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振振有詞的讀書,總能牽引學生的思緒,讓他們對“盡快讀書”感到興奮。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像詩人壹樣表達自己。
第二,講究方法,深入討論。
古典詩詞簡潔,用詞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更註重教師的講解和分析,咀嚼後的‘強行灌輸’,不利於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陸、吳兩位老師在詩歌教學中的壹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
詩歌作品往往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體現。所以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首先要對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有詳細的了解。如魯老師首先讓學生領略了範成大故裏石湖的自然風光,讓學生了解了他的生活環境和人生經歷,豐富了學生對詩人、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的認識,成為自己知識的積累,為讀詩打開了方便之門。
2.分析名句。
寫作講究鍛詞煉詞,作者在詩詞等作品中凝結了自己的萬千情懷。抓住關鍵詞、詞、句來欣賞詩歌,可以直接將文本拆分成感受,品味作者當時迸發出來的情緒,體會提煉文字的奇妙情境。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快速進入狀態,還能提高鍛詞、煉詞、用句等寫作技巧,做到縱橫貫通,加強古詩詞之間的相互理解。魯老師抓住第壹首歌裏的那句“從來沒有人越過柵欄”問:“這個時候人在幹什麽?請讀壹讀書中的詩句。”這壹巧妙的過渡,不著痕跡地將學生帶入了第二首古詩的學習中。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沒有人越過柵欄”這句話的理解,可謂“壹舉兩得”。
3.再現詩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