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位於黃河岸邊。我的家鄉雖然不美,但也不是窮鄉僻壤。我非常熱愛我的家鄉,因為我在這裏長大。
我的家鄉是幹旱地區,四面環山,壹個有壹個的特點,壹個有壹個新的姿態:有的像中世紀的城堡;有的像摩天大樓;有的像尖尖的竹筍。在霧中,它們忽隱忽現,仿佛在和妳捉迷藏。遍布溝壑的莊稼地裏種著水稻、玉米、土豆、高粱等作物。在壹片桃園裏,桃子又大又紅,又香又甜。咬它們就像吃蜂蜜壹樣甜。
我的家鄉並不美麗,但我非常愛我的家鄉,因為它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靖遠煤礦,靖遠電廠,全國聞名。全區陶瓷企業生產的陶瓷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晚上,我喜歡和朋友們躺在草坪上,看又大又圓的月亮和閃爍的星星。這壹切讓家鄉的夜晚更加美麗動人。
啊!我愛家鄉的夜,我更愛家鄉!
故鄉的美,作者用深情的語言講述了故鄉的美,其中既有故鄉的地形,也有故鄉的特產。本文是敘述和討論,有真情實感,有肺腑之言。結尾感情升華,主題深化,抒情性很強。
在閩南沿海,有壹顆僑鄉明珠——我的家鄉漳浦佛曇鎮。佛壇,古稱佛壇,俗稱浮南橋。佛壇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產豐富。這裏依山傍海,有島、有山、有河、有湖,是閩南著名的千年文明古鎮。
在我的家鄉值得壹提的是楊家祠,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1690)。祠堂保存完好,1985被列為縣級文物單位。楊氏宗祠,俗稱楊大祖,兩廳壹天井,六房三開間,土木梁式結構。主座內有五個新神龕,內貼瓷書和山水,立鐵柵欄保護臺階,外墻嵌有八個龍鳳、麒麟花的藍色石雕。這座寺廟寬2021米,深31米。寺前有壹個大廣場,面積約2000平方米,廣場上有壹個大水池,面積約1000平方米。在兩座廟中,有三處碑文:嘉慶十二年(1807)重修的祠堂碑、嘉慶十三年(1828)重修的祠堂碑、道光八年(1828)重修的祠堂碑。
近年來,我們家鄉這片神聖的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邊的垃圾堆已經清理幹凈,換上了簡易的大型垃圾車,整個小鎮的空氣都變得清新起來。每天上學路上路過垃圾場,再也聞不到那股惡臭,也看不到整天在垃圾場上空遊蕩的蚊蠅。人們也已經意識到,人類的生存與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人們不再亂砍樹木,隨便扔垃圾,對流淌的自來水視而不見,隨意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我的家鄉正在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如果我是畫家,我會用我的彩色畫筆描繪我的家鄉。如果我是詩人,我會用我黑白分明的筆贊美我的家鄉;如果我是歌手,我會用我甜美的歌聲贊美我的家鄉!朋友們,聽到的是假的,看到的是真的,請來我的家鄉看看她的風景吧!
家鄉的美文3到了。我們家門前的馬路燈火通明,車來車往,好不熱鬧。小時候,天壹黑街上就冷清了,沒有燈,行人也少。如果下雨,路上的土又濕又滑,壹不小心就會摔得滿身是泥。看著筆直的馬路和星星壹樣閃爍的路燈,我想告訴妳:“我的家鄉變美了!”"
家鄉變美了,家人的生活變好了。
我家前面過去有壹片稻田。改革開放後,那片水田被填平了,高樓也建起來了。我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爺爺在村幹部的支持下,和幾個人買了壹棟樓,辦了壹個小廠。爺爺整天在工廠忙忙碌碌,我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小樓已經裝修完畢,壹家人生活幸福。
我上小學後,老師告訴我們,是黨帶領我們進入新時代,帶領我們走向小康。我們努力學習,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
四歲寒三友——梅、竹、松。今天就來說說家鄉的竹子吧。
這竹子高七八米,密密麻麻,卻不淩亂,因為挺拔翠綠,讓人壹看就忘了壹切煩惱。
竹子的用途這次在我的家鄉非常廣泛。妳看到的竹子都是壹節壹節的,可謂穩中有升。也就是壹個截面的水平線直接到對面並與之交叉。而不是砍那壹段,只砍空的地方,這樣壹段壹段砍下來就可以當竹杯用了。這種竹子的其他用途有:劈壹半當柴燒;剝成椅子、竹籃、雞籠;整個根被用作壹根扁擔和熏肉的壹個架子...
竹子的精神也大受贊揚。清代著名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寫過壹首詩《竹石》,寓意竹子歷經風雨依然傲然獨立。就這樣,竹子也成了很多人的學習對象。它有著革命先烈的脊梁——堅韌。它有著清官的氣節,因為長得很高,所以最後不彎。
我的家鄉不僅竹林美,其他地方更美。滿山遍野摘不到的花,那條河,正泛著綠水,大雁遊弋其上,讓我體會到了“白發飄綠水,紅掌攪清波”的境界!我喜歡我的家鄉-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