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六朝時期的文學中心。東晉永明八年(公元409年),詩人謝朓在《入韓歌》中寫下了“江南錦繡,金陵帝都,碧水蜿蜒,壹路撐起朱樓臺”的詩句。這首詩寫的是金陵皇城的輝煌與繁華,以及名利雙收的進取精神。昭明太子在此編輯文選,劉勰在此撰寫《文心雕龍》...有學者認為,六朝的文學傳統給南京留下了“古典金粉、嬌媚色、清淡別致、浪漫淡遠”的氣息,使南京成為今天研究六朝文學的首選[18]。
在唐代,南京作為壹個荒蕪的古都,仍然吸引了許多詩人和作家在這裏流連忘返,感嘆世事變遷。在所有的詩人中,李白對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李白曾經在各地生活過,在金陵停留的時間最長。李白寫了近200首關於南京的詩,其中關於“金陵”的詩不下20首,其中著名的有《長征》、《登上南京鳳凰臺》和《臨別南京酒樓》。安史之亂後,李白也曾建議遷都金陵,並寫下“請為宋仲誠邀京師至金陵”。金陵懷古詩在唐代成為壹大流派,如詩人劉禹錫《懷古詩》中的第二首“朱雀橋上有野草,夕陽西下在五邑香口。舊社會王謝堂死在燕子面前,飛入尋常百姓家。”又憶西堡山舊事:“自王君引大船自益州下,禦鬼在南京城憔悴。長張騫鏈沈入河底,石墻上降下壹面旗幟。生命中有多少悲傷的過去,高山依然不改寒冷。現在是中國世界統壹的壹天,古老的堡壘充滿了廢墟和秋天的蘆葦。”杜牧《博秦淮》中有“煙籠帶冷水月籠沙,夜泊秦淮酒樓附近。商人和女人不知道如何恨國家,但他們仍然唱著名的詩“後院花”過河。詩人王昌齡,曾任南京江寧丞,被譽為“詩人王昌齡江寧”(另說王昌齡生於南京)。
南唐皇後李煜出生於南京,是著名詩人,被王國維譽為“壹代詞宗”,寫過許多名句,如“何以堪憂,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宋代,1010年,21歲的範仲淹到南京應天府書院(宋代四大著名書院之壹)求學,寫下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015年考中。王安石曾長期居住在南京,視南京為故鄉,最後葬於中山腳下的半山花園。
清朝初年,吳定居南京秦淮河,又名《秦淮客》,著有《南京進士》,對南京的風光和文人的活動描寫得非常詳細。比如“城中有河,秦淮河東西十裏。水滿了,劃船,吹笛打鼓,日夜不停。秦淮有月色的時候,夜越深,吹船歌越來越多,悲涼委婉,感人至深。住在河兩岸房子裏的姑娘們,穿著輕紗,披著茉莉花,壹起卷起湖南的窗簾,靠在欄桿邊聽著。所以,當燈船的鼓聲響起時,兩邊的簾子都卷開了,河房裏燃燒的龍涎香和沈香壹起噴了出來,與河中的月光煙霧結合在壹起,看起來像是元朗的仙女,也像是遙觀的仙女。”【19】,甚至感嘆南京的攤販、典當散發著壹種不可理喻的文化氣息(《六朝煙雲》)。下班後,他們只好“永寧春吃壹壺水,回雨花臺見陽光”[20]。《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是南京人,直到雍正六年曹家被沒收,她家才遷回北京。《紅樓夢》中的12個主要女性人物也被命名為“金陵十二釵”。清初年,孔的名劇《桃花扇》以明末清初的南京為背景,描寫了復社文人與秦淮八大美女之壹的名妓李的愛情故事。清代著名學者袁枚也選擇在南京定居,並在城西建園。
民國初年,1923年8月22日,朱自清和俞平伯都寫過壹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21]。在1930年代,賽珍珠還完成了小說《大地》,這部小說為她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近代南京仍是文學創作活躍的城市之壹,出現了葉、蘇童等壹批知名作家。此外,《全唐詩》、《宋詞》、《永樂大典》等也在南京編書。就連魏源(和林則徐)的第壹部《看世界》巨著、洪仁的中國第壹部資本主義思想巨著《資政》(以及之前的太平天國終身制和後來影響深遠的《民國臨時約法》)和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都是在南京寫成或出版的。明朝時期,南京國子監(南監)作為中國兩大官方文化出版機構,編輯出版了大量文獻和書籍,數量遠超同時期的北京國子監(北監)。史稱這些書為《南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