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詞過程中有哪些技巧?
壹、歌詞寫作最基本的語言技巧通俗易懂。我們在歌詞寫作中經常會用到壹些隱喻,但這些隱喻必須是常見的,能夠在人們的腦海中迅速形成完整的形象。如果形象太遠,那麽人就會有壹種模糊感,不利於歌唱。而清晰的圖像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歌詞。比如我們剛剛普及的《兩只蝴蝶》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親愛的,妳慢慢飛,小心前面帶刺的玫瑰。親愛的,如果妳張開嘴,風中的花香會讓妳陶醉。親愛的,妳和我壹起飛翔,透過叢林雲霧看那條小溪——妳壹下子抓住了人的思想感情,妳壹下子把人帶入了那種意境。
二、歌詞寫作的另壹個寫作技巧是簡潔準確。歌詞語言簡潔是很重要的。壹個詞永遠不可能表達兩種意思,這就需要語言的基本功和對語言的把握能力。這個基本功不是壹朝壹夕能練出來的。妳需要讀大量的書,積累大量的詞匯才能完成。杜甫說:“讀書如出神入化之筆”,說得很精辟。只有破萬卷書,走萬之路,我們才能輕松獲得。在這壹點上,我覺得杜新的《無名之數》寫得很到位:“如果沒有出路,不如祝福我,讓愛情輝煌地結束。沒有祝福,至少可以給點幫助,讓對方坦然承認失敗。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最好區分清楚。讓身份不要太模糊——語言非常簡潔準確。
第三,歌詞寫作中的外來詞。由於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歌詞創作中的外來詞越來越多,構成了歌詞創作的又壹大亮點。現在很多優秀的歌詞作者都在引用外來詞,尤其是港臺歌曲中的外來詞。當然,這與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但這也是壹個信號。早在李安修的《單純的女孩》中,“lauc”和“project”兩個詞就突飛猛進地出現了。後來很多歌曲居然出現了整段英文。這些外來詞穿插在中文歌詞中,讓歌詞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對年輕粉絲。
總之,歌詞寫作的語言技巧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在歌詞寫作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多關註流行歌曲的發展趨勢。為歌詞創作提供更多養分。
壹,歌詞的特點
我們的<歌詞廣場>已經成立很久了。自成立以來,有很多作詞人來過廣場,為廣場增色不少,但總體來說,比《原詩》這個欄目差了壹點。原因是什麽?主要原因是壹些作家的意識非常模糊,不知道詩歌和歌詞的區別,更不知道歌詞的基本特征。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麽是歌詞。歌詞和詩歌有什麽關系?歌詞和詩有什麽區別?我來談談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單從藝術形式來說,歌詞和詩歌沒有本質區別。它們都是詩歌的壹種形式。在古代,詞與詩是壹體的,從原始民歌到唐詩、宋詞、元曲,基本上都是用音樂來唱的,這是中國詩歌的傳統特色之壹。所以都起源於歌詞,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藝術的發展,詩和歌逐漸分離,成為兩種不同的形式,可唱可不唱。這時,人們習慣把能唱的歌叫做歌詞;不會唱的叫詩。事實上,回想起來,它們是壹脈相承的姐妹藝術。
有音樂的詩和無音樂的詩,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都是詩,所以歌詞具備了詩歌寫作的所有特征和表現手法,但不同的是,歌詞需要音樂,所以要簡潔,有利於傳唱,被人們接受。從結構上來說,因為要用音樂來唱,所以它的語言、音韻、表達都要符合音樂規律。換句話說,歌詞的寫作在壹定程度上受到音樂節奏和旋律的制約。
歌詞作為歌曲的靈魂,是歌曲的有機整體。它的好壞直接影響歌曲的質量。我們可以看看短時間內所有能唱的歌,有壹首很有意境的好字。那麽什麽是好詞呢?即語言生動、形象生動、有時代感的歌詞都是好歌。像80年代風靡大陸的臺灣省校園歌曲《走在鄉間小路上》、《外婆的澎湖灣》、《爸爸的草鞋》;比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香港回歸中國,萬裏長城將永遠倒下。進入新世紀後出現了《常回家看看》《兩只蝴蝶》等壹批優秀歌曲。文字意境優美,語言生動。好的歌詞可以激發詞曲作者的創作欲望,激發詞曲作者的創作靈感,將詞曲作者帶入那種美妙的意境,從而創作出符合歌詞意境的歌曲,從而達到歌詞與歌曲相結合的藝術效果。古人雲:“好馬配好鞍”,壹首好歌,能達到很高的藝術效果。
壹般來說,好的歌詞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外延,能夠高度概括現實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感情。通過生動的文學語言,刻畫了鮮明的藝術形象;歌詞的語言要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能為人們所喜愛;歌詞的寫作要有節奏感、節奏感、音樂性,易唱易記,通俗易懂。
現代詩歌:
第壹節課是詩歌導論
意義:詩歌的自由表現了個體生命靈魂中的超然追求。年輕人正處於理想追求的歲月,寫詩只是百年壹遇的事情。詩歌具有永久的審美生命,是文學的最高形式。
定義:有陳述、感覺、想象、感受、規約、押韻、語言結構、綜合等。這些定義都是片面的。詩歌是直接表達創作主體心理活動的文學體裁,具有壹定的語言形式。可以稱之為“表情理論”。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表現人即創作主體的動態本質,而不是反映創作主體之外的事物。為了真實地表達詩人的心理活動,我們往往忽略了心理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是如何變形的。
第二,講詩意的語言
最自然的文學語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於用小功能描述音樂。
b、有機信息系統,壹句話,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比如《朱門酒肉臭》中的“朱門”壹詞,就成了統治階級的代名詞,有很多含義,也有作者和讀者的感受。
c,獨立審美價值,可以玩。小說可以不用語言復述故事,詩歌離不開語言。
d、總的要求是表達人格的心理感受。
具體要求有四點:壹是多義性,既有表層意義,也有深層意義。主要通過象征性的手段。如松樹、梅花、雪竹、長城、百合等。傳統符號過於理性,形成刻板套路。有暗示,雙關語,委婉語等。
二是跳躍性,超過任何文體語言。因為快速的心理活動。不要任何介詞,連詞和其他中文媒體連詞。比如“茅店月雞鳴,板橋霜冷清”。也可以邏輯混亂,任意交錯。比如時空交錯。比如《我背上的愛情》裏,詩人愛上了壹個古代美女。
第三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體感和具體性(把抽象變成具體)。詩中有畫。
第四,音樂性,既包括內在的音樂性,即情緒的節奏,也包括外在的音樂性,即聲音的循環(韻腳、節奏、音調)。在原始感情中起到調節作用。節奏是決定因素,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和運動感覺的反映,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排列。壹個詞、壹個音節、具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組成壹個音組,每個音組後面都有壹個或長或短的停頓。古詩:五個字“二、二、壹”新詩自由開放,創作獨特,變化有規律。
最早的詩可以唱,不管詩。原始人的抒情詩主要是音樂。在中國,沈約在六朝寫了四聲之後,詩開始從詩中分化出來。然而,詩歌和音樂有同樣的效果。許多唐詩被譜了曲。詩歌的音樂功能是控制原始的、粗糙的、強烈的感情,使之變成有規律的運動,加深詩意,引起讀者的審美註意,擺脫壹些實用的非詩意觀念。內在音樂性是內心情感的節奏,即起伏、長短、快慢等。外在的音樂性主要表現為聲音的循環,可以說是數字的比例關系。
主要有:押韻是使相關詩歌的最後壹個音節相同或相近。對韻要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詩人的藝術追求;只要把內心的感受完美傳達出來,可有可無。無韻詩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表現音樂性,比如排詩。
首先,選韻。同類的韻腳形成韻腳。目前有十三種道路,即中東、仁辰、江陽、顏倩、法華、懷來、灰堆、麽條、幽丘、索博、義齊、姑蘇、密協等。各韻的發音位置和開度不同,音域也不同。有的聲音洪亮,意氣風發,激動不已,比如江洋、法華。有的響度低,壓抑沈重,如灰堆,17等。依情選韻,依情變韻。
其次是押韻。長詩中,情感流動的變化,會在語音形式上反映出來。如果壹個押韻到最後,很容易給人單調感和疲勞感。轉韻可以使文學精神震動。如《春江花月夜》,四句壹韻,流暢優美婉轉,委婉感人。
又壹次,押韻。主要有連詞押韻——每行押韻,每句話押韻——古代有“無論壹三五是什麽,二四六分明”的要求,押韻——兩句合二為壹,如信押韻——第壹行押韻第三行,第二行押韻第三行。還有其他押韻,第壹行和第四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這是西方十四行詩的正宗韻腳。
聲調發音過程中音高和音長的變化。沈約的《四聲譜》最早研究了這個問題。新詩只能被註意到。尤其是需要背詩的時候。
節奏是壹個音樂術語,是詩歌外在音樂性的決定性因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壹切都有節奏。詩歌的節奏是事物的節奏,是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運動感覺的反映。詩歌節奏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排列。漢語中,壹個詞壹般是壹個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組成壹個語音組,每個組後面都有壹個或長或短的停頓。
古詩詞節奏:五個字“二、二、壹”;七個字“二、二、二、壹”。新詩的節奏:自由開放,獨特創造;每壹行大致相同,變化有規律。
第三講詩歌分會
新詩對古詩詞沒有固定的音樂規則,引入西方分支,加強節奏感和旋律感,以達到音樂效果。
A.樹枝根據詩情長短、疏密、高低不壹。詩歌線條遵循詩歌的內在規律——情感節奏,其形態是直觀展示內心情感的結構形式。惠特曼表達了他在建國之際的豪放、自由、浪漫情懷。他的詩很長,就像新大陸邊界的遼闊。馬雅可夫斯基表現了十月革命的劇變,他的線條呈階梯狀,起伏不平。
詩行中省略和跳躍的使用是任意的,並產生新的結構意義。如上下線並置產生新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C.分支把視覺音程變成聽覺音程來表現節奏。這就是閱讀中產生的效果。在壹起讀書,體現不出節奏。
D.樹枝吸引審美註意力,使人以詩意的心理去欣賞。
要求:a .註意線條的有機結合。關鍵是要跨行——壹句話占兩行以上。這是為了讓人停下來,專心欣賞下壹句臺詞——強調最有價值、最輝煌的語言。
B.分支是變化的,應該是原創的。如傳統的情感模式,轉化為象形模式和認識模式。
C.該分支更加註重詩歌的視覺效果,從“聽覺藝術”向“視覺藝術”轉變。這是因為新詩固有的復雜性和多層性,很難通過朗誦直接表達出來,只有文字的排列才能保持詩意。Kale(美)認為,壹段文字是不是詩,不壹定取決於語言本身,而取決於文字的排列方式,即視覺形式。壹條新聞可以整理成壹首詩:昨天,壹輛汽車以100公裏的時速撞上了7號高速公路上的壹棵法國梧桐,4人全部遇難。
視覺上強調的關鍵詞。如“撞車”,包含更多的心理容量。“死”,突如其來,觸目驚心。
第四課是辯證技巧。
詩歌更註重辯證的技巧。詩歌是藝術生命,只有辯證的技巧才能寫好。
比如主客體關系中有主觀和客觀,有自我和無自我;從意境上看,有形與精神、虛與實、大與小、隱與露、完整與不完整、抽象與具體、有限與無限、相似與相異、簡單與復雜、誇張與寫實等。從藝術表現上,有疏有密,有曲有直,有斷有續,有出有入,有正有負,有抑有揚,有巧有拙,有生有熟等。從藝術風格上看,有華麗簡約,有自然雕琢,有剛健生硬,有陽剛柔美,有從容淡雅。
關鍵點:
1.有無我:我有自我意識。自我缺席是對自我的超越,而不是個性的取消。無我即忘我,即心靈自由馳騁,與外物交融,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二是指小我、國家、民族、時代。只有我,才能真誠,才能有個性。任何自我都不可能是無限的,也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歷史感。
2.有限與無限:有限是指具體的詩;無限指的是壹首詩中的內涵。關鍵是寫得好。
3.虛與實:實是通過對客觀物象的描寫,直接傳達給讀者的信息。虛擬是讀者通過聯想和想象間接獲得的信息。虛實結合,壹是把現實變成現實,比如“把風景變成情感”,二是把現實變成現實,把抽象的感情和哲理賦予具體生動的形象,運用比喻。
4.小與大:小與大是指描寫的對象。盲目寫作會局限於瑣事;太大了就自大了。浪漫主義是比較寬泛的。情詩往往是瑣碎的。毛的詩太大了。第壹,要矮化,比如“飛來飛去,飛來飛去,我像什麽?而是廣闊世界裏的沙鷸!”。二是以小見大,“紅杏滿枝頭春”“西陵窗含雪”。
第五講詩歌模式
調式在教學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有人不以為然,認為作者是被束縛的。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掌握創作和教學的要領。風格是壹種模式。但是,初學者不必照搬。經過壹段時間的創作,他們要自覺地拋開模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隨意打草稿。詩歌大致有九種調式。
符號模式
這種模式可以說是詩歌的傳家寶,也稱多層:它在文本符號的視覺層面上給人以意象,同時在深層的聯想層面上給人以意義(某種實體或精神內容)的無限概括和包容。符號是表面的、清晰的,甚至可能是傳統理性所規定的,比如美蘭松竹、長城等等。符號化的本體是隱藏的、模糊的。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任意的,以利於創造性。天才詩人通過相似性把看似不相關的內在和外在形象聯系起來,形成壹個驚人的想法。關鍵是要把握兩者的* * *相似性,其他屬性離得越遠越好。
中心方法是選擇意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稱藝術形象,可以說是構成文學藝術大系統的壹個細胞.意義——人的意識(包括情感。從根本上說是人的審美需要和認知需要),最終表現為作者個體生命在文藝中的投射和表現,意象——壹個客觀存在於作者之外的東西,卻最終被作者生命的本質對象化了。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壹個意象,它們的成分之多,它們之間的關系之隱密,造成了兩種基本的文藝創作方法,即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這也成為了表現主義和反映論的起源。與壹般意象相比,象征意象有特定的要求:成為全詩的中心意象。最好的象征意象,有著無限的意義,盡可能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成為藝術個性的宇宙。
壹般來說,這類詩的標題寫的是符號(甚至是人物)。但是,內在的本體,也就是作者個體生命的感受,才是詩歌真正要寫的。
空空如也
屏住呼吸壹會兒,
我多麽想聽到關於妳的事情!
但是妳安全又安靜,
妳有什麽話?
伸出顫抖的手指,
我多麽想觸摸妳!
但是妳消失得無影無蹤,
妳有什麽樣的身體?
睜開妳渴望的眼睛,
我多麽想見到妳!
但妳是透明無色的,
妳有多美?
但是我很清楚,
我壹刻也不能沒有妳
我的生命中有妳,
妳和我壹起呼吸...
在這首詩中,空氣成為結構中心的象征意象。寧靜、通透、平淡、看不見的空氣裏,蘊含著作者無盡的思念——純潔高尚的愛和對生命的無限追求,真正支撐著作者的生命,又是那麽遙遠,遙不可及。大多數人都不是!
第六講詩歌模式
橫向模式
這類詩歌截取生活或意識的壹個片段,描寫壹系列意象,或用壹系列比喻來表達作者的感情,表達作者的意識。很多山水詩就是這樣。盡可能的創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縱向模式
這類詩歌以作者觀察點的推進為線索,將所見所聞所感與時間的推移或空間的拓展融為壹體。比如賀敬之的《回延安》。這類詩壹般都比較長,多為敘事詩。
升華模式
這種詩壹般分為兩部分,前面是溫柔的伏筆,後面是新意叠出,導致戲劇性的推進,把感情和意境升華到新的高度。“言誌”的舊體詩大多采用這種模式,景寫在前,情景交融,“誌”寫在後,誌中有情。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串珠圖案
這種詩是由幾個結構相同的部分和壹些相同的詩組成的。反復吟誦。《詩經》裏有很多這樣的詩。
第七講詩歌
懺悔模式
直接表達感受,使用判斷式討論,也稱為討論模式。浪漫主義歷史悠久,多采用抒情的議論,即告白。很多政治詩、哲理詩都屬於這種“傳統的告白”。這種告白不容易寫好。首先,作者必須達到壹個時代的最高理解和體驗水平。在西方現代派中,惠特曼的《草葉集》是承前啟後的壹部作品,自白被廣泛運用,以至於以艾倫·金斯堡的《嚎叫》為代表的美國詩歌形成了自白派,並自20世紀50年代起占據主流地位。中國80年代的“第三代”詩歌大多屬於“告白”詩。與前期浪漫主義的告白不同,當代詩歌中的告白可以稱之為“反傳統的告白”:刻意擺出反傳統——反對文化、審美、個性、理性甚至詩歌本身,但實際上把題材限定在個人生活體驗主要是我的感受的圈子裏。多使用第壹人稱,不拘小節,在日常口語中透露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甚至隱私,有時也會觸及社會,進行壹定程度的批判。自白詩更強調語言、形式和意義,甚至寫娛樂性和紀實性的詩,自稱“戲”詩。作為對詩歌整體的探索,“自白詩”可以說具有從社會批判到個體生命肯定的歷史作用。
作者:寒山秋月2005-11-2 14:15回復本發言。
-
2詩歌寫作技巧(下)
象形圖案
詩的線條按照中心意象的形狀排列,成為象形文字。比如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被殺死的和平鴿》。再比如臺灣詩人白彪的詩,像壹幅山水畫(行從右到左,詞從上至下),比喻遊子像壹棵遠離山湖的雪松。
第八講詩歌模式
現代模式
移植自西方現代派詩歌。它在內容和形式上明顯不同於傳統詩歌,認為內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內容,所以更註重形式上的創新。它描寫了個人與社會、自然、他人甚至自我之間的分裂和荒謬,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發展帶來的精神危機、變態心理、悲觀絕望和虛無主義。強調內心的表達——其實只是壹種變幻莫測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和潛意識。使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感知,即抽象的感官享受。將抽象的思想與具體的形象直接結合起來,“像聞到玫瑰花香壹樣感知思想(艾略特)”。如《力量之舞》《暈意誌》《濕魂萌動》。②自由聯想。這種聯想並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被大家認可的,而是個人直覺和幻覺寫出來的聯想。如“陽光是太陽踢出來的足球”。(3)語言形式隨意變化,用來暗示某壹時刻的感受、想象和精神狀態。
如上所引,E·卡明斯《太陽落山》。
理解模式
這類詩的壹些詩句是用抽象的圖形排列的,表現出壹定的意味走向。比如《日落》後半段的線條排列,暗示著風鈴在強風中起伏。
再比如中秋節的月亮。
桑恒昌
自從我母親永遠離開了我,
我不再看它,
我害怕那眼淚。
失敗
濕潤世界。
附:詩歌現狀
壹、傳統現實主義詩歌——理性內容。如郭小川的《青紗帳——甘蔗林》。如“粉筆歌”。
二是朦朧詩——不晦澀的本質。如顧城的《睜開妳的眼睛》。
三、第三代——前衛、前衛等等。
四是“熱潮詩”。比如汪國真的詩。
我也是百度搜的,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