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天地本源;名聲是壹切的開始。)
《酷老子》第壹章(17)維特根斯坦:我們活著就不能經歷死亡嗎?1、
首先,這句話的斷句爭議很大,從北宋開始就分成了兩大陣營。
學術圈主流陣營斷句如下:
沒有什麽是世界的開始。是的,萬物之母。
支持者有:
王安石註王安石與老子(上)
司馬光的道德真理觀
蘇轍的《老子解》
俞樾的《諸子論》
二、學界非主流陣營斷句如下:
未知,天地之始。名聲是萬物之母。
支持者有:
河上公的官印句在河上
王弼《老子註》
唐玄宗的“帝王道德真經”
朱的齋藤優子流派
2、
我支持非主流陣營。為什麽?三件證據。
證據壹:根據語法,“名字”這個詞根本不存在,可以直接拉出來槍斃。
以老子深不可測的文學內功,可以這樣寫:
無是天地之始。是的,萬物之母。
證據二: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說:
“道往往是無名的...在它成名之前。”所以隱姓埋名應該是老子的本意。
證據三:“無與有”的析取句法是北宋王安石首創的。也就是說,在北宋之前的壹千多年,《道德經》中還沒有人斷過這樣壹句話。
而王安石喜歡標新立異,不僅在政治上,在文學上也是如此。例如,當他掌權時,他創辦了壹所名為“龔景·薛鑫”的學校。其主要目的不是搞學術,而是培養新法的實施者和繼承者,所以他的新學壟斷了學術界近六十年。也就是說,他的作品之所以喜歡打破傳統推陳出新,歸根到底是為政治服務的。
後來,身處晚清的康有為也以同樣的邏輯寫了《新學偽經考》。是為“戊戌變法”造勢的第壹件事,也是炫耀的第壹件事。如果內容牽強附會也沒關系,但這只是壹個政治工具。由此我們可以推斷:
王安石創造的“有無”句法不可信。
3、
(1)那為什麽“無名”是天地之始?因為天地萬物剛生長的時候,遠古人類的智慧還沒有萌發,只能憑本能生活,根本沒有抽象思維的能力,所以“不可描述”的狀態就是天地的本來面目。
那為什麽“名”是萬物之母?其實如果把這句話翻譯成現代的話,那就是“名”懷孕了,然後生下了“萬物”,成為了“萬物”之母。
也就是說:
先是出名,然後是壹切。沒有名字,什麽都沒有。萬物皆因其名而生於人之心。
那麽,妳壹定要問,如果有壹個沒有名字的東西,它不存在嗎?我的回答是:
“是的。”
“妳不是唯心主義嗎?”不管這是不是唯心主義,我覺得壹個人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都無所謂。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
4、
我們不妨先思考這樣壹個問題:
植物人和正常人有什麽區別?
首先解釋壹下:
所謂植物人狀態,通常被國際醫學界定義為“持續性植物人狀態”。由於人的大腦皮層受損嚴重,處於不可逆的深度昏迷,失去意識,但皮層下中樞可以維持自主呼吸和心跳。
所以植物人已經完全失去了身體的感覺和自理能力,只剩下基本的生存功能,依靠基因的本能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當然也有少部分素食者可以用殘存的聽力感知到聲音,然後逐漸清醒,但這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之內。
那麽看了上面的醫療聲明,我想妳心裏應該有壹個不那麽模糊的答案了。植物人沒有知覺能力,沒有思維能力,只有基因的本能意誌。偉大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給出過這樣的定義:
“那些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而純粹依靠自然意誌的東西,如果沒有理性,就叫做‘物’;反之,理性的東西就叫人。”②
如果按照康德先生的說法:
植物人恐怕不能稱為“人”,因為他沒有理智,沒有思考能力。他純粹依靠基因的自然意誌生長和休息,相當於壹株植物,甚至壹塊木頭。
那麽請問:
我們的世界,這個世界的風景,音樂,美食,情感,壹切正常人能感知和享受的東西,對素食者來說有意義嗎?
或者換句話說,我們是否生活在壹個對素食者來說存在或不存在的感性世界裏?
5、
如果妳說不存在。嗯,肯定有很多人指著妳的鼻子說:
妳是理想主義者。
如果妳說,當然存在!畢竟植物人和我們在同壹個空間,我們感知的世界是客觀的,既看得見又摸得著,但是植物人是感知不到的。怎麽能說不存在呢?
好吧,那麽,我有話要說:
妳感覺到那裏,是因為妳可以跳出植物人的局限,從更高的維度去看。
那麽,和壹個植物人相比,妳就是壹個打開了上帝視角的人,妳甚至可以說妳是神。也就是說:
妳站在壹個植物人可以思考的界限之外回答了這個問題。
那麽請問:
我們人類能不能超越宇宙的界限去思考世界?同理,我們能不能想想大爆炸之前的時間,6543.8+038億年前?
答案是:
“不行啊。”
所以我會說:
“未知,天地之始。”
不是不想被點名,而是不能被點名,無法形容,無法形容。因為我們無法站在宇宙之外看到自己的世界,也無法在時間誕生之前思考時間,就像我們抓著頭發無法離開地面壹樣。
用維特根斯坦的話來說,就是:
“死亡不是生活中的壹件事。我們不能在活著的時候經歷死亡。”③
活著和死去是完全不同的性質,完全隔絕的世界,妳無法同時體驗。活著的時候不能經歷死亡,死後也不能復活。所以這意味著:
相對於上帝,或者說相對於全世界各民族創立的宗教終極意義上的神秘起源,地球上的人類無疑相當於70億植物人。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思考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然後又問:
我們是生活在壹個主觀意識的世界裏,還是生活在壹個可以脫離意識獨立存在的所謂“客觀世界”裏?
我相信現在有兩種想法在妳的腦海裏戰鬥。好吧,我們將在下壹節判斷這兩個概念。
參考資料:
1,“朱熹集?第十七卷?讀二陳的《余孽》
2.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第二章?從大眾哲學到形而上學”
3.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6.4311》
《涼老子》(18)第壹章唯物主義錯了嗎?釋迦牟尼:我們的心是壹個“杯子”,物質世界是杯子裏的“水”?1、
我們在上壹節談到:
我們可以思考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那麽我們是生活在壹個主觀意識的世界裏,還是生活在壹個可以獨立於意識而存在的所謂“客觀世界”裏呢?我們不妨再聽聽佛家的看法。中國禪宗第壹代創始人達摩在《達摩毀容論》中有這樣壹段對話:
有人問:“三界浩瀚無邊。我們如何僅僅通過觀察頭腦來避免無盡的痛苦?”達摩回答:“錯!三界不在妳之外,而在妳的內心。”那人很驚訝:“三界怎麽會在我心中?”
達摩解釋說:
“所謂三界,就是三毒。貪婪是色欲,憤怒是色欲。精神錯亂是無色的。如果妳能通過修心降伏貪無明三賊,妳就能跳出三界,擺脫業障之輪中六大司的苦。”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法的創立者可以說是直接拿起金箍棒打破了壹般佛教弟子的“表象”:那些所謂的三界二十八層天,根本就是我們概念中的東西。
換句話說,三界是以我們心中的“貪與無明”為基礎而存在的,脫離了我們的主觀意識就無法獨立存在。所以《楞嚴經》裏有壹句話叫:
“壹切因果、世界、塵埃皆因心。”①
意思是:
壹切發生的合乎邏輯的事情,有因有果,從世間到塵埃,都是靠“心”畫龍點睛,成為具體的、可識別的、可命名的“物”。
也就是說,如果妳沒有“心”,或者妳可以“沒有心去居住”,那麽因果、世界、塵埃對妳來說,都不能稱為可識別、可命名的“物”。就像沒有太陽和光源,就沒有黑暗和陰影。
打個比喻:
我們的“心”和“物”的關系,就相當於“杯”和“水”的關系。
壹般唯物主義者認為:
我們的心相當於“水”,物質相當於“杯”;我們的認知是被動的,是壹種順應事物的思維活動。
但釋迦牟尼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他想:
我們的心是“杯”,物質相當於“水”;我們的認知是主動構建壹個系統,然後讓事物符合我們的思維模式。
那麽,妳認為以上哪種說法更真實呢?
2、
我想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釋迦牟尼的想法,畢竟他沒有在佛經中找到證明的過程。所以,我們不妨先思考壹個簡單的問題:
所謂的因果、世界、塵埃,它們存在的前提是什麽?
先說因果,也就是因果。其主要特征是兩件事在時間上先後發生,所以必須以“時間”作為存在的前提。然後是世界和塵埃,它們的主要特征是體積,所以“空間”必然是存在的前提。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證明:
時間和空間是人們頭腦中預先存在的認知模式,而不是物質世界中的客觀存在。那不正好證明了釋迦牟尼在《楞嚴經》中的言論不是自欺欺人嗎?
沒錯,那怎麽證明呢?
首先,讓我們想象兩種不同的場景:
首先,想象壹個完全沒有空間和時間,但是有具體物質的場景。具體的物質可以是任意的,比如蘋果,自行車,房子等等。
請問,妳能想象嗎?
第二,想象壹個場景,完全沒有具體的物質,但是有空間和時間。
請問,妳能想象嗎?無論如何,個人認為:
第壹個場景我完全想象不出來,第二個場景似乎可以想象。
如果第二種情景可以想象,那就說明時間和空間先存在於我們的觀念中,然後再應用於物質世界。先說清楚:
這種想象兩種不同場景的證明方法並不是我的獨家原創,而是200多年前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壹種論證方法。
但我仍然不確定:
我們頭腦中的純粹虛空是後天通過經驗習得的,還是先天帶來的?
因此,康德的論證方法似乎並不能100%令人信服。當然,他還用了另壹種方法,這是前所未有的。像壹道耀眼的閃電,劃破了哲學的夜空,照亮了西方哲學的未來,徹底改變了西方哲學的走向。
這是什麽方法?讓我們在下壹節揭示這個秘密。
參考資料:
1,楞嚴經?第壹卷
《酷老子》(19)第壹章:康德二律背反:空間和時間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第三句話:
㊣無名,天地之始;名聲是萬物之母。
(無名,天地本源;名聲是壹切的開始。)
1、
在上壹節中,我們談到了:
康德還用另壹種方法證明了時間和空間是人類頭腦中預先存在的認知模型。這種方法史無前例,像壹道耀眼的閃電,劃破了哲學的夜空,照亮了西方哲學的未來,徹底改變了西方哲學的走向。
這是什麽方法?
它是哲學中四個著名的悖論,嚴格來說,稱為四組“二律背反”。
所謂“二律背反”就是:
有兩個公認的定律是正確的,但同時又背道而馳,互相矛盾。
這裏只說第壹組(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題目:宇宙在時間上有開端,在空間上有邊界;
反題:宇宙在時間上沒有起點,在空間上沒有邊界。
不得不說,這兩個命題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時不時的來敲打我,但是我也沒辦法。當然,不是只有我壹個人沒辦法,南宋壹代理學大師朱也是如此。
2、
據史書記載,朱五歲時,他指著太陽問父親:
“太陽後面附著的是什麽?”
父親回答道:
“它連著天!”
年輕的朱瞪大好奇的眼睛,繼續問:
“那天後面貼的是什麽?”②
這個問題直接讓博學的父親沈默了。見父親答不上來,朱曉·Xi更加好奇,日夜思索,苦苦思索,甚至連茶飯都想了,這壹度成了病,幾乎成了他終身的心病。直到晚年,67歲的朱還在為“世界之外是什麽東西”這個問題發愁
那麽,康德是如何統壹這兩個矛盾的命題的呢?
3、
這是他的分析。讓我再說壹句:
因為康德的文字太嚴謹太枯燥,所以我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可能和康德的原文有所不同,但總體上絕對符合康德的本意,不會超出壹般大眾的日常用詞。
好了,我們來看題目中的第壹個命題:
宇宙在時間上有壹個開端。
所以讓我們推理壹下:
既然時間有開端,就意味著在時間出現之前有壹個“沒有時間的時期”。因為有結束,就有開始。只有當這個“沒有時間的時期”結束,時間才能開始運行。
但問題是,既然在時間開始之前的時期沒有時間,那麽這件事肯定不會改變。既然物質沒有變化,怎麽會產生新的東西,新的宇宙誕生呢?壹句話:
如果時間有開端,它就不會演化成宇宙,所以——時間沒有開端。
好了,第壹個命題結束。
4、
然後看第二個命題:
宇宙在空間上有邊界。
所以讓我們推理壹下:
既然物質空間有邊界,就說明在有形的物質空間之外還有壹個看不見的“空無壹物”。因為有限制,就有邊界。只有這個“空”限制了物質空間,物質空間才會有邊界。
但問題是,既然在有形的物質空間之外,還有壹個看不見的“空無”空間,它又怎麽能限制物質空間的邊界呢?既然“空無壹物”不能限制宇宙的邊界,宇宙不會變得無限嗎?壹句話:
物質空間有邊界,就壹定不受“空”的限制,所以——空間沒有邊界。
由此可見,我們從兩個題目出發,進行邏輯推導,最終找到逆問題(時間無始,空間無界),似乎是正確的。
那麽,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繼續嘗試用同樣的方法推導逆問題。
5、
讓我們看看對偶的第壹個命題:
宇宙在時間上沒有開端。
好吧,如果時間沒有開始,是無限的,那就說明在我們的現在之前,過去的時間是無限長的。
但是問題來了。既然“過去的時間”是無限長的,它就永遠不會“走到”現在。既然“行”不到當下,怎麽會有物質和人呢?壹句話:
如果時間沒有起點,是無限的,那麽“過去的時間”就永遠到不了“無限”這條路的盡頭,也就沒有我們的“現在”。所以-時間是有起點的。
妳看,我們也可以從對偶的第壹個命題推導出題目的第壹個命題是正確的。
6、
然後看對偶的第二個命題:
宇宙在空間上沒有邊界。
嗯,如果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那就說明宇宙的每壹部分都是無邊無際的。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麽?很簡單。
因為我們人類和動植物,還有山川河流,地球銀河系,都是有限的東西。妳能用有限的東西組成壹個無限的宇宙嗎?
用再多的沙子,組合起來也不過是壹個大沙漠;無論妳用多少沙漠,組合起來也只是壹個超級沙漠;妳怎麽能把無邊無際的沙漠和浩瀚的沙子結合起來?
有限的事物和無限的宇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妳能把磚磨成鏡子嗎?當然不是。
壹句話:
如果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那麽宇宙的每壹部分都壹定是無邊無際的。請問這樣的宇宙怎麽會產生“物質”這種有限的東西?所以-宇宙在空間中有邊界。
妳看,從對偶的第二個命題出發,也可以推導出題目的第二個命題是正確的。
7、
好了,我們剛從康德的“二律背反”爬上爬下,妳不覺得很不可思議嗎?同壹個道理,既有對也有錯,既不是錯也不是對。
套用佛教的句式叫做:
“對就是錯,對就是錯。”
而且妳有沒有發現,這兩個命題可以無休止的論證,就像貓咬著尾巴轉圈壹樣。所以在佛教體系中,釋迦牟尼拒絕回答這樣的問題,所以佛教中有壹個著名的傳統叫做:
14個沒有記錄。
妳什麽意思?所謂“沒有記憶”,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認。意思是:
“面對十四個無限循環論證的問題,我只是置之不理,笑而不語。”
2000多年前,佛教的“十四大奇觀”就包含了“時空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這個問題。那麽究竟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矛盾的悖論呢?是世界的問題還是我們思維的問題?
我們將在下壹節揭曉答案!
參考資料:
1,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第二卷?第二章?第二部分:純粹理性理論。
2.宋代朱傳
3.齋藤優子流派?第94卷"
4、甄《西山讀書書記?第31卷?易邦加《資陽年表》
《酷老子》第壹章(20)哲學中的哥白尼:世界圍繞人心轉,就像地球圍繞太陽轉壹樣。第三句話:
㊣無名,天地之始;名聲是萬物之母。
(無名,天地本源;名聲是壹切的開始。)
1、
我們在上壹節講過,兩千多年前的佛教“十四無計”就包含了“時空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這個問題。那麽究竟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矛盾的悖論呢?是世界的問題還是我們思維的問題?
其實,答案很明顯:
我們的思維有問題。
之所以陷入“二律背反”的陷阱,是因為我們錯誤地將時間和空間視為獨立於我們的主觀性的客觀存在,錯誤地認為我們可以用“思維”的批判眼光來反映它們的本來面目。卻發現:
我們的思維好像遇到了“鬼”,即使睜大眼睛也看不到對方的行蹤。我看不到空間是否有邊界,時間是否有開端。
這到底是為什麽?只有壹種可能:
也就是說,時間和空間就是我們的思維本身,是我們思維的壹部分。
就像我們的眼睛永遠看不到自己的瞳孔,就像屠龍刀永遠割不到自己的刀刃。我們永遠無法用思維來衡量時間的本質和空間的盡頭。
所以我們的“心”就是杯子,我們能感受到的壹切物質世界都是杯子裏的水。至於杯外裝不下的“水”,康德稱之為“物本身”(某種程度上等於老子所說的“道”)。
這是康德的貢獻。
2、
所以康德有壹個綽號叫“哲學中的哥白尼”,最初是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序言中命名的:
哥白尼成功地證明了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宇宙圍繞著太陽旋轉;康德成功地證明了時空的主體不是客觀世界,而是人,時空是圍繞著人旋轉的。
是的,就憑這壹點,康德絕對是劃時代的大哲學家。我本來打算寫點文字勸康德低調壹點。畢竟在佛經裏,他的結論早已是常識。但轉念壹想,還是算了吧。
因為我發現,無論是華嚴經還是楞嚴經,都沒有記載釋迦牟尼關於“三界唯心,諸法皆知”的推理過程。在佛教體系中,恐怕只有後期發展起來的大乘智宗對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做了非常詳細的論述,但與康德相反,智宗的結論是自洽的,他們認為:
空間的最小單位是“無窮小”,不可再分。換算成現代數,其長度約為0.1 nm,相當於原子的直徑。最小的時間單位是“瞬間”,無法再細分。換算成現代數,時長約為0.018秒。
至於這兩個結論是否科學,這裏暫且不談。問題是,為什麽最初的佛教拒絕回答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壹是人們的接受度太低,無法理解如此精細的概念和抽象的推理。第二,釋迦牟尼自己認為,即使妳知道這些概念和悖論,對人生也沒有本質的用處。
能不能擺脫“二律背反”能不能悟道成佛?恐怕不行。只是爭論而已。康德作為絕對的哲學巨人,在哲學上完成了壹次偉大的顛覆——“哥白尼式的轉向”,但他在生活中也是壹個普通人,比如:
鄰居養了壹只公雞,他說影響了他的思維,得買回來殺了。
鄰居種了壹棵楊樹,他說會影響他看風景,要讓別人砍。
可見,現實中的康德是壹個比普通人有更多問題的普通人。
3、
所以,我們現在通過上面的論證知道:
時間和空間是我們自出生起就帶入大腦的壹套認知模式和思維框架,康德稱之為“先天感性形式”。
這就跟玩網遊壹樣。時空感是我們天生的被動技能,不是後天主動學習就能掌握的。
那麽我們知道:
我們的心就相當於壹個杯子,物質世界就相當於杯子裏的水。
換句話說,杯子的形狀決定了水的形狀。如果用壹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
母親的基因決定了孩子的基因。
14、
好吧,最後,讓我們做壹個簡單的推理:
我們的思維天生就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那麽,時空的存在,使得壹個事物在時空中運動成為可能。然後,我們有了“因果”的概念,有了推理的意識。
請問推理的本質是什麽?
沒錯,就是邏輯。
請問邏輯的形式是什麽?
是的,是語言。
因此,維特根斯坦會反復強調壹句話:
“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②
所以海德格爾會不斷地聲明壹個觀點:
"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園,沒有語言,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存在."
至此,真相基本明了。所謂的語言不就是我們給壹切事物和無數現象起的名字嗎?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讀壹讀老子的那句話“名為萬物之母”。有什麽問題嗎?
參考資料:
1,“全部放棄理論?卷十二《摩訶僧法?卷十七,黨的莊嚴經典?第四卷?現代藝術之十二”
2.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5.6~5.62》
3.海德格爾在1946寫的關於人本主義的信。
4.海德格爾在通往語言的路上?(下篇)語言的本質——詩人格奧爾格發表在《藝術》雜誌1919期的壹首詩。
作者:紫霞狼,90後,夜如墨,月色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