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中,曹先生通過的文字,曾經對王維的詩歌境界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推崇,整部《紅樓夢》幾乎都充滿了王維詩歌的藝術美。
盛唐詩人王維的綜合藝術造詣,對後世詩學和藝術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紅樓夢》的文本充分體現了王維對後世強大而深遠的影響。“渾蘊、玲瓏詩情、高景交融”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是推動《紅樓夢》詩歌藝術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過《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向陵學詩的情節,明
準確引用王維的詩。戴宇要求香菱讀王默全集,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要求香菱“細讀、透讀”,比杜麗的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了曹雪芹對王維詩歌的特別重視。俞平伯先生認為“黛玉與香菱談詩,可視為悼鴻軒之詩。”香菱對王維詩歌的精妙鑒賞,其實就是曹雪芹對王維詩歌的鑒賞。香菱對王維詩歌的精妙鑒賞,壹直被後人在談論王維詩歌如畫、精於煉字之術時引用。
《紅樓夢》中大量的詩、歌、賦,多是對王維詩歌、意象、思想的運用和借鑒,可見作者對王維詩歌的熟悉和欣賞。《紅樓夢》中描寫景物的各種人物,多是借鑒王維的田園詩和詩詞,創造出壹種寧靜、優美、如畫的境界。比如賈寶玉的《支壹清芬》,“輕煙迷曲徑,寒碧衣濕”(第十八回),摘自王維的《在半山腰》,“山路無雨,衣濕空”。在贊輝方圓,“石中清流洶湧,籬中芬芳。“樹頭紅葉婀娜,疏林如畫”(第十壹回)這幾個字,在《山中》中頗有“京西白石出,寒天紅葉疏”之意。賈寶玉《蓮藕狀元聯》第三十八回“蓮影斷蘭槳”壹詩,動靜皆宜,這顯然來自王維《山居秋夜》中“孤女歸竹吟,漁舟前荷葉收”的特殊寫法。李紈《寒山已無光》詩第五十首《陸雪亭山水聯》借用王維《輞川別業寄語》詩中的“現在山色寒碧”。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觀園中的“林中千鳥,谷中猿”這壹對奇景,也是受了王維在子洲給李專員的壹句話“萬壑樹木通天,千峰杜鵑啼”的影響。靈感來自於和的意境,在壹夜的山雨之後,從每個峰頂都有數百條絲綢般的瀑布。
《紅樓夢》中的詩,不僅在具體用詞、意境上照搬王維的詩,而且在趣味、神韻上也有模仿,常常逼出蕭。大觀園第十八首中黛玉為寶玉所作的《杏簾在望》壹詩,技巧尤為高明。有詩說:“杏簾引客飲,望得見壹座別墅。靈璧鵝水,桑榆燕子梁。壹床春韭菜熟,十裏稻香。盛世無饑,何苦耕織?”語言清新明快,境界安詳愉悅,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與王維的代表作《渭水農家》、《田園詩》、《山中秋夜》等田園詩的結構和情調十分相似。
《紅樓夢》的詩化還表現在詩歌的品質、技巧和境界在小說中的運用。從曹雪芹對王維詩歌的推崇和細致鑒賞中可以看出,曹雪芹的詩歌審美取向的確是傾向於王維詩歌所體現的“神韻”審美趣味。這種審美趣味滲透在《紅樓夢》的藝術思維和藝術手法中,追求空靈神韻、生動寫意,產生清晰自然、取之不盡的藝術效果。
王維的《輞川別野》將詩畫意境融入到園林的布局和造景中,體現了後世園林所崇尚的內省和精致的審美情趣,以及壹種恬靜淡泊的感覺。隨著《輞川和輞川圖集》的出版,輞川別業的自然風光和詩意生活成為後人效仿的經典。《紅樓夢》中的大觀園與王維的《輞川》在設計、規劃、命名、立意等方面有著相似的審美追求,展現了文人心目中詩意的理想境界。《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雖然是壹群貴族青年男女的日常居所,但卻明顯地融合了作者對“煙霞中閑適生活”的興趣和向往。大觀園中的對聯、匾額、景點的設置和命名,很多都可以在王維的《輞川別業》和王維的詩中找到。比如大觀園的溫潤吳象、吳恒園、瀟湘館、歐香榭、紫菱島等優雅婉約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輞川的信義館、朱莉館、文星館、金竹嶺、木蘭柴、山茱萸等。大觀園稻香村裏“用黃泥砌矮墻,墻上鋪草梗”,“各種顏色的樹木新枝,以其曲折,織成兩道綠籬”,也非常符合王維追求質樸、回歸自然的精神。特別是瀟湘館(十七回)的唯美意境,與王維筆下的朱莉館十分相似。王維的竹樓:“我獨自倚在密竹中,彈著琵琶,哼著歌。聲音太輕,除了我的夥伴明月,誰都聽不見。”創造了壹個遠離塵囂的寧靜祥和的境界。其中,分明有詩人的自我形象,飄逸、閑適、超脫塵俗、彈琴、自得其樂。賈政在《紅樓夢》第十七回逛瀟湘館時,心想:“這地方不錯。月夜能在此窗下讀書,此生不枉。”寶玉給瀟湘館的對聯是“保定的茶還青,窗裏的棋還冷”(17回)。寶玉問黛玉住哪兒,黛玉笑道:“我心裏覺得瀟湘館好。我愛那些竹竿,比其他地方安靜。”(第二十三回)壹切著眼於這種環境的意義,這種環境清雅恬靜,這種環境的居住者不是“孤傲”的黛玉。
王維在詩歌中善於“判象求形”,“傳神刻畫”各種人物形象。如“隨魯先生過崔行亭”,“綠樹濃蔭蓋鄰,青苔長得更厚更凈。壹家之主正坐在松下,盯著他在世界上的人。”先畫出人物所處的安靜幹凈的環境,再把握“坐在書桌上”的動作和“白眼看人”的表情,進而生動地塑造出壹個生活在森林裏,孤獨而驕傲的隱士形象。這種詩意也是借用了三十八回史湘雲寫的《菊花》,以“坐在籬笆邊,跪在冷香裏”。算起來就更囂張了。似乎只有我有壹個知己。它描繪了壹個安靜和豪華的環境,並描繪了非正式的“自豪”的情態。《紅樓夢》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重在“神韻”,用象征性的物質狀態來突出人物的風度和氣質。俞平伯先生認為《紅樓夢》的筆法堪稱“傑作”。阿清王朝姚燮在第四十九首《琉璃世界有雪有紅梅》中,對妙玉翠庵中寶玉乞梅壹段的評論,寫道:“妙玉在方傑,不吝惜春色。雪中梅花正是這個意思。”對白雪紅梅的描寫,在表達她對事物的表情和象征人物的精神境界方面,與王維《袁安臥雪圖》中的雪中芭蕉有異曲同工之妙。王維把芭蕉比作元安,表現了凡夫可以成佛,無懼苦行的禪宗原理。曹雪芹以冰天雪地中盛開的紅梅,比喻妙玉孤傲高潔的人格中對生命的深沈追求,很好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