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初中古詩詞《登嶽陽樓》

初中古詩詞《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記》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大歷三年(768年)所作的壹首五言律詩。這首詩是壹首即興抒情作品,詩人在其中描繪了嶽陽樓的壯觀景象。我為妳整理了壹些雪詩,希望妳喜歡。

登嶽陽樓

作者:杜甫

以前聽說洞庭湖氣勢磅礴,今天的願望終於登上了嶽陽樓。浩瀚無垠的湖面撕裂了吳楚,仿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我的朋友和親戚都沒有消息。我又老又病,在壹條船上漂流。北境城門之戰又開始了,我隔著欄桿看著哭了。

登嶽陽樓筆記:

①洞庭水:洞庭湖。它位於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

②嶽陽樓:是湖南省嶽陽市的旅遊景點,緊鄰洞庭湖。

③吳楚:春秋時期,兩國國名(吳國和楚國)位於湘、鄂、贛、皖、蘇、浙壹帶。俯視洞庭,藍湖無邊,遙望君山,氣象萬千。是唐·張健和宋藤子在北京建的。因範仲淹的代表作《嶽陽樓記》而聞名。Chè:除法,這裏引申為除法。廣闊的吳楚被洞庭湖隔開。

④ qián kūn日夜漂(壹個“月”):太陽、月亮、星星、大地日夜漂在洞庭湖上。《水經註》卷三十八曰:“湖闊五百余裏,日月出沒。”幹坤:天地指日月。

⑤壹個字也沒有:沒有消息。字:這裏指字母。

6老病:年老多病。杜甫五十七歲,患肺病,風痹,右耳耳聾。有孤舟:只有壹葉飄零的孤舟是不確定的。這位詩人最後三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話講的是杜甫的壹生。

⑦馬關山以北的榮(róng):北部邊境戰事再起。當時吐蕃入侵寧夏靈武,陜西太(B、N)。朝廷震動,急忙調兵抗敵。軍馬:軍馬指的是軍事、戰爭、戰爭。這年秋冬,吐蕃再次入侵隴右、關中地區。

8靠玄關:倚窗而立。眼淚流:眼淚忍不住流。打呼嚕:流淚、流鼻涕,這是偏頗的,指流淚。

“登嶽陽樓”的意思是:

前些日子聽說洞庭湖很壯美,今天終於登上了嶽陽樓。

浩瀚的湖水將吳楚撕裂,仿佛太陽、月亮和星星都漂浮在水中。

親戚朋友都沒有消息。我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北方邊境戰爭又爆發了,我靠在欄桿上看著哭了。

《登嶽陽樓記》的寫作背景;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杜甫57歲,離他的生命結束只有兩年了。當時詩人處境艱難,苦不堪言,年老體弱,患有肺病和風濕病,左臂枯槁,右耳失聰,靠喝藥維持生命。大歷三年(768年),杜甫從江陵、公安沿長江壹路漂流到越州(今湖南)。登上盼望已久的嶽陽樓,從廊下遠眺,面對浩瀚壯闊的洞庭湖,詩人由衷贊嘆;然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國家多災多難,不禁感慨良多,於是在嶽陽寫下了《登嶽陽樓》、《停嶽陽門》、《陪裴石軍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賞析;

第壹聯與現實交織,今昔對比,拓展了時空領域。我很早就聽說了洞庭的名氣,但直到我暮年才實現了去看看這個著名湖泊的願望。表面上看,第壹次爬嶽陽樓還是挺開心的。其實我本意是想表達我早期至今未能實現的抱負。說到底就是形容洞庭湖的釀造氛圍。

顓頊是洞庭的遼闊。洞庭湖是吳楚,日夜漂浮,波濤掀天,無邊無際,真不知道這老頭胸口吞了多少雲!這是壹句寫洞庭湖的絕句,被王世貞譽為“跨越今朝的英雄”。景色如此壯麗,令人目不暇接。

頸聯寫的是政治生活坎坷,浪跡天涯,無能為力的感覺。“但是沒有親戚或朋友的消息傳到我這裏”在精神和物質方面沒有得到任何幫助;“我老多病獨與舟”自從夔州在大歷三年正月,帶著妻兒乘船出峽,遊遍湖南,以舟為家,定居何處,就壹直“老多病”。面對洞庭湖的汪洋,他的生命孤獨感和危機感增加了。自我敘述是如此孤獨,以至於在極度悶窄的詩意境界的突變和對比中蘊含著無限的深情。

對聯的結尾寫了眼看著國家動蕩,沒有辦法報效國家的悲傷。上下句之間有空白,令人回味。以“我早就聽說過洞庭湖”開頭的“往事”,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地區十幾年的活動。而這個,在空間上,可以和“關山北”相提並論。《乘玄》與《今日》自始至終呼應。

首聯敘事,駢聯描寫,頸聯抒情,尾聯總結。全詩是“登嶽陽樓”,但不限於寫“嶽陽樓”和“洞庭水”。詩人摒棄對眼前景物的精妙描繪,從大處著眼寫作,呼天搶地,憂國憂民,悲壯蒼涼,令人落淚。在時間上回顧過去,在空間上覆蓋吳楚和月關山。他的人生經歷的悲涼和對國家的憂思,浩瀚無垠,與洞庭的水勢無縫交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意境。

這首詩是杜甫詩歌中五律的代表作,在盛唐被稱為五律之首。整體而言,山川的壯闊,詩人胸襟的寬廣,都在詩的內外。雖然難過,但不沮喪;雖然抑郁,但並不抑郁。宋代胡載《苕溪漁隱從化》引蔡太娃《西青詩話》曰:“洞庭蔚為大觀,歷代題者甚多...但是,如果孟浩然的“壹片雲霧起雲夢谷,壹直圍困著嶽陽城”不是,洞庭茫茫,氣象壯闊,如同眼前。要讀杜子美的詩,那是不行的。‘東有吳國,南有楚,能見天地無盡飄’,少陵不知吞了多少雲夢在胸。"

全詩純賦,自始至終都是敘事風格。以前有學者認為詩歌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其實,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方式,其特點是不註重詩歌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註重創造詩歌的整體意境。《登嶽陽樓記》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讓人覺得沒有藝術方法,甚至沒有語言,而是詩人的思想感情直擊心靈。

全詩以自我敘事和抒情為主,真摯感人;對景色的描寫只有三四句話,既是真實的書寫,也是想象,使洞庭湖的天氣壯麗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