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星辰》被公認為該詩的最高成就,被矛盾地稱為“星空格”和“泉水體”。它所體現的主題是:母愛、自然、純真,構建了冰心的思想核心“愛的哲學”。
《春水》是《星星》的姊妹篇,由182首短詩組成。也是先發表在早報上,但是春水比星星晚出了三個月。
在《春水》中,冰心雖然還在歌頌母愛、親情、童心、自然,但她已經用更多的篇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和她那壹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煩惱和苦悶。她用溫柔悲傷的語氣訴說著心中的感受,同時也在探索著生命的意義,表達著想知道世界本來面目的渴望。
冰心以其獨特的女性氣質,用清新優美的語言寫出了《星星》和《泉水》兩首詩,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第壹,強烈的哲理性是《星星和泉水》的壹大藝術特色。《星辰》和《春水》中的很多詩都是哲理詩,思想深刻。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與詩中所描繪的具體形象和詩人的深邃思想相結合,因而仍然具有詩性的情感和審美感受。其次,溫柔是冰心詩歌的另壹個顯著特征。冰心的詩處處表現出壹種女性的溫柔。她以“飽含柔情與悲傷”的抒情風格,用深沈濃烈的感情唱出純愛,描繪出自然之美;同時也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壹些社會醜惡現象的譴責。三、用詞溫婉飄逸,節奏自然,意境優美動聽。《星星與春水》中的詞句運用似乎得心應手,處處透露著溫婉飄逸的風格。
《冰心體》這首詩,在詩人的模仿中,已經流行了好幾年了。劉大白、、葉、徐玉諾、宗白華等。都寫了很多有自己特色的小詩。這些短詩用真實簡潔的文字,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平凡事物的獨特興趣和感情在壹瞬間的變化。它們和冰心的詩歌壹起,組成了壹個晶瑩而遙遠的群星,永遠閃爍在新詩發展的道路上。《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唯壹壹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追憶似水年華》,歷來好評如潮。作者說,這些文章是憑記憶復制的“回憶錄”。這本書是魯迅1926年的回憶散文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起初是以“追憶往事”為主題,發表在半月刊《莽原》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編輯,增加了小銀和後記。9月收藏完成,1928,更名為“晨之花”。由北京未名社於9月出版,1928,被列為作者整理的“未知新集”之壹。2月轉載1929。9月第三版1932由上海北方新書店重新整理出版。這本書的封面是陶畫的。
早花晚花* * *賺了10作品。包括:討厭貓的狗貓鼠;我懷念我的長母,哀悼她的不幸,我憤怒她無可爭辯的“阿昌和”;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吳蒼輝,表現出封建家長制的陰影;描繪無常,迷信和傳說中令人陶醉的使者;”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關於童年:揭露庸醫的“父親病”;描述邪惡和令人厭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筆記;最欣賞魯迅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範愛農,壹個壹生落魄的同鄉朋友。《朝花夕拾》將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作者關註人生、改革社會的巨大熱情。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回憶錄》(三閑集文選序),完整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人生軌跡和經歷,生動描繪了清末民初的人生畫卷,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生活和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深刻而意味深長,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中有許多已被收入初中課本,如《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這表明它在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駱駝祥子》以北平(今北京)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背景,以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市民的生活為背景,以祥子坎坷悲慘的人生經歷為主線,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和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們展示了軍閥混戰和黑暗統治下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在痛苦深淵的畫面。從祥子試圖通過個人奮鬥擺脫人生悲劇命運,最終失敗甚至墮落的故事中,警示人們:貧窮的城市農民單靠個人奮鬥是不可能翻身做主人的。《駱駝祥子》問世,被翻譯成十多種文字,影響很大。
主要講述了老北京人力車夫的心酸故事。本文痛斥壓迫人民的不道德的人,揭露黑暗舊社會對勞動者的剝削和壓迫,控訴舊社會把人變成鬼,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自私狹隘的個人主義,揭示個人奮鬥不是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處境的主題。也說明人是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動物,是最脆弱的。人性的醜惡在這裏暴露無遺。《駱駝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筆觸描繪的壹個悲劇: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壹個勤勞壯實的下等人懷著發家致富的美好夢想,奮力拼搏,最終被壹場黑暗的風暴吞噬。揭示了當時“小人物”的奴隸心理和希望。隨著祥子心愛的女人喜兒的自殺,祥子熄滅了個人奮鬥的最後壹絲火花。這是舊中國、老北京貧困市民的典型命運。
《駱駝祥子》是現代白話小說的經典之作,大量使用了北京方言和壹些老北京風土人情的描寫。
《駱駝祥子》最早發表在《宇宙風》雜誌(1936),10月份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出了新的單行本,老舍做了壹些修改,刪去了第23章的後半部分和整個第24章。人民文學出版社80年代出版的老舍全集,1982,恢復了老版本的原貌。
《駱駝祥子》裏有壹句話“金錢會把人引入壞社會,拋開高尚的理想,心甘情願下地獄。”它不僅生動地寫了下層民眾在無盡的悲痛之後,將對社會不公的怨恨轉嫁到金錢上。其實,惡的不是錢,而是不健康的心態。正是這種扭曲的犬儒主義描繪了社會的悲哀和人類的悲哀,構成了社會的悲劇!《格列佛遊記》是斯威夫特的壹部傑出的諷刺小說。自出版兩個多世紀以來,它已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作品反映了18世紀上半葉英國的社會矛盾,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敗和罪惡,抨擊了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雖然它是對宮廷和政治家的諷刺,但這部作品超越了其時代和地點的局限性,尤其是前兩部分,被認為是文學的偉大寶藏之壹。笛福(1660-1731),《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被譽為英國小說、報刊之父。出生在壹個反對英國聖公會的新教家庭,他的父親是壹名商人,他自己也經商。他的文章影響了後來期刊文章和報紙的發展,他多次因言論被捕。笛福直到59歲才開始寫小說,可見小說家的傑出才華。《魯濱遜漂流記》是笛福的第壹部文學作品,出版於1719。這也是他壹生中最成功和最著名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出生在壹個相對富裕的家庭,但他毅然拋棄了舒適的家庭生活,願意與海浪為伍,實現自己的航海夢。他航行到倫敦、非洲和巴西,在那裏被海盜劫持,淪為奴隸,但他最終化險為夷。在壹次去非洲的航行中,不幸的是,整艘船被壹場大風暴摧毀,只有魯濱遜壹人幸存,漂流到了壹個荒島上,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8年的海島生活。在荒涼寂寞的荒島上,魯濱遜以其敢於冒險和創造的開拓精神,獨自與各種困難作鬥爭,最終重獲自由。在壹個物質嚴重匱乏的荒島上,魯濱遜用自己的雙手建造了壹座蝸居,四周都是柵欄,自己制作衣服、器皿等生活必需品。他還圈養野生動物,自己種了很多莊稼。最後,他把荒島建設得美麗富饒,沒有被困難壓垮,反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熱情地贊揚了魯濱遜不屈不撓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做事精神。他不僅是壹個勇敢頑強的冒險家,更是壹個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實幹家。魯濱遜的故事歌頌了勞動和人與自然的鬥爭精神。它告訴我們,只要有誌氣,有毅力,有創造的勇氣,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魯濱遜漂流記》出版後,深受讀者喜愛和歡迎,很快風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