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之初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11世紀至6世紀)的詩歌,有***311首。
其中六首為笙詩,即只有標題而無內容,合稱笙詩六首(南長、柏華、花蜜、遊抗、崇武、遊異),反映了周初至周末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作者匿名,大部分無法考證。它們由尹吉甫收集,由孔子編輯。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經”,或者用整數稱之為“詩經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原名《詩經》,壹直沿用至今。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朝各地的歌謠。雅樂是周人的正式音樂,分為和大雅。《頌》是周和貴族祠堂祭祀用的音樂歌曲,分為、和商頌。
擴展數據:
《詩經》書名的由來;
《詩經》寫於春秋中期。最初叫《詩經》。孔子多次提到這個名字,比如《詩經》三百。壹言以蔽之,它說的是‘思考無惡’”。“背《詩》三百首,教之為政,不可達;使其全方位,而非排他性。”即使有很多,妳怎麽看?"
司馬遷記載同名,如:“詩三百首,大概是聖賢發怒時所作。”
因後世傳世版本中記載有311首,為敘述方便,故稱“詩三百首”。之所以改名為《詩經》,是因為漢武帝以《詩經》、《禮》、《易》、《春秋》為五經。
《詩經》簡介;
《詩經》整體上是周朝五百年興亡時期中國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包括祖先創業頌和祭祀鬼神運動;也有貴族之間的宴請交流,對作息不均的怨恨;還有反映勞動、狩獵以及大量愛情、婚姻和社會習俗的感人篇章。
《詩經》現存詩歌305首(除6首無目之外,***311),分為豐、雅、賦三部分。
風,全國各地的民歌,是詩經的精華。它唱出了愛情、勞動等美好的事物,也唱出了對鄉愁和反壓迫反欺淩的遺憾和憤怒。往往通過反復疊加反復吟誦。壹首詩中的每壹章往往只有幾個字的不同,這就顯示了民歌的特點。
雅俗分雅俗和瀟雅,多為貴人祭祀、祈福豐年、歌頌祖先的詩詞。《大雅》的作者是壹位貴族學者,但他對現實政治不滿。除了宴歌、祭歌和史詩,他還寫了壹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瀟雅也有壹些民歌。
《頌》是祠堂祭祀的詩。《雅》和《頌》中的詩歌對研究早期歷史、宗教和社會具有重要價值。
以上三部分,賦40篇,雅105篇(6篇無詩,不算),豐數量最多,* * * 160篇,共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百度百科-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