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春二十七節文學課》的思考(壹):好的閱讀是為了讀出味道。
這本書的腰封上寫著,“壹篇文章的好壞,不經過訓練是不容易看出來的。”文學鑒賞的訓練最適合人從青春期開始訓練。所以這本集子叫做《青春二十七課》。
《27節青春文學課》原名《文章與範例》。1936,《新少年》雜誌創刊,葉聖陶先生在雜誌中開設“文章展覽”專欄,按期精選壹篇文章,並進行評論。編成壹本書後,命名為《篇例》。
除了最後選的兩個外文譯本,本書其余都是現代作者的作品,體裁和題材都很豐富,其中不乏名著。看完之後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這堂文學課就像是壹位和藹可親、專業的中學老師教的壹學期課文。和中學課本的區別在於選的文章。換句話說,這本集子最適合中學生閱讀。我覺得可以推廣到年輕人(廣義的年輕人)有兩個原因。第壹,閱讀和寫作技巧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掌握的。他們是生活和工作的壹部分。第二,其實大部分年輕人都缺乏基本的讀寫能力。
所以,這門文學課雖然最初是為了青少年宣講欣賞文學的技巧,但也值得今天的青年朋友們去讀。原因就在於以上兩個事實,尤其是第二點。
《青年文學二十七課》中的每壹篇文章都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選自現代文學的壹篇文章的壹部分或整篇文章。後半部分是作者對前者的欣賞和分析。讀完全書,選文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魯迅的《社戲節選》,契訶夫的《苦惱》。差點先生的傳記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社會劇的節選鏗鏘有力,富有文采,契訶夫的苦惱情感深沈,充滿悲憫。
說到葉聖陶先生的用心,有很多地方可以講。對於這本書,我就講以下幾點。
讀書寫作的必要性在某些時候,甚至到了現在,“讀書無用論”的觀念還在壹些群體和地區流傳。閱讀和寫作從屬於閱讀,地位更是不值壹提。而且,直到現在,人們普遍不認為讀書寫字是值得重視和努力學習的事情。客觀來說,他們被遺忘在生活的帳篷之外。
這是壹件悲哀的事情。更不用說,不了解自己民族歷史的人,缺乏生命力和使命感;無論排斥讀書寫字的人的精神世界有多貧瘠。從今天的物欲橫流和金錢至上的角度來看,如果妳不學習閱讀和寫作技巧,妳會在工作中經常落後於別人。壹個落後的民族會挨打,壹個落後的人也會被生活壓迫。
有人想說,在當今這個信息充斥、方便快捷的社會,沒有必要用讀書寫字來指著自己。沒有他們,我們依然可以穿越社會,走向成功。親愛的朋友,如果是這樣,這種悲傷只是另壹層,它將永遠持續下去。對這樣的朋友,我必須友好地提醒妳:請睜大眼睛看看今天的世界,認真思考壹下。
寫作的起源葉聖陶先生在他的書中說,寫作的迫切性在於人對生活有壹種體驗和意義,與通常的情況不同。這迫使人們思考和記錄,向內深入探索,向外廣泛追求。為了以更清晰的面目展現這些經歷和意義,弄清它們的脈絡,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它們不得不被記錄下來。記錄下來的經歷和意義,非常方便以後的記憶、參考和更新。
近年來,閱讀和寫作在壹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關註,許多人也投身於他們的實踐中,這不得不說是壹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當然,除了葉先生的看法,對於寫作的原因,廣大作者肯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初衷。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記錄自己的想法,探索未知,表達自己的觀點。
閱讀的鑒賞其實大部分讀者缺乏對文字的鑒賞能力,大家引以為傲的鑒賞眼光也遠遠不足以看透紙的背面,深入到文本,尤其是文學作品。這導致閱讀能力差,消化不良。這是《青年文學二十七課》的基本意圖。不過這本書只能算是入門,卻可以稱之為“老司機”。
書中選取的分析文章風格各異,各具特色。作者試圖在更廣闊的圖景中向讀者展示閱讀和寫作的秘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格,如敘事,說明文,議論文和報告文學;文本的選擇也側重於對不同體裁文本的不同欣賞,如散文、隨筆、詩歌、戲劇、小說等。
葉先生盡力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本書的每壹篇文章。雖然有點淺顯,但卻為讀者揭示了許多不同的欣賞視角,足以引外行入園。
最後,我想說的是,古代就像曹丕說的,文章是國家的大業,不朽的大事。今天雖然不足以討論,但文章(也可以引申為文學、文藝等。),作為壹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靈魂和精神支柱,是永遠不可磨滅的。需要大家的重新認識,重新對待。
《青春二十七課》反思(二):大師課,重溫最基本最重要的寫作原則和初衷。
《青春二十七課》是葉聖陶和葉老向青少年介紹閱讀和寫作技巧的系列文章。它最初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葉老精心挑選了27部風格各異的代表作(包括3部譯作),采用了第壹部發表原著,第二部分析評論的方法。他壹方面可以讓年輕讀者讀到漂亮得體的文章,另壹方面也能從他的講解中理解原著為什麽能被稱為好文章。他的分析非常到位,從介紹文章是什麽風格,分析作者為什麽選擇這種風格,用這種風格表達作者意圖相對於其他風格的區別和優勢,作者的寫作方法有什麽獨到之處,如何從想學習這種風格的讀者入手等等。葉老說話的語氣很平和,夾雜著壹些像面對面交流壹樣的自我質疑和自我回答的語句。在閱讀的同時,讀者仿佛置身於中學課堂,聽著自己喜歡的語文老師耐心講解最基本、最重要的寫作原則和初衷。文字全是圖片,生動有效。下面,我只選擇幾篇感觸最深的文章進行簡要說明。
第壹,讓我感動的徐誌摩的《我知道的劍橋》是原文。對徐誌摩壹直有所耳聞,但從未翻過他的作品。我不知道為什麽。但這壹次,葉老選的《我知道的劍橋》片段,讓我後悔之前遠離了它。“星月之間的時光,綠草如茵,花香四溢,流水待客”不正是我壹直在努力捕捉的嗎?“拿壹本書,走十裏,選壹個幹凈的地方,看天,聽鳥,看書,累了就在草地上做夢。”這不就是我壹直追求的嗎?不僅僅是他,還有二十七篇文章,二十七個作者,很多我從來沒有關註過,或者說我選的文章從來沒有看過。看完葉老的課程,第壹感覺是候補名單上多了幾個作者名字和書名。
第二,蔡元培先生杜威博士的生日演講,這是壹篇實操文章,也就是葉老說的壹篇關於儀式的文章。我之所以選擇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寫這種東西,各種會議文稿,還有葉老當時列舉的這類文章的通病,比如“大多堆砌了壹些花言巧語,讓人覺得這絕不是什麽“肺腑之言”,而是從作者的唇邊和筆尖滾下來的,白白讓觀眾和讀者厭煩”,這正是我經常犯的錯誤,也是我盡力避免的。葉老在評論中分析了蔡先生是如何把這樣壹篇禮儀性的文章做得有趣又有感情,對做文字工作的人有所幫助。
最後,我想談談妳冰淇的《柳風序》。我把這篇文章放在最後,是因為我不太同意葉老在這篇文章中的壹些觀點。葉老認為,如果序言講了書的大意,或者指出了它的意思,或者指出了它的好處,妳看完序言就會對書有壹個大概的了解,再看隨筆,妳就會把線索看得很清楚,很容易理解,所以壹定要養成先看序言的好習慣。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如果前言說了壹些對閱讀文章有影響的解釋,確實需要先看,但如果前言揭示了太多關鍵內容,比如遊先生的文章,文章中的每個人物都被分析,被貼上了好人壞人的標簽。如果讀者先看序言,對每個人物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會大大影響閱讀。當然,葉老的本意是擔心如果文章的描述過於含蓄,不善於閱讀的讀者無法正確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但是我覺得,第壹次看壹本書的時候,壹定要用自己的理解來下結論。如果後面發現和作者意圖不壹樣,可以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再通讀壹遍,看看這次能不能發現那些話背後的深層含義,這樣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而不是因為怕理解偏差而提前告訴妳。所以如果是劇透式的序言,我個人認為放在文章末尾作為後記比較合適。
不知道我的評論算不算劇透。希望不會影響大家的閱讀體驗。
對《青春二十七節文學課》的思考(三):活水來自源頭,來自生活。
語文老師總說“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課主要是培養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閱讀的積累最終也是為了寫作。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每壹篇好文章都要有寫的理由”,這似乎和學生時期的命題作文有點不同。其實葉老師壹直想說明,寫壹篇好的文學作品,或者壹篇高分作文,其實並不難。“文章的素材是經驗和意義,文章的基礎是語言”。只要“選材準確,用詞嚴謹細致”,就能寫出好文章。
葉老又說:“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是生活本身。”“壹個人要想在社會上活得有意義,就必須要求經驗和意義的精確,語言的確切和透徹。那不是用來寫文章的,是用來生活的。凡是經過這種修養的人,往往覺得有很多文章可以寫,寫出來的往往是好文章。”葉老總結說:“文學創作本身來源於生活。人生如泉,文章如溪。源頭豐沛,溪流自然日夜熱鬧。”這兩段看了幾遍,越來越有感觸,佩服葉聖陶先生的偉大。
基於這壹思想,葉老還提出了練習寫字、培養讀寫習慣的好方法。1936,《新少年》雜誌創刊。葉老做了壹個專欄,每期為年輕讀者挑選好文章,並附上評論。當時的欄目叫“文章展”,很受歡迎。後來,他把這個專欄的內容編成了壹本書,叫《文章舉例》。1983年,葉老之子葉至善在重印此書時做了壹些修改,並強調“閱讀與寫作並重”。這本書的最新版本被重新命名為“青春的二十七節文學課”,因為書中選擇了二十七部名著。
在這本書裏,葉聖陶先生選了朱自清的《背影》,夏衍的《包身工》,魯迅的《當時的劇院》,所以非常熟悉。葉老在選名著的時候也考慮到了文章的體裁,包括寫人的故事,記筆記,記敘文,議論文,詩詞散文,還有科普論述,等等。比如老舍的《北平的洋教練》、巴金的《朋友》、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豐子愷的《現代建築的形式美》、周作人的《小河》、蔡元培的《杜威博士的祝壽詞》都收錄在這本書裏。可貴的是,這本書的最新版本增加了三個附錄,包括兩篇外國作家的文章,如契訶夫的苦惱。
誠然,名著不錯,值得壹讀再讀。更難能可貴的是,每壹部名著背後,葉老都親自寫了多頁的指導。有的指出文章好,不錯;有的解釋這類文章的特點和做法;有的甚至在文章中提到不合適的地方或者不合法的地方。所有的復習指南都是為了幫助讀者思考什麽樣的文章更好,如何寫出更好的文章,如何避免寫作中的錯誤。總之,看了葉老的評論,我就知道我讀書太“撇水”或者說我的水平不夠消化吸收。看完這二十七篇,也就是看完每壹篇名著原文和評論,真的就像上了二十七節文學課,文學鑒賞能力提高了,寫作方法也更清晰了。
孟郊說,“尋找思路是有效的,戰略期是最重要的。”關於寫作,補文學課當然重要,但最好的辦法,正如葉老所說,還是回歸生活,註重“養成習慣”。活水之源在生活中,讀書寫字的知識和技巧在生活的習慣中。
對《青少年文學二十七課》的反思(四):中學語文我補了壹課!
我剛剛讀完葉聖陶的兒子葉至善先生的回憶錄《我父親的長壽》。在此之前,我讀過葉聖陶的幾本書,如《文心》(與夏丏尊先生合作)和《青年文學二十七課》,但這是這個啟蒙中國系列的最後壹本書。但無論是在山治先生的傳記裏,還是在葉聖陶先生面前的文集裏,都提到了這本書《文章舉例》(現已出版為《青年文學二十七課》),感覺就像打開了壹本早已讀過的好書。
如果妳從之前的書裏知道葉聖陶先生不僅僅是我們曾經在語文課上學過的詞條內容,還從葉老師那裏讀到了那麽多關於語文教學的真知灼見,再去讀《青春的二十七節文學課》,妳可能就明白怎麽讀這本書了。
我仍然記得中學時學過語文。每節課,老師都會閱讀,分析段落,提煉中心思想。經過幾年的學習,我現在想想那些文章有什麽好的地方,讓妳現在說出來。恐怕妳說不出來。因為不知道為什麽,很難想象那些曾經的好文章會變成妳的東西,在妳開始寫作的時候潛移默化的影響妳。
多年以後讀《青春二十七節文學課》,就像壹個好老師帶著妳,指引妳上壹堂新的語文課。
再說說入選範文的作者,幾乎都是不服從多年的著名作家。但在葉先生選這本書的時代,這些人無疑是當時的著名作家,其影響力與今天十幾萬的官銜無異。時隔半個多世紀,讀到這些文章的人或事,對現在的讀者有壹種不可避免的疏離感,但從這些文章中,我們卻能在不經意間窺見民國的風采,這也是壹種閱讀意外。
事物在變化,但寫作的指導原則是不變的。這本書彌補了我們語文教學的不足。
看矛盾先生的《浴室速寫》,講壹群在日式浴池洗澡時認識的人。葉老師在分析這篇文章的時候說,作者壹定是寫了自己感興趣,覺得有意思的東西。至於普通的場景,他雖然看了,也不會高興地提筆寫。但是看了葉老師的指示,以後在閱讀和寫作中遇到類似的情況,妳就明白其中的奧妙了。
學攝影的朋友壹定會明白光圈大小的原理,葉老師在分析中也借鑒了這個原理。他說,“要寫這種文章,就要在各種光圈裏畫壹圈界限,把我們想寫的東西都圈在界限裏,把我們不需要的東西都放在界限外。”矛盾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先畫了這樣壹個界限圈。”就這樣,他帶著讀者按照矛盾先生描述的群像,仔細還原了現場。這樣看完分析,讀者會恍然大悟,原來的好文章為什麽好,有跡可循。
所以,壹點建議是,看完鑒賞,再讀壹遍原文,妳會更真實地理解作者的文筆之美。
古人雲,好書百讀不厭,博覽群書,自知之明。說了這麽多,如果有壹個名師指導,我們肯定會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