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不容忽視的五四新詩運動

不容忽視的五四新詩運動

培根說:讀詩使人機智。中國是壹個富有詩意的國家。三千年來,歷經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化高峰,精致的中國人民積澱了優秀的詩歌傳統。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中國詩壇也發生了質變,出現了以白話文為載體,以“德先生”、“賽先生”為旗幟的新詩運動。它吹響了狂飆突進的嶄新時代的號角,喚醒了潛藏在人們心中的自由精神,開創了中國詩歌發展的新時代,進入了中國詩學和詩歌美學新的歷史階段。

1.五四新詩脫胎於舊體詩,這是我們自己的形式。

新詩在古典詩歌、民歌和白話文的基礎上,受到白話小說和外國詩歌的啟發。劉半農說:“白話詩是‘古’,最明顯的,如唐代王灼之、寒山、施德的詩,都是地道的白話。”雖然新詩脫胎於古典詩歌後受到外來詩歌的影響,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新詩的多重“西方味”,新詩的民族性也沒有暗淡。

2.五四新詩播撒了精神的種子,奏響了時代的強音。

新詩發生在新文化運動中,在啟蒙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下發展和運作。新詩走出書房,走出個人自我玩味的象牙塔,直面人生,將心靈的抒發與現實的反映統壹起來,將審美功能與啟蒙救國功能統壹起來,喚醒了潛藏在人們心中的自由精神。

郭沫若的詩集《女神》,就是五四運動所稱的“女神”。郭沫若感到“個人停滯,民族停滯,此時找到了火噴口,也找到了噴火之道。”那種絕唱,“鳳凰涅槃?”相似的再生,燃燒的感覺就像“爐中之煤”...寬廣的隱喻和感人的意象,彰顯了施特姆·德朗思想解放和“人類覺醒”的五四精神。

聞壹多先生在1925年從美國回國時,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人民悲慘的景象。於是,真摯的愛情變成了對現狀的強烈不滿和對改變舊中國的激情:“壹言為禍,壹言可點燃。雖然五千年沒說,妳猜“壹句話”被火山深深沈默?可能是他突然走火入魔了,天上突然打了個霹靂。疾風:我們的中國!

徐誌摩的《再別康橋》創造了人類自由精神所依附的康橋世界――西邊的雲,河邊的金柳,波中的倩影,軟泥上的綠草,何康河的柔波,這是壹個意味深長的音樂境界,優美的節奏蕩漾如漣漪。既是虔誠學子尋夢的聲音,也是詩人情懷的潮起潮落,有著獨特的審美快感。

朱湘《采蓮歌》中,微風吹拂楊柳,荷葉映綠,夕陽西下,金波閃爍...“蓮花妖嬈似人”,妖嬈的蓮花與妖嬈的蓮花如人呼應。采蓮人的羞澀與天地美景疊加,優雅清純的東方少女與優雅的音樂和歌聲融為壹體。花香伴著衣香、漿聲、歌聲,構成了壹幅祥和、寧靜、安詳的畫面,營造出壹種炫麗、美妙的境界。這種境界是朱湘的向往――他向往采蓮姑娘的“不諳世事”和“與世無爭”。

詩歌是創作主體最真誠、最原始、最沖動的表達。優秀的五四新詩抒發性情,追求靈氣,是人民群眾遇到變化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給我們崇高的精神啟迪!

3.五四新詩結合了傳統的詩學理論,創造了優美的形式。

五四以後的白話詩人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沈、俞平伯、康等新詩倡導者,打破了舊詩的束縛,在西方文學的影響下,又將新詩與中國傳統詩學的理論基礎“契合”,提出了新詩學。例如胡適、劉半農、康等。都認為新詩要有自然的層次和韻腳,不自覺地把傳統的詩學理論轉化為新詩的審美標準,以這個“契合”點產生現代新詩。

劉半農壹方面吸收了民謠的散文風格或外國詩歌的特點,另壹方面又繼承了中國傳統詩歌的特點和手法――重視意境的創造和比喻的運用。每壹段的開頭都教我如何不去想她,渲染不同的風景,從而喚起感情的表達。每壹段都營造出美好的詩意意境,真實的景色激起人們的無限想象。同時,詩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詩的壹些特點,反復吟唱,用生活的白話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而胡適則借鑒宋詩,如《蝴蝶》和《致朱靜農》,顯得清新自然。

戴望舒早期代表作《雨巷》將法國早期象征主義詩人魏爾倫所追求的語言的音樂性和意象的朦朧性與中國晚唐婉約詞的風格相結合,使“中國舊詩風”發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創造性轉化”。葉聖陶稱贊《雨巷》“為新詩的音節開啟了新時代”。

五四新詩以現代的方式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憂患意識,進而寫出了屈原和杜甫未竟的詩篇。詩人臧克家曾說:“新詩舊詩我都愛”,這是經過反思而日臻完善的詩學觀。然而,新詩在語文教材中卻長期被忽視。多年來,我們很少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選擇新詩。從初中到高中,學生接觸到的新詩只有七八首,語文教材忽略了新詩史上很多非常重要、有影響、深受讀者喜愛的流派和詩人。古詩詞在今天依然充滿活力,但它畢竟離我們太遙遠了,它的表達和情感也和現代人不壹樣。新詩表達的是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所以相對容易親近學生。健康的新詩體現了心靈美和語言美,對學生心靈有著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啟迪、感悟和陶冶作用。

丁,教師,現居湖北丹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