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有白樹的烏鴉,冷露的桂花。
我不知道秋思今晚會遇到誰。
給…作註解
(1)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即中秋之夜。杜郎中,名喚杜。
(2)中庭:即庭中、院中。
(3)地白:指院子裏月光的樣子。
(4)烏鴉:烏鴉。
⑸冷露:秋露。
[6]全部:全部。
(7)秋思:秋天的情調,這裏指人的思想。
(8)摔:這裏,這裏。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思遠在中秋之夜寫的壹首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詩人望月嘆息,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詩完全不同,很有創意,更令人回味無窮。
《中庭的白樹烏鴉》明明白白地描寫了賞月的環境,卻暗地寫出了人物的情態,精煉而含蓄。這句話就像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第壹句,借助獨特的風景,壹下子把蕭瑟荒涼的景象推到讀者面前,給人以難忘的印象。詩人只用“地白”壹詞來寫中庭的月光,卻給人以空蕩如水、清靜素樸、清冷的感覺,並聯想到李白的名句“我床腳壹線那麽亮,豈會已有霜?”並沈浸在優美的意境中。“樹棲烏鴉”應該聽到,而不是看到。因為即使在明月當空的夜晚,人們也不太可能看到烏鴉和喜鵲的棲息;但是,在月光的樹蔭下,烏鴉和喜鵲從開始的驚慌和吵鬧到最後的安穩睡眠,都可以通過聽覺感受到。(周邦彥《叠棗行》有句“明月幾時鳥不寧”,就是寫這個意境的。“樹棲烏鴉”這幾個字簡潔、凝練、凝練,既描述了烏鴉和喜鵲在樹上生活的情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整句沒有提到人,卻處處讓人想到夜晚的望月人。
“冷露無聲濕桂花”,繼上壹句之後,借助感情進壹步渲染中秋之夜。這首詩是因為桂香襲人而寫的。在桂花中,桂香在秋季最為濃郁。明月上,壹些圓形火山的陰影被富有想象力的人們賦予了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中的桂花樹,也有傳說說人間的桂花樹是由天上掉下的種子生成的(宋靈隱寺《月桂樹落月,香雲飄外》)。這首詩描寫的是冷空氣和桂花。如果再進壹步琢磨,我們會認為這個桂花可能指的是月中的桂花樹。這是黑暗詩人望月,是整篇文章的下筆。夜深人靜時,詩人仰望明月,陷入沈思,感到微微的涼意,卻不禁想:在那寒宮裏,壹定是寒露打濕了桂花樹。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更加綿長,發人深省。詩人選擇了“無聲”這個詞,在細節上表現了冷露的輕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久久不散。而且不僅僅是桂花,樹下的玉兔,揮舞斧頭的吳剛,還有“在藍天下,夜心”的嫦娥。古人認為霜露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雨雪,所以詩人到廣西探險,奇怪的是寒露把花枝弄得那麽濕卻壹點聲音也沒聽到。於是落筆,不僅寫出了壹場看得見摸得著的中秋晚會,還表現了夜的深邃與寂靜,仿佛桂香與寒氣即將來臨,帶給人們美好的聯想。
“我不知道秋思今晚會陷入誰的懷抱。”這兩句寫得很突然,從作者那群看月亮的人到全世界看月亮的人,從賞月的活動到對人的思考,對未來的思考,意境廣闊含蓄。全天下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家鄉的人思念遠方的親人,離家的人望著遠方的親人。所以,很自然的,把這兩句唱出來。前兩句描寫風景不帶壹個“月”字;第三句話只指出了月亮是被看的,它擴大了觀月人的範圍。但是,人看月亮,感受秋天的意義,珍惜人的感情,是不壹樣的。詩人對家人的分離感到失望,於是月宮的悲傷導致了刻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壹定是最真誠的。但在表達的時候,詩人並沒有采取積極的抒情方式,而是直接傾吐自己的思想;相反,他使用了壹種委婉的質疑語氣:我想知道廣闊的秋思會站在哪壹邊。世界上離開千千的人成千上萬,人心憂如秋草,處處叢生;詩人在思考誰是確定的,說“我不知道秋思屬於誰”並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極端地寫出了秋思廣闊而模糊的內涵,似虛實實,贏得了詩歌含蓄的美。明明是懷了人,他卻只是說“秋思在哪裏摔倒的?”由此可見詩人對嶽懷遠的深厚感情。似乎秋思是詩人所獨有的。雖然其他人也在看月亮,但是沒有秋思。這實在是不可理喻,卻越發顯示出詩人的癡心和巧妙的手法。在漢字的提煉中,“羅”字新穎、貼切、不凡,給人壹種生動的感覺,仿佛隨著銀月的光輝壹起墜落人間。
這首詩的意境很美。首先給人的感覺是風景如畫,用蘇軾的話說就是“詩中有畫”。明代的唐詩畫中有壹幅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只是畫家構思出來的意境,與王建的原作並不壹壹重合,也沒有完全表現出全詩的點睛之筆——秋思。在這壹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替代性。詩人以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力,渲染了中秋賞月這壹特定的環境氛圍,將讀者帶入壹種遠離月亮、深思的意境。壹起壹聲嘆息,沒完沒了的結局,壹起離別,壹起思考的感覺委婉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