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雷克斯洛思(1905-1982)在美國文壇並不是壹個重要的人物,主要是因為他不參加任何壹個詩歌流派,他是獨立自足的。他似乎遊離於美國主流詩歌傳統之外。然而,雷克斯·羅斯是二戰後第壹位重要的美國詩人,他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壹)在節拍元素出現之前。
雷克斯·羅斯出生在印第安納州,在舊金山生活了很長壹段時間。他在美國中西部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在13歲時成為孤兒。他的學校教育非常不系統。他在芝加哥和紐約學習繪畫,當過畫家、工人、專欄作家、記者和大學教師。
雷克斯·羅斯對詩歌創作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認為美國文學不應該追溯到歐洲,而應該從當地的印第安文化中汲取力量。他強調在詩歌中表達個人的生活體驗,贊美自然和新事物,抨擊腐朽的傳統和社會醜惡現象。他同情勞動人民,他有強烈的正義感,他痛恨各種人禍,尤其是戰爭。他曾聲稱自己寫詩的目的之壹是“揭露壹切罪惡”。
雷克斯·羅斯在創作技巧上做了很多嘗試。他寫過意象派詩歌、立體派詩歌、模仿馬拉美的印象派詩歌、模仿阿波利奈爾的象征主義詩歌、模仿中國或日本風格的詩歌、爵士樂隊伴奏的詩歌、民間風格的詩歌、古代和古代的山水詩等他十分註意從世界各國的文學中汲取營養,翻譯出版了許多中國、日本、希臘、拉丁、西班牙和法國的詩歌。他認為詩歌既是壹種結構,也是壹種交流。他自己的詩接近口語,清新明朗,親切自然,有中國山水畫的寧靜和深邃。
(B)雷克斯·羅斯的《中國詩歌壹百首》
力士樂在研究外國文化時對中國古典詩歌產生了興趣。雷克斯·羅斯翻譯的中國詩歌有四五種。他自己也自稱沈迷杜甫詩歌30年,受益匪淺。他認為杜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非史詩和非戲劇詩人,在某些方面,他勝過莎士比亞或荷馬。至少他更自然,更善良。”他清楚地看到,養育杜甫的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傑出的詩人富關心“人的信仰、愛、寬宏、沈著和同情”,只有這些品質才能拯救整個世界。杜甫雖然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他關心普通人的命運和處境,而這是“唯壹能持久的宗教”。力士樂對杜甫的推崇,讓他最後說了這麽壹句話:“三十年來,我壹直沈浸在他的詩裏。我深信,他使我成為壹個更高尚的人,壹個有道德的代理人和壹個有洞察力的有機體。”
力士樂最早接觸中國文化是通過漢學家維特·拜納,他向他介紹了壹些漢學家的名字和著作,並介紹了壹名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的中國學生幫助力士樂學習中文。在此之前,西方學者壹直推崇李白的詩,認為李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在賓納的影響下,開始研究中國詩歌的雷克斯·羅斯發現了杜甫的魅力,扭轉了西方學者長期持有的偏見。在力士樂的第壹本翻譯詩集裏,杜甫的詩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可見他對杜甫詩歌的偏愛。
雷克斯·羅斯翻譯了36首杜甫的詩,其中35首收錄在1956出版的《中國壹百首詩》中,1首收錄在1970出版的《中國壹百首詩》中。力士樂在翻譯杜甫詩歌時主要依靠以下版本:
1.郭誌達主編的《杜甫詩歌總集九則》,即杜甫詩歌的中文原版;
2.孔慶翔對杜甫詩歌的英譯:
3.艾司庫和洛厄爾翻譯的杜甫《杉花碑詩》的英譯:
4.歐文·馮·紮克對杜甫詩歌的德語翻譯:
5.赫維·聖丹尼斯對杜甫詩歌的語法翻譯:
6.羅大剛譯杜甫詩的法文譯文:
7.馬古利對杜甫詩歌的法文翻譯:
8.羅伯特.佩恩翻譯的杜甫詩歌的英譯。
在這麽多參考書中,力士樂用得最多的是前三本,分別是杜甫詩歌的中文原版、葉弘的杜甫詩歌英譯本和艾司考夫與洛厄爾聯合翻譯的杜甫詩歌英譯本。
在杜甫眾多的詩歌中,力士樂只翻譯了36首。翻譯杜甫的詩,他有選擇嗎?答案是肯定的。雷克斯·羅斯在《中國壹百首詩註釋》中說:“我只選擇那些簡單直接的詩,那些文學典故和政治諷喻最少的詩。”事實上,杜甫詩歌的內容總是與社會生活聯系在壹起的。杜甫的詩反映了詩人對普通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熱愛,以及對統治階級的怨恨和仇恨。離開了政治背景,杜甫的詩歌也就失去了社會意義。所以,雖然力士樂在翻譯杜甫的詩時盡量選擇典故少、政治背景少的詩,但誰都可以想象,壹首杜甫的詩不可能遠離這些因素。力士樂顯然明白杜甫詩歌的這壹特點,所以在翻譯杜甫詩歌時,他毫不猶豫地刪除了原文,“用讀者能理解的文字來代替文學典故、政治寓言,或者古代文物”。
力士樂認為,翻譯詩歌應該有相當的自由度,不應該拘泥於原文,因為譯者是在為特定時代的特定讀者翻譯,必須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雷克斯·羅斯曾說:“大部分偉大的翻譯作品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們完全屬於自己的時代。”基於這壹原則,力士樂在翻譯杜甫詩歌時加入了許多自己的創作。但這種創作獲得了很多詩人和評論家的贊譽。
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曾稱贊雷克斯·羅斯翻譯的詩歌說:“這本書是我有幸讀過的用現代美國語言寫的最富情感的詩歌之壹。”他還說:“王(即雷克斯·羅斯)翻譯杜甫的詩,感情之細致,是其他翻譯家無法比擬的。”漢學家賓納也說,“這些譯詩讓人覺得我們的心在古代山水中復活了。我們在情感上與古人融為壹體,融為壹體。我是古人,我去哪裏?這個古人就是我。我該何去何從?”在1979給朋友的壹封信中,詩人W.S.Merwin也詳細談到了對雷克斯·羅斯譯詩的感受:“有壹天晚上,我又拿起他的《中國壹百首詩》,好幾年沒讀了。我坐下來從頭到尾讀了壹遍,心裏充滿了感激,更感受到了這本書裏的那種。這本書我已經熟悉很多年了。”另壹位詩人約翰·海恩斯曾坦言,他自己的詩歌風格傾向於簡單、凝練、明了,這是受雷克斯·羅斯翻譯杜甫詩歌的影響。
歷史證明,力士樂的譯詩是繼龐德的《華夏集》之後又壹部影響廣泛的中國詩歌英譯本。無論從翻譯技巧,還是從譯詩對後世的影響來看,雷克斯·羅斯對中國詩歌的翻譯都可以與龐德的《華夏集》相媲美。
(三)中國詩意的紅色楓葉
雷克斯·羅斯年輕時曾遊遍美國中西部,因此他的詩歌也透露出山野的光環。讀他的詩,我們似乎有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他的詩和中國的山水詩很相似。從他的詩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山水詩中特有的寧靜、深邃、典雅、飄逸。
這些鵝從北向南飛。
妳在遙遠的東方。
西風將向東吹。
傳遞壹個信息,但是
在這個遙遠的西部
東風永遠不會吹。
這首詩題為《失戀》,收錄在他的新詩集裏。詩人以大雁自北向南飛的自然景象和東風西風的特性向讀者暗示了信息交流的不可能性,因此失去的愛情無法挽回。
無月之夜。
在黑暗的天空中
看完幾萬裏。
憂郁充斥內心。
這首詩的題目是《無月之夜》,它的意境是典型的中國風。晚上,沒有月亮,壹片漆黑,人的心情就像這壹夜壹樣陰郁。這種通過可觀的自然現象來暗示人的主觀情感的創作方法,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所以這首詩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黎明前的寒冷
黎明前的寒冷
散落在茫茫夜色中,
在凸月下,
孔雀互相啼叫。
好像非常痛苦。
這首名為《黎明前的寒冷》的詩也被收入雷克斯·羅斯的《新詩集》。這首詩表達的意境和上壹首詩相似。不同的是,最後壹首詩裏沒有月亮,陰沈的夜空反映了主角憂郁的心情。但在這首詩中,月亮出現了,但月亮的出現並沒有給整個畫面增添任何明朗的色彩。黎明前的時刻是壹天中最冷的時刻。此時的月亮不僅沒有賞心悅目的效果,反而強化了畫面的悲涼氣氛。在這樣安靜寒冷的夜晚,孔雀的啼聲更加突出。他們的哭聲,在寂靜的夜裏,更加悲傷、憂郁、哀怨、痛苦。借助這些自然景物,詩人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主觀情感。
在壹首名為《紅色楓葉》的詩中,雷克斯·羅斯講述了他開車經過壹個小鎮,他年輕的戀人曾在那裏生活過。在這首詩的結尾,詩人寫道:
我開車沿河而下,
我看見壹個男孩在橋上釣魚。
清水中
飄零的落葉
然後我去了西部,
駛入茫茫夕陽。
這種帶著淡淡憂傷的詩句,可以說在中國的古詩詞中比比皆是。詩人借助自然景物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讓讀者與自然有直接的交流和接觸,而不是直接在詩歌中宣泄自己的主觀感受。這就是艾略特創造性的尋找“相當對應者”的方法。我們知道,這種方法起源於中國的古典詩歌,是美國新詩運動時期美國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之壹。
從以上四首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力士樂在他的詩中所創造的意境與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是相似的。1970雷克斯·羅斯(Rex Roth)在美國加州接受華裔美國人鐘玲女士采訪時說,“我覺得中國的詩對我的影響超過了其他詩。當我寫自己的詩時,我通常遵循壹種中國規則。”他進壹步解釋說,這種中國式的規則,就是在詩歌中表現具體的畫面和動作,訴諸五官的意象,營造壹種“詩意的情境”。所謂“詩意的境界”,“必須有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時間。.....松林若有鐘聲,山中必有廟。這樣,讀者就能置身於壹個“詩意的場景”中,他就能置身於壹個地方,就像置身於舞臺上,成為演員之壹。.....這是中國詩歌的壹項基本功”。似乎我們可以說,沒有壹個美國詩人比力士樂更了解中國詩歌的意境。雷克斯·羅斯在上面引用的詩中使用的意象也是中國的。我們知道,中國詩人經常用鵝來表達離別和思念之情,而西方詩人在詩歌中並不把鵝作為主要意象。月亮雖然也出現在西方詩人的作品中,但意義不同。橋、流水、落葉也是典型的中國意象。雷克斯·羅斯在他的詩中使用了這些意象
我們不得不考慮中國詩人使用這些意象的含義。毫無疑問,這充分表明力士樂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
雷克斯·羅斯喜歡將翻譯的中國詩歌融入自己的創作中。請看這樣壹首詩:
野花和雜草
生長在壹座古老的寺廟裏
在石階上。太陽落下
青山之間。燕子
從前在王宓
在繪畫建築下築巢
但今晚我飛往
切割木匠和石匠的家園
比石階還要古老。
是這面石墻
扁平巨石
長滿苔蘚的蕨類植物。《如果妳》
偷偷摸摸上去模仿住在這裏的人。
樹蛙,妳可以和它們說話。
整天說話。
這首題為《山村》的小詩由兩節組成。第壹段顯然是雷克斯·羅斯翻譯的劉禹錫的詩。原文是這樣的:
朱雀橋旁的雜草和鮮花,
五壹巷門口夕陽西下。
在舊社會,王謝顏,
飛入尋常百姓家。
可見力士樂的翻譯還是和原意有出入的。嚴格來說,他的譯文有幾處錯譯和誤譯。但我們也要承認,原詩的基本意境已經被翻譯出來了。力士樂詩歌的第二段完全是他自己創作的,可以說是第壹段意境引起的聯想。在力士樂的詩集裏也有很多像這樣壹半翻譯壹半創作的詩歌。在這樣做的時候,他也模仿了龐德。龐德的《劉徹》也是根據中國的壹首古詩改編的。原文是漢武帝劉徹懷念李夫人時所作的《哀蟬之歌》:
羅梅不作聲了,
玉滿塵。
虛擬房間又冷又寂寞,
落葉取決於重量
我希望美麗的女兒平安無事,
感覺坐立不安!
④壹位名叫“王”的美國詩人
雷克斯·羅斯喜歡使用他稱為原材料的原始材料,並將其作為想象力飆升的起點。因此,我們欣賞雷克斯·羅斯的詩。"我們不應該逐字逐句地探究,而應該拘泥於原文."而應該把他的詩看作是他體驗了中國的詩之後的又壹次創作。"這有點像合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他的詩的益處和魅力。
力士樂顯然非常熟悉中國詩歌的特點。他在翻譯詩歌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突出了這些特點,使他的譯文更加“中國化”。杜甫有壹首詩叫《亭夜》,其中四行是這樣的:“冬日白晝在元素尺度上縮短,這是壹個寒夜,霜雪遍天下。五更擂鼓鳴號,三峽影搖。”雷克斯·羅斯把前三行翻譯成—
已經是年末了,
陰陽鬥爭
在短暫的陽光下。
在沙漠山區。
霜和雪
在寒冷的夜晚閃爍。
午夜過後,
鼓聲和號聲響起,
暴力,切心。
他把原詩的每壹行都翻譯成了更短的三行,使得原詩每行中的壹個意象變成了三個意象,所以譯詩中的意象變得更加生動突出。
評論家約翰·畢曉普在閱讀了力士樂翻譯的《中國百首詩》後說:“這些英譯本壹般都清晰簡潔。.....但是,任何壹個下大力氣研究中國詩歌的人,都會因為這種清晰而覺得心裏有什麽不對勁。如果壹首詩看似壹目了然,就難免會懷疑它是否漏掉了許多層附加的、有理有據的含義。”其實中國的詩,表面上不言而喻,但有著深刻的內涵和意境。中國詩人往往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借助自然山水來暗示自己的主觀情感。所以,中國的古詩雖然表面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含蓄很深刻。力士樂的譯詩恰恰反映了中國詩歌的特點,我們甚至可以說他的翻譯本身就是“壹流的英語詩歌創作”。
雷科斯羅斯在19歲時認識了賓納,並對杜甫產生了興趣。從那以後,他對杜甫和中國詩歌的熱情與日俱增。雷克斯·羅斯是無政府主義者。他認為杜甫詩中表現出來的儒家思想“過於迂腐”,但他認同杜甫詩中表現出來的傷感和感傷。他認為杜甫的詩解決了“人孤獨時如何對待自己”的重要問題。力士樂對杜甫的詩有很強的認同感,所以他在翻譯杜甫的詩時,自覺不自覺地加入了“太多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有時甚至用杜甫的詩作為素材和依據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我們在讀力士樂的譯詩時,很難分辨哪些是他翻譯的杜甫的詩,哪些是他自己創作的。他已經與杜甫融為壹體。
當雷克斯·羅斯出版他的第壹本中國翻譯詩集時,他為自己選擇了壹個中國名字:王,並把這三個字印在翻譯集的封面上。從此,這三個字就永遠把美國詩人雷克斯·羅斯和中國詩人杜甫聯系在了壹起。
第二,布萊、賴特和白居易的意象詩。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出現了具有超現實主義特征的深沈意象詩,主要代表人物有羅伯特·布萊(1926 -)和詹姆斯·賴特(1927-1980)。兩位朋友不僅有著相似的審美觀點,而且對中國古典詩歌有著執著的追求和熱愛。他們都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模仿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他們是兩位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當代美國作家。
(壹)基於理性主義的直覺感受
新超現實主義是在美國興起的現代主義詩歌運動,有人可能將其歸為後現代主義。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法國作家布萊頓(1896-1966)、艾呂雅(1895-1952)、以1897-1982為代表的法國超現實主義、菲利普·蘇波(1897-1991)等人的興起。新超現實主義者自己也不喜歡這個名字,更願意說他們創作的是“深度意象詩”。這壹派詩人拋棄了有意識的“自我”和社會的存在,試圖隱藏在“無意識的、唯我論的宗教情緒”中,認為只有潛意識才能知道真相。他們用深邃的意象、“思想的語言”和“夢的語法”,從超現實、非理性的角度對社會進行批判和諷刺。新超現實主義的出現與65438年至0968年在美國紐約舉辦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展覽密切相關。雖然新超現實主義是壹個非常松散的文學流派,但它有著廣泛的影響。很多當代詩人,尤其是30歲左右的年輕詩人,熱衷於超現實主義詩歌。布萊和賴特是新超現實主義的代表。
羅伯特·布萊是《1950年代》(後改名為《1960年代》、《1970年代》)雜誌的編輯,著有《寂靜的原野》(1962)、《我身體周圍的光》(1968),1968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詹姆斯·賴特,《我們會在河邊相遇嗎?(1968)、詩集(1971,曾在1972獲得普利策詩歌獎)、兩個公民(1973)、意大利的夏天(1976)
布萊出生於明尼蘇達州,曾就讀於聖奧拉夫學院和哈佛大學,在富布賴特獎學金的資助下赴挪威留學。他在政治上壹直很激進,壹直對越南戰爭、環境汙染等問題持批評態度。他曾提出“跳詩”說,要求在人的無意識中發掘詩歌創作的源泉。賴特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壹個小農場,曾就讀於凱尼恩學院和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在富布萊特基金的資助下,到維也納大學學習了壹年。後來,他致力於翻譯外國詩人的作品,他也和布萊壹起翻譯了壹些外國詩歌。賴特也是壹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詩人。他說,"...我想描述大自然的美麗。我很熱愛大自然,但這種追求總是受到我作為壹個人的責任的影響。人的壹生比梨樹開花要復雜得多,而且充滿了痛苦。”
我們先讀兩首意象深刻的詩,體會詩人對現實世界的獨特感受。
保證
妳永遠不會孤單,聽到了嗎
當秋天變黃時,聲音如此低沈
空氣流過群山,越過鋼琴的敲擊聲。
閃電過後的寂靜之外,
在閃電之前說出來。
在名字之前-然後,
是厚厚的雲層張開了嘴。
道歉妳出生時就註定了:
妳永遠不會孤獨。雨
會到來,溝渠會泛濫,壹條亞馬遜河,
長廊-妳從來沒聽說過。
如此低沈的聲音,
巖石平臺上的苔蘚,和歲月。妳豎起耳朵聽。
沈默意味著妳並不孤單。
整個世界都在傾瀉而下。
在這首詩中,張著嘴的濃雲,傾瀉的世界,是詩人對現實世界的獨特感受。這種誇張和扭曲可以說是詩人繼承了本世紀初年意象派詩人的壹種傳統。秋來有聲,空來彩,雨溢溝。這些音、色、形的錯位與交融,也是詩人的獨特體驗。從山川到河流,從閃電到琴聲,這種跳躍表面上看似毫無關聯,實則有著很深的聯系。
開始
月亮把壹兩片羽毛扔進了田野。
黝黑的麥苗不相信地聽著
此刻
萬籟俱寂。
在那裏,年輕的月亮正在努力。
他們的翅膀。
在森林裏,壹個苗條的女人
擡起她可愛的臉,
她輕盈地走到空中,
冉冉穩步上升。
我獨自站在壹棵老樹旁,不敢呼吸。
也不敢動。
我屏住呼吸聽著。
麥苗偏向自己的黑暗,
我倚靠在黑暗中。
在這首詩中,詩人把月亮想象成壹只長著羽毛的鳥。它在田野裏撒著羽毛,周圍有壹群雛鳥撫摸著翅膀。多麽令人愉快的景象!在這寂靜的夜晚,壹位婀娜多姿的女子邁著輕盈的腳步升入空中。是現實嗎?還是壹場夢?“我”躲在壹棵老樹旁,靜靜地聽著這壹切,生怕破壞了這美麗的風景。從理性的角度來看,詩人在詩中描述的場景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但讀者似乎願意被詩中描述的場景所感動。夢境和現實交織在壹起,構成了壹幅超現實的畫面。
深層意象詩是在意象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認為詩歌之間有相似之處,強調意象的並列和羅列,主張充分發揮詩人的主觀能動性,要求詩人在詩歌中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而深意象詩更註重人的潛意識和無意識,所以它描寫的感情往往表面上是荒誕的。布萊曾說,“深層意象詩歌通過對無意識的挖掘,使想象跳躍和隱喻變化成為可能,使意象從靈魂深處躍出。”或許我們可以說,深層次的意象詩人是在直觀地感受到客觀事物,並對這種感受進行主觀理性的加工之後,才形成了他們的作品。
(二)中國詩歌的借鑒
布萊在參加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藝術節“作家周”活動時,向中國作家代表團朗誦了他的壹首名為《隱居之思》的詩歌。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首詩是他受到中國詩人白居易作品的啟發而寫的。高個子詩人在古雅的箏的伴奏下低聲朗誦了這首詩,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們將這壹幕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
布萊曾說:“我認為美國詩歌的出路在於同時學習拉美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在與學者王佐良的談話中,布萊對美國詩歌的現狀並不滿意,但他也說美國仍然有壹些好詩人。在他的“好詩人”名單中,我們發現了詹姆斯·賴特、加裏·斯奈德、威廉·斯塔福德、肯尼斯·雷克斯洛思和其他人的名字。而這些人要麽與布萊持有相似的觀點,要麽就是單純的中國詩歌崇拜者。在布萊看來,美國詩歌應該繼續擺脫英國傳統的束縛,美國詩人應該把創作植根於自己民族的土壤,創造出壹個“生動、多彩、有生命的東西”。布萊本人也翻譯過壹些中國的古典詩詞,他很喜歡李賀。他認為李賀的詩有真正優秀的意象,“近乎瘋狂到無法掩飾”。布萊在仔細研究了中國的古典詩歌後得出結論:“在古代中國,所有層次的感知都可以悄悄地混合在壹起。它們不像冬天的湖水那樣分層次,但不知何故,它們都在壹起流動。我認為中國古代的詩歌仍然是人類有史以來寫得最偉大的詩歌。”
布萊似乎更喜歡陶淵明的作品。他曾將陶淵明選入1980年由他編著的《宇宙的消息,雙重意識的詩篇》文集,並在贈送給王佐良先生的書中寫下如下文字:“這本文集代表了我多年思考的結果。開頭是這首詩的祖師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他認為陶淵明是19世紀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精神祖先。布萊題為《菊花》的詩是“獻給陶淵明的菊花”:
1
今晚我在月光下奔跑!
直到深夜我才騎上馬鞍。
這匹馬在貧瘠的農田中找到了自己的路。
黑暗的陰影指引著它。
2
在離院子壹英裏的地方,馬直立著,
太幸福了。漫無目的地
穿越賽場,無所事事,令人耳目壹新。
身體是有生命的,就像壹朵花。
三
從蒼白之路回來,
衣服掛得多安靜啊!
當我走進書房時,門
月光下的白菊花!
然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由於東西方審美趣味的不同,布萊的這首詩遠遠沒有達到陶淵明詩歌的意境。雖然在詩的結尾,我們讀到了“蒼路”“白菊”等意象,但全詩還是缺少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寧靜與安詳。
布萊在詩歌創作形式上刻意追求中國詩歌的結構。他曾經寫過這樣壹首詩:
經過長時間的忙碌。
在辦公桌前呆了幾個星期後,我終於可以出去散步了。
月亮已經沈下去了,腳下沒有星星。
壹縷光線也沒有!
如果在這荒野中有壹匹兇猛的馬向我跑來怎麽辦?
我沒有活在孤獨中。
壹切都是徒勞。
這首詩的前兩行描寫的是景物和環境,第三行是對世界的想象,第四行是對世界的討論。這種結構和中國古詩的結構很像。聯想到布萊向中國作家代表團朗誦李白《問我做什麽住在藍山,笑而不答我心》壹詩時的無憂無慮的心境和神態,我們不禁感嘆布萊對中國詩歌的深刻理解和中國詩歌超越國界的魅力。萊特是布萊的好朋友,也喜歡白居易的詩。他曾在自己的壹首詩中加了這樣的標題:“讀了壹首爛詩,心情抑郁,於是到壹處閑散的草原,乞求昆蟲作伴。”這種給詩命名的方法,和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題詞頗為相似。賴特還寫了另壹首詩,題目很長:
明尼蘇達州派恩島威廉·達菲農場的吊床上制作的。
在我的頭上,我看到了壹只青銅蝴蝶。
睡在黑色的樹枝上,
在樹蔭下被風吹動,像壹片樹葉
在山谷下,在空房子後面,
牛鈴壹響接著壹響。
正午時分。
我的右邊
在兩棵松樹下,在壹片陽光明媚的田野裏,
去年馬留下的糞便
被燒成了金色的石頭。
我靠在椅背上,當黃昏降臨時,
壹只年輕的鷹滑翔而過,尋找他的家。
我浪費了我的生命。
這首詩無論是題目的選擇,還是全詩的意境,都讓我們想起了中國的古典詩詞和中國的山水畫。
賴特的壹首詩是關於白居易的:
冬末,我跨過泥潭,想到了中國古代的壹個地方官。
白居易,壹個很有錢的老政客,
何必白費勁呢?
我想起了妳。
緊張地進入了長江三峽。
追蹤者把妳的船拉向上遊,
把妳送到忠州市,
和壹些官方信使混在壹起。
我猜當妳到達的時候,
天黑了。
但是現在是1960,快春天了。
明尼阿波利斯的大石頭
造成了我獨壹無二的深沈暮色,
還有繩索和激流。
元稹在哪裏?妳最好的朋友在哪裏?
海在哪裏?
曾經融化了整個中西部
無盡孤獨的海?
明尼阿波利斯在哪裏?
我什麽也看不見,
除了那可怕的緊張。
壹棵因冬天而變暗的大橡樹。
妳找到山那邊的壹座孤城了嗎?
還抓著那件舊的
繩子的壹端,
妳壹千年都沒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