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曹植的詩有什麽特點?

曹植的詩有什麽特點?

第壹,慷慨度極高。

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評價說:“建安之初,五字沖天,文帝欲得節,王緒欲得劉,望路而爭;且憐風月,祭奠池園,形容雍容華貴,講壹場酣暢淋漓的酒席,慷慨大方,正氣凜然,才氣橫溢;“提出壹個觀點是壹回事,不求精妙的小聰明,驅走言語和表象,只求說清楚。”(1)從這個角度來看,“慷慨”和“舍得”是建安文人共同的風格特征。鐘嶸在《詩品》中對曹植詩歌的評價,主要是指這種“慷慨”和“骨氣”在曹植詩歌中尤為突出。他詩歌的“慷慨”和“骨氣”體現在:

(1)痛定思亂、同情民生的“憂生”。建安作家生於亂世,飽受流離之苦。他們要麽在軍旅中度過了半輩子,要麽經歷了艱辛,對生活感觸良多,體驗深刻。因此,感到不安和同情人民的苦難成為建安詩歌《慷慨之聲》的相同內容。曹植生於亂世,長於軍中。他也和他的父親壹起在南方和北方戰鬥。直到建安九年,曹操消滅了自己最大的敵人袁紹,占領鄴城作為根據地。曹誌才過著安穩舒適的生活。可以說,曹植對當時混亂的現實是有所了解的。《送別石英》是詩人時間感和無序感的傑作。這首詩描繪了戰爭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深切的同情。

“憂生”表現為對人生的憂慮,感嘆內心的苦澀:“此生若風吹塵驟”(《陸樓行》),“此生若活,朝夕若顯希望”(《王彪換壹匹白馬》)。和大多數建安詩人壹樣,曹植希望通過建功立業來實現人生價值,而“朝露”般短暫的人生,尤其是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時刻折磨著詩人敏感的心靈,刺激著詩人對功名的追求。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之後,詩人陷入了深深的沮喪、悲傷、恐懼和怨恨之中。尤其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後,曹植壹直受到曹丕父子的攻擊和迫害。曹植總覺得自己“輕於鴻毛,謗重於泰山”(黃初六年令),總是提心吊膽,為自己的性命擔憂。生活境遇的巨大變化直接影響了詩人的創作風格。曹植的詩歌也從前期的樂觀、開放、飄逸,發展到後期的深藏曲、悲憤。但是,“大方”和“傲慢”的風格壹直充滿了攻擊性。

在曹植後期的詩歌中,比喻手法運用較多,間接地、形象地表達了他內心的苦悶和憤慨,因而顯得隱晦而深刻。比如《徐階篇》中用壹個飛天蓬來形容壹個人的流浪生活,《七步詩》中用壹個豆筐來形容吃人的行為。《栽贓葛楠夏杉》和《閨中扯衣》都是以恨女人、想女人的口吻進行諷喻,表達了她們的憤懣、憤怒和無奈。“孤魂項故城,淩叔遣京師。那些幸存的人突然恢復,死亡和失敗”(《把白馬送給王彪》)。面對骨肉相殘,妳將何去何從,詩人卻是又悲又怕又怒,感情的洪流像噴泉壹樣沖上來。“自顧不暇石,使心悲”“匆匆相愛,能不苦嗎?”(白馬王彪)艱難的經歷和復雜的心態,更增添了這首詩的陰郁。所以曹植後期的詩更多的是“憂生”和憤懣。

(2)建功立業、執著追求的“慷慨之聲”。連年戰爭帶來了社會混亂和政治思維的普遍需求。“建功無愧於世,守金石之功”成了“那個時代文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3),曹植的追名逐利更是嚴重。曹植壹生為君父,憂國憂民,胸懷大誌——《精忠報國,利民》(與楊德祖書);因為曹植從小受父親曹操的影響,立下了“皇上要幫忙升天,四海不再有兵”(《把王燦讓給丁儀》)的大願。曹植雖然在文學上出類拔萃,但他不甘心只是壹個作家。“他的第壹個願望是出政績,立‘治國大業’。其次在理論上有所建樹,最後成為文學家,“以書法為功德,以詞為君子”(4)。因此,傾訴詩人建功立業的崇高理想,成為曹植早期詩歌的重要內容。《白馬篇》是曹植早期的代表作。詩中刻畫了壹個英氣逼人、武功高超、視死如歸的年輕遊俠。在這個理想人物身上,傾註了詩人“立功報國”(郭茂謙《樂府詩》卷六十三)的誌向,詩中充滿了豪氣。讀完完整首詩,藏起思緒,妳是否有壹種肅然起敬、催人奮進的直觀感受?妳是否感受到壹股強烈的愛國激情,激勵著人們不斷進步?”文風以氣為主,清渾”(曹丕《典論文》)。曹植早期詩歌中湧動的“氣”就是這種陽剛之氣,浩然正氣,他的“慷慨”積極向上,光芒四射,意氣風發,正是構成曹植詩歌的“脊梁”。後世提倡的“建安風格”所指的就是這種精神。

"曹植後期的詩歌是他的痛苦生活培養出來的,所以更慷慨."(5)盡管屢遭迫害,曹植並未灰心,其“建功千古,留名世石”(與楊德祖同書)的遠大理想從未改變;雖然憂心忡忡,冷嘲熱諷,但也有“更慷慨的聲音”和“極其高昂的情緒”。最能代表他壹生理想事業的詩句是他的樂府詩《秋錄篇》,寫於明太祖年間:“謹以勤政示人,卻輸於明君。有了這個王佐才,他才大度,才獨特。”..."孔子刪詩書,王分詩書. "我是個傻子,渾身都是花。“那時候曹植人到中年,經歷了各種人生變故。他從壹個英俊的兒子變成了壹個悶悶不樂的總督。因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追求尤其能體現詩人“身體健康,自強不息”的終生哲學。同時充分顯示了曹植輔佐明君,建立功業,以實現“三仙”境界的野心。盡管憂心忡忡,但曹植對功名的追求是執著的。他繼承了屈原那種堅持理想、忠於內心、至死不渝的執著精神。”.....但王晨之變骨肉,其赤誠之愛,既同情漢亡,又傷魏亂,感物而指物,欲復吞,其源已合騷”(6)正是此點。

在曹植後期的詩歌中,他在傾訴抱負難獲回報的苦悶和憤怒時,也貫穿著“慷慨無群”的憤怒。“願輕濟,惜哉無櫃!隱居不是我的誌氣,我甘願去國難。”(《雜詩》)流露出壹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涼魅力,塑造了壹種悲涼悲壯的“骨氣”。正如人們所評價的那樣,“(支)不在壓迫下頹廢,不放棄英雄事業的理想,始終慷慨大度,所以他的詩充滿了強烈的感情,充滿了朝氣和高昂的脊梁。”(7)

第二,帶著感情和緯度收養華茂。

曹植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進步的文學觀念。“大街小巷說的都要有可樂,打鐵軸的歌要優雅,普通人的思想不要輕易拋棄。”(書與楊德祖)。是曹植把平實的樂府民歌發展成壹首五言律詩,是壹個采納華懋的文人寫的。主要表現在:

(壹)從敘事到抒情,拓展了五言詩的主題。樂府民歌擅長敘事。建安詩人繼承了他們以敘事為主的特點,同時又是抒情的,這在曹植的詩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首先,曹植的詩歌個性鮮明,抒情性強。無論妳寫什麽,讀者都能看到詩人獨特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我”。他早期的詩歌《白馬》、《暴露的故事》,抒發了他的豪情,使人感到興奮、開朗、自信。他的《七傷詩》和《美女小品》,描寫了他對妻子的怨恨和遺棄,使人領略到他內心的苦悶和悲哀;揭露現實、反抗迫害的《白馬王子王彪》和《泰山上的傅亮行》,使人感到他的苦悶、憂慮、憤懣和憤懣。他後期的詩特別動情,有的悲涼纏綿,有的激情澎湃。正因為他“有誌於寫作”,所以他有意識地創作詩歌,從而大大增強了文人五言詩的感人力量。

其次,曹植擴大了五言詩的範圍,更充分地表現了詩人愛恨交織的復雜感情。如“尋夫思婦”主題相同,《雜詩》(略陰晴景)因事而起,勾起詩人對多年未歸的丈夫和不滿的男女的聯想,進而直接抒發情感;《雜詩》(西北有個織女)塑造了壹個總是充滿煩惱的思鄉女子形象,通過細膩的雕琢,傳達了思鄉女子格雷斯福的溫柔、紛亂的心事和無盡的孤獨與悲傷。《門口有萬裏客》用粗放的線條勾勒出仆人無法安生的尋夫模式。由於作者長期搬遷,生活艱辛,與丈夫感情統壹,情感滲透融合,詩人不再用比喻來比喻,而是直接用精煉、個性化的語言來表達丈夫的憤怒和怨恨,從而表現出詩人隱藏的反抗。

(2)“由簡入美”使五言詩和詞豐富多彩,文質相稱。漢樂府中的民歌語言簡單直白,建安詩人的作品大多如此。曹植的詩歌,在保持其質樸自然的特點的基礎上,對語言進行了加工和提煉,使其詩歌呈現出語言精煉、文字華美的特點。

曹植的詩講究選詞對仗,講究精煉的用詞和旋律,“用最精煉最美妙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飛了壹百多尺,我在禦木苛亭附近,遠遠望著周,早晚見平原。”(雜詩)。熱情豪邁的語言表現了詩人悲壯的精神。“所有人都拋棄舊愛,所以妳活不下去。”送松為女蘿蔔,待人如浮萍。"(《閨情》),溫柔的呢喃,傾訴內心的憂傷。"明月清景,行不平。秋蘭被長野占領,朱華被綠地占領。”(《公宴之詩》)。優美的語言描繪出西園絢爛的秋色,而“北”和“毛”兩個字則將濃墨重彩的意象描寫到了極致,既精致又不遜色於唐代。

曹植的詩歌也非常註重節奏,增強了詩歌語言的和諧性。如《遊北海岸,夜宿瀟湘》(《雜詩》)、《孤魂飛故城,棺材送京師》(《王彪作白馬》)等詩,平仄和諧,音調鏗鏘,讀之適口,聽之倦,為五言詩的旋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曹植的詩還經常使用雙韻復調,如“柔條滿冉冉,落葉飄飄”(《美人》),“明月照高樓,流光飄零”(《七哀》)。正是“冉冉”、“舞動”、“徘徊”等押韻詞的運用,才使曹植的詩歌和諧而富有意境。

(3)註重寫作技巧,豐富五言詩的藝術表現。《陳思齊開始工作》(9)。曹植的詩歌善於振奮精神,往往在壹首詩的前兩句突出和誇張氣氛,讓讀者壹開始就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基調。這要歸功於曹植努力鍛煉警句。比如《野田黃雀之旅》的開篇壹句就用“樹高有多恨臺,海水掀浪”來渲染險惡的環境;“四面八方有不同的大氣,千裏之外有不同的風暴。”《泰山上的傅亮行》開篇壹句就描寫了各地不同的氣候,烘托了沿海人民的疾苦,產生了搶聲的效果。

曹植的詩歌還大量運用了比喻、誇張、象征、襯托等寫作技巧,大大增強了文人五言詩的藝術表現力。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鐘嶸對曹植詩“人品極高,詞為華懋所采”的評價是相當中肯恰當的。也正因為如此,曹誌才無愧於“建安第壹奇人”的美譽。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曹植和樂府的五言詩,才真正走上了雅化的道路,展現了詩歌在未來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