帽黑大衣)。中世紀西歐的大學生生活比較貧困。那時候和現在壹樣,常見的方式是給家裏寫信要錢。壹位法國詩人起草了這樣壹封信:“親愛的父親,我身無分文,除了您沒有人給我壹分錢。大學裏的所有費用真的太高了...喝酒,吃面包,看病,學習,我都負債了。我寫了壹張紙條,是為了洗衣服和理發。我寫信給妳是為了還清我的債務,我讓妳寄錢也是為了問候。”大學學位最開始是教師執照,獲得者可以獲得榮譽或行會工匠的權利。大學在形式上也是壹個可以擁有財產的協會和行會機構,然後逐漸擺脫教會等外界的控制。所以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教會反復提到對現代人類教育和學校大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簡而言之,整個中世紀西歐文化,包括文藝復興早期,都是以基督教和基督教思想為基礎的。可以說,中世紀西歐文化的主體是基督教文化。現代西方文化的基礎已經牢固確立。
二、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
中世紀是信仰的世紀,中世紀的哲學家非常關心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人的本能,人生的目的?神的存在和象征,等等。相反,現代哲學家對這些問題不置可否,如存在主義哲學認為生命就是存在,追求生命就是存在的過程...
1.教父哲學
所謂教父,是公元2世紀以後,對基督教教義的制定或解釋以及聖經的解釋有所貢獻的壹些神學家的尊稱。教父們吸收了希臘羅馬的哲學思想,撰寫了大量著作,闡釋聖經,闡述教義,將基督教進壹步哲學化、理論化,形成了壹套系統的神學思想。在這些教父中,奧古斯丁(354 ~ 430)為基督教神學體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奧古斯丁把普羅提諾等人(205?~ 270年,新柏拉圖主義與《聖經》相結合,進壹步論證了教父提出的上帝創世論和三位壹體論,提出了原罪論和選民論,從而奠定了基督教神學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古希臘的人性觀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任何善於運用理性的人都可以使自己的人生獲得成功。奧古斯丁拋棄了古典理性主義的人性觀,認為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行動的盲目性,這種盲目性不是由於缺乏遠見的個體偶然的盲目,而是人性中固有的永恒因素。這就是奧古斯丁所說的原罪。根據原罪理論,每個人都是把墮落的本性帶進這個世界的,這個本性是不可能自己變好的。所以全人類都需要救贖,但人無力自救,必須依靠上帝和基督。這樣,人與外界的關系就被人與神的關系所取代,原罪論成為基督教救贖理論的基礎。
奧古斯丁救世理論的中心是教會,教會是上帝指派來拯救人類的工具。如果壹個人不能成為教會的成員,他就不能得救。教會是上帝和信徒之間的媒介。同時,教會是壹個同體的信仰,(這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同於其他社會群體,因為它們都與塵世的事物相聯系,只有基督教信仰的身份開辟了通往永恒幸福的道路。基督教信仰這種同構性的激進代表是4世紀初開始於歐洲的禁欲運動和修道院制度。有些僧人為了追求壹個純粹的信徒群體,決心放棄壹切社會交往和社會責任。然而,問題是,大多數基督徒仍然活在世上。作為壹個官員,壹個軍人,壹個農民,他們是否還應該承擔對世界社會的責任?這就引出了壹個更普遍的問題:信仰同構和世俗同構各自的性質,它們之間是什麽關系。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他的觀點後來成為整個中世紀教會堅持的正統原則。
奧古斯丁的教父哲學反映了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夕,人們因失望而產生的虛幻理想。在中世紀,基督教教父哲學壹直統治到11世紀。
2經院哲學的形成
如果說羅馬帝國後期的社會思潮是從理性走向神秘信仰,那麽經院哲學的形成則標誌著理性的復興,因為經院哲學的基礎就是“盡可能地將信仰與理性結合起來”。被稱為末代教父和第壹經院哲學,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倫(1033 ~ 1109)。我不為信仰而求理解,我為理解而信,這說明他相信人類的理性有澄清基督教信仰奧秘的力量,基督教義的真理應該而且能夠經得起推敲。
經院哲學的發展和成熟與11世紀以後西歐城市的興起和商品經濟關系的發展有關。社會生活穩定,人們有了自信,開始相信自己的理性。同時,這也與12世紀亞裏士多德哲學在西歐的復興密不可分。由於十字軍東征,亞裏士多德在西方失傳多年的主要著作《形而上學》、《物理學》和《靈魂論》相繼被翻譯成拉丁文,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等人的註釋也在西歐流傳。面對當時亞裏士多德無與倫比的自然科學和哲學,基督教會壹開始是害怕的,後來禁止了,再後來吸收進基督教神學。經院哲學大師托馬斯完成了這種吸收。
阿奎那用亞裏士多德的理論論證基督教神學,將信仰與理性、聖經和科學結合起來,從而建立了壹個龐大的基督教亞裏士多德神學體系。他的主要著作被恰當地稱為神學大全。阿奎那經院哲學的主要特點是重視理性,重視邏輯推理,但不相信感官和經驗,認為感官達不到最高的真理——聖經。這樣,阿奎那的亞裏士多德神學體系就被取代了。
3唯名論和實在論(Realism)
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在經院哲學中被歸為“實在論”。現實主義認為,壹般概念比個別概念更“現實”,即“人”比這個男人或女人更“現實”。這種理論強調各種抽象概念的優越實在論,使中世紀的人們在攻擊個別牧師時仍能堅信教會,在譴責歷任教皇為小人時仍能堅信教皇的統治。因此,面包和酒之類的東西可以毫無困難地被視為真正的內部實體和基督的實體。現實主義的對立面是唯名論,強調個體優先於壹般。
4經院哲學的概念
由於對人類生存的關註,中世紀的哲學家們繼續關心壹個中心問題:人們應該憑理性還是憑信仰生活?信仰和理性是什麽關系?這些問題是經院哲學的核心問題。所以經院哲學是論證和推論基督教神學的哲學,是為神學服務的哲學。它結合了理性和信仰。這是中世紀教會學校和修道院教授的哲學。哲學講理性,神學講信仰。搞神學的人強調理性,哲學壹定會讓哲學為神學服務,所以有的書從批判的角度說中世紀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5.經院哲學的評價。
經院哲學不是很有利於自然科學的成長,因為它強調內在的實在性,不相信感性和經驗,把人們的註意力從具體事物的實際細節和情境上轉移開。另壹方面,經院哲學也為後來的歐洲思想奠定了基礎,使歐洲人養成了極其嚴謹細致的作風,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需要訓練有素的思維,讓這個世界不損傷推理,不怕推理。正因為如此,
對現代人來說,經院哲學給我們留下的最大啟示是,人需要理性和信仰,理性和信仰不能相互沖突。
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