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詠史詩的內容

詠史詩的內容

詠史詩的內容可分為三類:敘說往事、懷古和歷史評論。唐朝末年,胡曾開始詠史,此後更為盛行。除了胡曾,還有著名的詩人,如王尊和周譚。

唐末詩人胡曾是歷史上第壹位寫了150首詩的詩人,這些詩被編為詠史詩。每首詩都以地名為題,旨在評論古今得失,重在議論,並非偶然,也不在乎文字。他的詠史詩取材於唐末政治腐敗、生靈塗炭的黑暗現實。關於他的史詩的藝術價值,學者們眾說紛紜。新認為其詩“平庸”,王夫之評價為“滿篇議論無詩”,《四庫全書提要》評價為“趣味淺薄,格調卑微”,普遍文學地位較低。另壹方面,胡曾的詠史詩樸實易讀,生動流暢,風格質樸無華,忠於史實,立論公允。因此,從五代到明代,胡曾的詠史詩被作為兒童讀物廣為流傳,或與《千字文》、《秋夢》等蒙古學書籍壹起出版。

王尊是胡曾的同時代人,他的《全唐詩》共59首,都屬於七言絕句,風格與胡曾相近。他的詩多為懷古詩,表達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我對現實生活寄予了很深的感情。通過歷史人物的經歷來表達自己對人才匱乏的感受,通過描寫歷史興衰的故事來警示統治者,具有壹定的思想意義。

唐末五代時,周譚寫了《詠史詩》,有* * *詩203首,後面還有“談”來說明相關的歷史事件。周譚以國子監的身份直接發言,用《詠史詩》告訴後唐君主。周譚的史詩文學價值不高,明代胡振亨批評為“蠢惡”。流傳不像胡曾的史詩那樣廣泛。

還有唐代到五代的敦煌詩。蒙書編纂的《古聖賢集》由80首七言詩組成,類似於胡曾、周譚的大型詩作。這種敦煌詩歌素材可以結合歷史詩詞、蒙古文書籍、詩歌等。,也開啟了中國敦煌文學異文的研究(如孟姜女異文、王昭君異文、伍子胥異文)日本平安時期初期是中國詩歌和散文的全盛時期,包括史詩。平安時期沿襲了奈良時代的舊制度,在宮中設置了大學。其中,以學習《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爾雅》等課程為主的紀川島(又名《隨筆之路》)最受關註。當時的習俗是在所有的書都寫完之後,為詩歌舉行壹次“比賽宴會”。菅原道真的詩歌是這壹時期的代表詩歌,有《後漢書設宴,各褒史而得榮》、《漢書設宴》、《勸書院,漢書設宴》。唱歷史的孫同叔叔,唱歷史的司馬相如等等。

平安末年,“國風運動”興起,包括史詩在內的中國詩歌開始逐漸衰落。到了鐮倉時代,鐮倉幕府重武輕文,漢詩更是沒落。直到室町時代,中國詩歌才重新崛起。江戶時代後期,中國詩歌再次繁榮,其中不乏詠物詩。比如賴寫了很多詩,很多都是樂府體,貫穿著尊皇的愛國思想,還寫了樂府集《日式樂府》,後來成為幕末明治維新的精神武器。崔致遠,新羅人,曾在唐代求學並為官,與唐代許多詩人有過交往,寫下了許多中國詩歌,其中包括關於金雄宮山城的詩歌。詩人看到了百濟金雄(今韓國忠清南道周公)的公山城舊址,想起了百濟與高句麗的戰爭以及後來的洛唐戰爭,於是寫下了自己對戰爭的心理恐慌和擔憂。

新羅滅亡後,史詩在高麗王朝後期的漢詩中仍占有壹定的地位,其中以李奎報和李成秀的作品為代表。在李奎報寫的2000多首中國詩歌中,有500多首是關於歷史的詩歌。除了中國歷史,還有以朝鮮民族歷史為題材的。李奎報生活在朝鮮軍政權時代,依靠史詩表達了自己的報國理想。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東明王篇》、《武東閣士子國史三百韻》、《唐玄宗開元天寶詩四十三首》。李成秀史詩中的代表作品是樂府式的《帝之韻》。

在朝鮮王朝,除了樂府體和近體詩之外,還產生了不同於中國文學的、用本民族語言寫成的關於詩的地方詩。樂府體的代表作品有18、19世紀被李福秀模仿的李東陽《詠史詩》和海東樂府等壹系列樂府體詩。後期代表作品有劉德公的《古詩二十壹首》。燕文史詩的代表作是鄭林之、安智、權弼等人合著的《蜻蜓之歌》。現存琉球漢詩,多為琉球二商之作。琉球士紳自小學習中國典籍,他們的漢詩往往取材於中國的歷史典故。琉球的史詩以懷舊為主。著名的作品有曾軼的《太素懷古》(在沙邊,靠近雲)和程順澤的兩首懷古詩(著名守護者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