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杜麗不同的人生經歷
1,不同起源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他那超乎尋常的自負與自信,高傲獨立的人格,奔放灑脫的氣度,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人民的人格和精神風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名青蓮居士,祖籍隴西(今甘肅秦安)季承。他的家庭背景仍然是個謎。五歲左右,遷居四川綿州長隆縣(今四川省江油縣)。他的家庭非常富有,所以他在早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時遊歷青城、峨眉,但道教對他的人生影響深遠。18歲,往返鄰縣,遊劍閣、子洲。20歲到成都等地旅遊,就是漫遊,李白壹生都在任俠度過。
杜甫是盛唐時期壹位沒落的大詩人。
杜甫(712~770),字美,京兆淩渡(今陜西Xi西南)人,出生於珙縣壹個官宦家庭。他家有崇儒守法的文化傳統,對他影響很深。他經歷了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使他體會到了生活的辛酸和人民的疾苦,所以他關心國家安全。
2.不同的人生經歷
李白年輕的時候,讀了很多書。“五歲背六甲,十歲讀百書。”“寫了十五本精彩的書,他發了大財。”他還稱贊了任俠的劍。“十五好劍法,王子無處不在。”他年輕時遊歷甚廣。這些都對李白豪放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也直接導致了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形成。他的人生理想既超脫又積極,人格魅力是別人望塵莫及的。但他幾乎壹生都在做官和跳舞之間徘徊。在《蜀道難》中,他著重描寫了舒勤島神奇而驚險的山川,並從中流露出對社會的壹些憂慮。他說“如此之高,黃鶴過也難”和“劍塔關雖堅不可摧”,這可能是對當時政治混亂和他的沮喪的壹種隱喻。在他的《很難走》中,他用“我把食物棒和杯子扔在壹邊,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拔出匕首,我徒勞地窺視四個方向。我會渡過黃河,但冰堵渡口,等太行山被雪覆蓋”來形容他的艱難處境。由於當時高力士、楊得寵,賢士被朝廷拒之門外,他發出“難去,難去”。殊途同歸,但他樂觀的天性讓他對理想的追求執著。他唱道:“我終有壹天會乘風破浪,壹個充滿信心和希望的強者,從雲帆直掛大海”。在《牛渚夜泊懷古》中,他寫道:“登州望秋月,徒然憶謝老將軍。我有詩;我識字,他聽到別人的,但不是我的。”借謝商與袁弘相遇的典故,表達自己的無能之情和對知音的渴望。李白雖然仕途活躍,但受道家思想影響,時不時蹦出出世的念頭,也隱居山林。在廬山,他說:“我是楚國人的瘋子,唱了壹首與孔子爭論的狂歌。手裏拿著壹根綠色的玉棍杖,壹大早就告別了著名的黃鶴樓。五嶽出遠門尋山,照我壹生壹不變的習慣。”表現了他對道教的虔誠,對儒家思想的嘲諷,以及擺脫世俗,追求神仙生活的情懷。在《夢登天目山》中,他描寫了荒誕的夢境,表達了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後,他說,“安能催眉屈身,服權貴,誰也不會吃虧,以正視聽”,顯示了他潔身自好的誌向。可以說,李白壹生都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徘徊。杜甫出身官宦,祖父杜沈燕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於杜甫來說,做官和作詩都是家業。他曾對兒子說:“詩歌是我的家人”。杜甫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壹生都有扶君欲,再加上自己壹生的窮困潦倒,形成了他憂國憂民、體恤百姓的性格。因此,他的詩歌強調現實主義。杜甫壹生都在求官。“奉儒守官,而不墮素業”(《入雕與賦表》)。終其壹生,他都相信自己終有壹天會“優於君主,然後使民風純樸。”這種精神壹直滲透在杜甫七律《登樓》的字裏行間“花,高如我窗,傷遊子心,因我見,從這高處望去,處處悲。錦江的春光蓬蓬的湧進來,山上的雲,古代的,千姿百態,變幻不定。朝廷就像北極星壹樣,最終不會改變,科爾西山不會入侵西藏。然而,在暮色中為壹個消失已久的皇帝的悲哀感到遺憾,太陽幕布正在談論傅亮。”這首詩能充分體現杜甫詩歌的特點,詩首的景物引出作者的心境,如同“何處花瓣已如淚落,何處孤鳥已唱出哀思”壹樣感人。後來又寫出了“壹萬人有多難”的情況,最後寫出了個人的誌向。他想像諸葛亮壹樣創業。全詩抒寫了山水之間的聯系和千古社會的變遷,說人事借助自然景物的浸潤和包容。自然景物、國難和個人感情的結合體現了詩人沈郁失意的風格。他的《黃河兩岸被帝國軍收復》“劍之外,如薊北傳,初聽淚流滿臉。我的妻子和兒子在哪裏?他們臉上沒有壹絲悲傷。,然而我瘋狂地打包我的書和詩。大聲唱我的歌,喝我的酒,青春是回家的好伴侶。那就是從巴峽穿過巫峽,從南往上,再往北——到我自己的鎮上!. "講的是唐軍攻克安史老巢後,詩人聞訊後的喜悅之情。全詩以其流暢的音韻、真摯的情感、快速的節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詩《上山》工整工整,景色抒情。描述時代的面貌和妳內心的感受。
二、杜麗詩歌的創作方法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壹位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所處的時代主要是開元、天寶四十余年,也就是所謂的“盛唐”。這是唐帝國空前強大,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潛伏的時代特征。結合他的經歷和思想性格,他的詩歌呈現出與杜甫截然不同的浪漫主義風格。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所處的時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劇變時期。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與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造成了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苦難,詩人也被卷入了社會的底層。他還用筆描繪了那個悲慘時代的生活圖景,並逐漸攀上了現實主義的巔峰。他高度成熟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主要體現在詩人的敘事詩中。
首先,李白的詩詞歌賦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李白不是壹個無牽無掛的詩人。他熱情的感情和強烈的個性給他的詩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處處留下了強烈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當他想進京做官時,他宣稱:“笑到天上去。我們是蒿人嗎?”當政治受到挫折時,他們會大喊:“路如藍天,但在我眼前沒有出路!”他想控訴自己的不公,於是說:“我要爬龍見主,雷公擊鼓。”他懷念長安,就是“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他爬太白峰的時候,讓太白和我說話,為我打開天空。"他問仙女,"然後就有了"仙女撫著我的胡子,我的頭發長長了,我熱愛生活。"他要喝酒,洛陽就有東曹丘“為豫天津橋南建酒樓。”他哀嘆宣城好釀酒,問:“夜臺沒有李白,酒賣給誰?”即使在寫歷史人物時,如嚴子陵、諸葛亮、謝安等。,他們往往被視為自己的化身。這種強烈的主觀情緒給詩增添了壓倒性的氣勢,給讀者以聲音,使讀者感到溫暖親切,而杜甫往往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杜甫的詩善於把主觀的思想融入客觀的事實描寫中,讓人物自己用事實說話。這是杜甫詩歌的最大特點,也是他最大的技巧。比如《兩為道》,作者自始至終以嚴肅的態度描寫場景和情節,使詩人的感情和傾向從場景和情節中自然流露出來。“沒有諷刺,語言嘲諷;沒有感嘆,調侃的地步有感嘆。”
其次,李白的詩大膽誇張。“白發三千尺,愁長壹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詩句,早已是文學描寫中的典型誇張。而他的酒量也是“要壹三百杯”“要兩千石才能喝完”。他的上升甚至達到了“最高的懸崖離天僅壹尺之遙”和“舉起手來可以接近月亮”的地步。這些“筆落震風雨,詩泣鬼神”的誇張詩句,在李白瑰麗豪放的詩句中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杜甫註重細節描寫,杜甫善於捕捉能表現人物自身特點和精神面貌的表現性細節來塑造人物。比如“無論對他們提出什麽要求,軍人都敢恨?”這壹細節既揭示了敢怒不敢言的仆從的痛苦感受,又揭示了封建統治的殘酷壓迫,深深地體現了作者的同情和憤慨。再比如《石渠官》,用的是“夜之聲絕,如泣如噎”。這個詳細描述。細節的生動描寫源於作者對客觀現實生活的細致觀察和體驗,如“細雨中魚出,清風中燕斜”
再次,李白的大膽誇張與他豐富的想象力是分不開的。所以在李白的詩歌創作中,想象總是那麽出人意料,那麽天真純潔,深深觸動著讀者的心弦。最能體現這壹特點的是壹些關於月亮的詩。他喜歡明月,所以他幻想明月能問路,能追,能贏。比如《飲酒求月》中寫道:“天上幾時有月?我今日駐足壹杯問,人不能登明月,惟隨人月。”在《宣州謝朓樓舒雲》壹書中,他說:“人人都渴望飛翔,都想去藍天捕捉明月。”他常常把明月指為知己,幻想明月可以陪他喝酒,送他遠行,排解他的寂寞,娛樂他的留戀,甚至在月色不足的時候,可以賒賬。對於李白來說,現實世界往往顯得狹隘、壓抑、黑暗,所以他常常展開幻想的翅膀,飛向天上的仙境,尋求光明和自由。比如以“安史之亂”為背景寫的《古風》(九首),就是詩人寫華山仙境的異想天開。“蓮花山在西邊,壹路看星星。雙手捧著壹朵白色的芙蓉花,蜷曲成壹團。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飄逸的雲彩飄向高空。邀請我去天臺,高壹瑋書清。隨它去,開紅嶺子明。”在這仙境裏,星仙子素手捧著芙蓉花,寬腰帶飄在雲端,在空中飄動,飛向天空,超然空靈,自由自在的氣息彌漫著整個仙境。連“我”都接受了明星的邀請,恍惚中隨其而去,驅使洪扶搖直上。《夢登天目山》是詩人運用幻想的傑作。奇妙的童話世界。奇妙的神仙世界強烈地反映了黑暗的社會現實,反映了李白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追求。而杜甫則善於對現實生活進行典型的藝術概括,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描寫了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翻墻而逃的老人、在急河中被迫服役的老婦、在新安中招的男子、早晨出嫁的新娘、無家可歸的單身男子等。,並形成壹組人物形象圖庫。如此多真實、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杜甫詩歌的突出貢獻。
最後,李白的詩充滿了奇怪的隱喻。“對待朋友輕,面對九疑峰”,山峰形象新穎有力。“黃河能容土,北風恨雨雪。”用黃河驚心動魄的比喻來對比陣亡士卒妻子絕望的悲傷,真是驚心動魄。他寫的瀑布、黃河、秋月、山峰,氣勢磅礴,氣勢磅礴,靈動。另壹方面,杜甫的詩具有個性化的人物語言。為了使人物栩栩如生,他用人物的語言來描述心理,塑造形象。完全由新娘獨白寫成的《婚禮送別》壹詩,表現了她在告別丈夫時無奈、怨恨、埋怨、焦慮、痛苦、不情願、期待的復雜心理活動,塑造了壹個感情豐富、深明大義的勞動婦女形象。他的《無家可歸》、《辭舊迎新》也是寫獨白,新安官和潼關官都是用對話。這些人物的文字通俗樸實,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當妳讀它們的時候,妳會看到它們,聽到它們的聲音。
從這些對比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李白把詩歌推向了繼屈原之後的又壹個浪漫主義高峰,杜甫的出現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壹個更加自覺和成熟的階段。
當然,李白的浪漫主義也包含現實主義的成分。最能體現李白這壹特點的是他的遊仙詩和山水詩。比如《古風》(十九),第壹部是華山仙境,第二部是《俯瞰洛陽江,漫步胡兵》。血草,豺狼加冕。“講的是血流成河的苦澀現實。詩人把美麗的華山仙境和血腥的中原結合起來,反映了詩人出生與入世之間的思想矛盾,表現了詩人憎惡黑暗、追求自由的精神和憂國憂民的真摯感情。《蜀道難》、《天目山》等詩歌體現了這壹藝術特色。杜甫的詩善於反映現實,但他的很多作品也流露出理想主義。比如《望嶽》中的“妳將是最棒的,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子。".表現了詩人年輕時的自信和驕傲。在《飲酒之歌》中,李白寫了數百首關於鬥酒的詩。長安到壹家酒樓睡覺,天子叫喚不上船,自稱是酒仙。用浪漫的筆調寫出浪漫的人物,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秋風破茅屋》這首歌,突出了詩人的理想主義和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