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興化有哪些名勝古跡?

興化有哪些名勝古跡?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故居位於興化東城灣古板橋賈政巷。鄭燮(1693-1765),本名柯柔,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壹。乾隆元年以前我就住在這裏。故居坐北朝南,有門樓、上下兩室、小書房、小院天井、廚房等。房子裏陳列著關於鄭板橋的文物、繪畫、雕像等。

壹棟普通的房子,因為它的主人的非凡影響力,讓參觀者刮目相看。這是興化的“板橋故居”,令海內外學者神往。

走進故居,可以看到趙樸初、劉海粟題寫的兩塊大匾,“鄭板橋故居”和“鄭燮故居”。

故居是白墻灰瓦的。雖然面積不大,但可以暫時避開噪音。走在院子裏,可以聽自己的腳步聲在院子裏回蕩。

鄭板橋以詩、書、畫聞名於世,曾是清代揚州八怪之首。鄭氏家族世代讀書,可謂書香門第。鄭板橋在這裏度過了少年時代,直到乾隆元年,44歲考上進士後才離家出走。

板橋故居在興華東門外的賈政巷。興化的竹子不多,但是這個地區很特別。從古老的板橋到市區,要經過壹條200多級臺階的竹巷。在竹巷,家家以竹為業。板橋生活在這樣壹個隨處可見竹子的環境中,怎能不產生愛竹惜竹的感情?

“沒有竹子,就沒有家”是板橋的壹大偏好。在板橋故居書房的屋檐下,有壹叢竹子。板橋可以透過書房的窗紙欣賞竹影,就像欣賞壹幅自然的畫面。可想而知,淅淅瀝瀝的夜雨和雨水敲打竹子的聲音令人興奮。在書房讀書的板橋,會生出無限的優雅。他說:“我畫竹子的地方,沒什麽好學的,比紙窗粉墻的中耳還多。”

墨竹成為鄭板橋繪畫和詩歌的主題。在他的作品中,竹子也成了壹種性格。青竹不屈,謙遜,可以說是板橋高貴氣質的寫照。他離開魏縣時,留給當地長輩的詩畫,依然是竹子題材。在壹幅墨竹畫上,他寫道:“拋去黑紗,非當官,袋簌簌,袖涼。寫壹根細竹,當秋風河上的釣竿。”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可想而知,淅淅瀝瀝的夜雨和雨水敲打竹子的聲音令人興奮。在書房讀書的板橋,會生出無限的優雅。他說:“我畫竹子的地方,沒什麽好學的,比紙窗粉墻的中耳還多。”

墨竹成為鄭板橋繪畫和詩歌的主題。在他的作品中,竹子也成了壹種性格。青竹不屈,謙遜,可以說是板橋高貴氣質的寫照。他離開魏縣時,留給當地長輩的詩畫,依然是竹子題材。在壹幅墨竹畫上,他寫道:“拋去黑紗,非當官,袋簌簌,袖涼。寫壹根細竹,當秋風河上的釣竿。”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

四個拱門

四牌樓,阿明王朝建築,位於興化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它的飛檐拱頂簡單而莊嚴。四牌樓的四面和拱頂的內壁上掛滿了大大小小47塊牌匾。紀念興化歷代名人。

宋元明清,興化這個小縣城,88人考中進士。平均每六年就有壹個進士,三個人是高官(相當於宰相)。在文化界、藝術界、學術界也有很多享有很高聲譽的人。比如,被譽為《東方黑格爾派藝術大綱》作者的劉熙載,《四庫全書提要》的編者任,中國古代文學《管子》中《報張書》壹文的作者宗琛,《封神演義》的作者呂西行,《水滸傳》的作者,以及與魯迅同時接受任命為文學研究者和作家的李想。...

而四個牌樓上的每壹塊牌匾都是為了紀念壹個名人,背後都有輝煌的成就。比如“開第壹科”的牌匾是為了紀念宋代興化秀才楚勛,“宰相壹號”是關於明朝宰相李春芳的。東海聖人稱贊哲學家韓和揚州八怪代表人物的七步才子。...

文革動亂中,四牌樓被毀,重建的四牌樓基本保持原貌,47塊牌匾又輝煌起來。

船亭梨園

梨園、川亭堂位於興化市武安街13號。原為清代富商李曉波的私家花園,大門朝東,有門樓兩座隱墻,南北廂房,前庭井,朝南花廳。進入李媛媛門就是船廳,壹室寬七室深,裏裏外外看起來像壹艘遊輪。西側有壹條類似跳板的走道,有欄桿,房間裏有壹扇楠木雕刻的木門。

大廳的屋頂覆蓋著壹個滾動的棚子,大廳西部的船頭有壹個白色的大理石船樁。大廳西南沿走廊至方廳,與桂花樓相連,園內布滿花壇和古樹。清幽雅致,具有晚清揚州園林的特色。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熙雜故居

劉熙載故居位於興化市錢潔街西端,清代文學評論家劉熙載(1813-1881)曾在此居住。目前我們坐的是朝西的東門樓和朝南的前堂後室。家宅式的廳堂、天井、古童書屋等建築。正殿裏掛著鹹豐皇帝禦書《靜性易情》的牌匾。室內陳設簡單而優雅。並陳列劉熙載的《導言》、《四聲》、《說溫爽聲》等文物。在興化眾多歷史名人中,劉熙載的學識最為廣博精深。在這方面,說是“博學多才”,對六經史和神仙佛學並不熟悉。他在音韻和算術方面也很有成就,在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也很有建樹。”

《藝術概論》這本書講的都是講解員的“性質、特點、制度變遷、創作規律、欣賞方法”。並充分體現了豐富的藝術辯證思想和相應的審美範疇,從而決定了他在中國學術和古典文學批評以及傳統美學中的獨特地位。豐富而珍貴的遺產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註,成為相關專家學者壹直在探索和發掘的礦藏。他有兩處故居。

壹個是“劉熙載故居”,已經搬遷,位於傅僉街北側的壹條巷子裏;從大門可以看到壹個朝南的寬敞明亮的客廳。客廳西邊有個小隔間,西邊有個小門。裏面,是劉熙載讀書的地方,古桐書店。仿佛是上輩子的事了。在小院子的壹邊,有樹和花。上面可以看到密葉巢鶯,下面可以聽鳥鳴花。曲徑通幽,繁花似錦。妳可以想象劉熙載當年的“安安靜靜”。

另壹個在以前的城隍廟裏,在寶巖寺東巷西側的壹口井旁邊。劉熙載是阜寧縣人,翁卻英年早逝,丟了性命。迫於生計,他被母親帶到興化,與祖母朝夕相處。劉熙載深知祖上母親照顧孤兒的艱辛,刻苦學習,於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考上了科舉。劉熙載享受皇室俸祿後,買了房子,後來叫古桐書屋所在地,母親和家人都比它小。同治三年(1864)在廣東巡撫,晚年乞歸講學後居此,14年因中風而復生。

拱桿平臺

公基臺古稱玄武臺,建於宋初。高6米,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池畔位於興化市北部的海子,始建於宋代。明朝嘉靖年間,修建了“宣武高泰”,又稱“宣武靈臺”。有像廣海大廈和綠波閣這樣的建築。懷瑾樓最初建在戲臺上,周圍有昭陽書院、曲子廟、綠波閣和廣海樓。遠遠望去,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樹木蔥郁,鳥語花香。這裏曾經是興化古城著名的旅遊景點。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曾在牌樓上吟詩作賦,留下了許多佳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桃花扇》的作者孔。他曾長期居住在廣海樓,在創作《桃花扇》時,寫下了14首關於公基臺的詩。

壹首名為《亭拱臺解悶》的七律詩寫道:“拱臺高,遠眺碧溪,閉於溪眼。宰官還搭了漁船,水鳥公然在蘇仙樓住宿。海上的故鄉書往往是隔月,雨和風驟成秋。朝陽北去的無限波瀾,早早關好門窗追憶往事。現在,經過初步改造的牌坊平臺,門樓矗立在西邊,紅柱青瓦,壹眼望去熠熠生輝。南河沿岸有石岸,清水常在。河對岸的北園,滿是樹、花、亭。遊艇是從海池劃過來的,可以直接從拱桿下穿過。人們坐在遊艇上,仰望拱門平臺,吟誦先賢的詩句,足以暢想那古老的愛情。

玄武靈臺景區

海池河畔的“玄武靈臺”景區,城旁亭臺樓閣,參天大樹遮天,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市最大的文化景觀,有700多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南宋元年(1225),興化縣令陳蓋在縣衙周圍修築了長3.5公裏的土城、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和四個水門,並在縣衙以北的土城南側修築了高臺,以防禦北軍過淮南。根據五行方位和“四象”中相應的玄武(龜),將此站命名為“玄武站”。與此同時,與淮河壹衣帶水的“懷瑾樓”建在“宣武臺”上,意為“攻守”。元代知縣詹世龍曾在此讀書,故又稱閱樓。

1538年,知縣傅沛開戴宇河引水入海池。為了鞏固城市防禦,這個平臺被重建,並改名為公基平臺。平臺高6m,長16m,寬15m,占地面積約1300m2。在正門有壹塊“公基”的碑文。東西兩側有圈門,東面的平臺是昭陽書院,北面的三個院落是紀念屈原的屈子廟。月亮洞的入口在西邊是綠波閣,綠波閣的北邊是廣海樓。

南明弘光元年(1644)秋,駐守揚州的反清英雄史可法及其養子、副將軍史德威到興化視察城防,登上“公基臺”察看地形,將“懷瑾樓”改名為“廣海樓”,並即興題詞“廣海樓”掛樓上。清代為避諱聖人葉璇,改名為武鶯臺,1686《桃花扇》作者孔任尚就在此。

“玄武靈臺”景區在南宋初初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兩代,先後新建、擴建10余次,先後修建了艾毅寺、靜賢寺(後改為曲子寺)、昭陽書院、碑堂等建築,受到100余名各級文人和官員的謳歌和贊美,產生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同時,由清代同治六年(1867)進士余林年整理的詩文集《公濟臺禪河集》、《興化公濟臺錄》和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臺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與揚州平山堂、揚州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