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主教事件:指出監獄看守家中的膳食和聖餐之間的相似之處。

主教事件:指出監獄看守家中的膳食和聖餐之間的相似之處。

我覺得關系不明顯,但很明顯他們壹信就受了聖靈的洗禮。他們壹同吃飯,也說明他們在基督裏是壹個身體的肢體,覺得很親切。

徒十六29禁卒叫人拿燈來,就跳進去,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和西拉面前。

【文字註釋】“只管跳進去”指的是爭先恐後地向前壹躍,形象地描繪了獄卒急於壹探究竟的感覺。

“戰戰兢兢”是指他因震驚而顫抖。

徒十六30於是領他們出來,說,二位先生,我該怎樣行才可以得救?" "

【文字註釋】“我要怎麽做才能得救?”獄卒問這個問題可能只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並不涉及信仰。但更有可能的是:(1)我通過這件事感受到了上帝的真實,以及我是如何面對這位真神的,所以迫不及待的想問處理的方法;(2)我聽說過保羅和西拉講過救人之道的故事(見17節),所以想知道這個方法。

徒十六31他們說:“當信主耶穌,妳和妳壹家都必得救。" "

【背景說明】“妳和妳的家人都會得救。”在古代,父母有很大的權威,尤其是在信仰方面。父母所相信的往往被整個家庭所遵循。

【註釋】“當信主耶穌”,這是對得救之道的簡要說明(使徒行傳10: 43)。

“妳和妳的家人會得救的。”不管獄卒問“如何得救”(見30節)的動機是什麽,保羅抓住了把柄,引導他尋求“拯救靈魂”的途徑。

【問題修正】這壹節不是說只要家裏壹個人信了,全家就自動得救;意思是:(1)壹個人如何因信主得救,他的家人也必照樣得救;(2)如果壹個人先得救,他生命的真正改變,容易影響全家歸主;(3)第壹個得救的人關心他們的家人,並且總是憑著信心為他們禱告,最終全家都被感動,歸主;(4)上帝的意圖是拯救壹個家庭和另壹個家庭(創7:1;《出埃及記》12: 3 ~ 4;書2: 18 ~ 19),聖經和教會的歷史都證明全家得救的機會很大(路19:9;act 11 14;18 8).

【言輕】(1)對福音的信仰是個人的事,他人無法替代;但壹個人的自信往往會帶動全家人去相信。

(2)如果信徒的家人還沒有信主,千萬不要灰心,甚至灰心。禱告再禱告,忍耐到底,他們終會看見救恩的果子(見太24 13)。

徒十六32他們就把主的話和他的全家都告訴了他。

【文字註釋】“他家所有人”原指“他家所有的人”。

徒十六33“當夜就在那時,禁卒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口;他和他的人民立即受洗。”

【文字註釋】“洗其傷”“傷”指傷口。

"他和他的人民立刻接受了洗禮。"根據壹些人的說法,保羅很少給別人施洗。他只記得他給司提反的家人施過洗(林前1。14 ~ 16),而司提反家是他在亞該亞的初果(林前1。16: 15),因此推斷獄卒的名字是斯蒂芬。但保羅的話可能只是指哥林多的信徒,所以不應該適用於腓立比。

【問題修正】根據本節和15節,有人得出結論,只要是信徒的家人,不管是嬰兒還是孩子,都可以隨父母受洗。這種解釋是錯誤的,原因如下:(1)受洗的原因是他們都信主(見15,34節);(2)要信主,每個人都要老到知道信不信。

也有人認為,信主之後,壹定要等到自己清楚地明白了壹些得救的道理之後,才受洗。這個概念與本節描述的情節完全相反。分析如下:(1)禁死之家“當夜”信了主,沒等壹段時間就“即刻”受洗;(2)如果他們需要更多地了解真理才能受洗,他們都是外族人,從來沒有認識過神,除了保羅的話以外,從來沒有聽說過得救的道(見32節),這說明他們對真理的了解極其有限;(3)夜深了,不方便泡,但他們沒等到天亮。(4)保羅和西拉受了棍傷,本該休息,卻等不及要給人施洗。

徒十六34禁卒就把他們帶進自己的屋子,給他們擺設筵席。他和他的家人都很幸福,因為他們信仰上帝。”

【文字註釋】“於是獄卒領他們到了他們家”,獄卒的“家”可能在樓上,也可能在牢房隔壁。

“因為信仰上帝,所以大家都很開心。”“喜樂”是腓立比教會的象征(Phil。1: 25;2.17 ~ 18;三本1;四四)。

【話中有光】(1)傳福音好消息的人有壹個特權,就是從受福音的人那裏收割滋養肉體(林前1。9: 4 ~ 11).

(2)凡是嘗過得救滋味的人,自然會有兩種心態:(1)善待壹同得救的人;(2)對自己的處境充滿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