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扁”是誰?謝謝妳

“扁”是誰?謝謝妳

[編輯本段]卞支林

筆名:紀靈

性別:男性

出生和死亡日期:1910.12.8-2000.438+02.2。

民族:漢族

[編輯本段]卞簡介

卞(1910-2000),江蘇海門唐家鎮人。現代詩人和學者。曾任北京大學西文系教授(1949-195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壹、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在英國牛津做客(1947-1949)。早年抗日戰爭到延安從事臨時教學工作,到太行山區前線參軍。回到西南大後方後,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昆明分校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復員到天津南開大學工作壹年,1946。

[編輯本段]卞支林的壹生

卞1929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她更接近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和法國象征主義詩歌,並開始寫新詩。1933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系。在校期間師從深受賞識的徐誌摩。徐誌摩不僅在他主編的《詩刊》上發表了卞的詩,還請沈從文先生題詞。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卞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詩壇上,雖受“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迷戀法國象征主義,善於從中國古典詩歌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妙絕倫,富於聯想,跳躍性強,特別註重知識化、戲劇化和哲思化。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歌的內容,並進壹步挖掘出常人無法企及的深刻內涵。他的詩晦澀深刻,晦澀耐人尋味。

卞的新詩廣泛吸收了中國古代詩歌和西方現代派詩歌的營養,自成壹格,充滿了智慧的閃光和哲理的趣味。他們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學中“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抗日戰爭時期,他到延安和太行山視察,詩風發生了變化,他歌頌了人民的戰鬥生活。

詩人主張“沒有經過藝術過程的人不能成為藝術作品,我們認為內容和表象是不可分的”。卞的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達。即使在新詩的外在形式上,她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詩歌的形象和內容了。壹些詩歌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成為海外學者專門研究的對象。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詩人在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功地試驗和引進了多種西方現代詩歌形式,為中國象征主義和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景觀,做出了重大的啟示和重要的貢獻,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

[編輯本段]創作過程

14歲時,第壹次買了壹本冰心的詩集《星星》,對新詩產生了興趣。

1929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

1930開始寫詩,此後不斷發表新詩和翻譯文章。

三秋草發表於1933。

1935年,魚類集出版。

1936年,李廣田、何其芳出版《漢源集》,故三位詩人合稱漢源三詩人。

其後,卞歷任北京大學西文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莎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她是著名的莎士比亞和英國詩歌翻譯家。整理壹下,他的詩中註重音節,追求文字的靈動,表現了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不滿和思考。

抗日戰爭時期,卞先後在四川大學和西南聯大任教。

1938 ~ 1939到延安和太行山區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參觀,曾在魯迅文藝學院任教。這次旅行促使他創作了詩集、慰問信集、報告文學集《太行山區772團》,歌頌抗日軍民,描寫抗日根據地部隊生活。

1940任教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昆明。

1942,詩歌十年出版。

1946去南開大學教書。第二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的邀請,我去了牛津進行研究。

1947去牛津大學做研究員。

65438年至0949年回京,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語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批評和翻譯工作。

1951年出版詩集,轉壹波。1979年出版詩集《雕蟲編年史》1930 ~ 1958。

1949起,北京大學西文系教授,1953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1964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w .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翻譯和研究,翻譯了《莎士比亞悲劇溯源》、《英語詩選》等作品。此外,他還出版了詩集《人與詩:憶舊說新》。

[編輯本段]卞:人在風景中。

-文/童明道

卞先生去世前好幾年都沒出過家門。張,壹個熱情的年輕人,不時去看望他。回來後,他告訴我們他的壹個發現:“邊先生喜歡吃薯片。”“為什麽?”"他喜歡聽薯片被壓碎時的聲音。"我聽了鄭的話,心想:卞先生真是寂寞。

寫完了馮至和李健吾,我還想說說卞。這三位都是善於學習的老前輩,只是文革前年輕人對他們的稱呼不同。我們不在乎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馮至叫不叫馮所長,而是親切地稱他為馮至同誌。李健吾是黨外人士,我們尊稱他為李先生,或Kengo先生;邊支林,姑且叫他老邊吧,但他是老前輩中最能和年輕人打成壹片的。

邊先生很有禮貌,很謙虛,但是經常出人意料。他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但在20世紀60年代初,他寫了壹本關於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重量級著作——《布萊希特印象》。他是壹個詩人,但他在60年代初發給《北京晚報》的是散文《失房明》。這篇發表了兩天的文章,講述了他臥室漏雨的遭遇。很幽默,有怨氣但不生氣。《北京晚報》是當時北京唯壹的晚報,發行量巨大,卞先生壹度在北京普通百姓中頗得人心。有壹次去醫院,醫生看到病歷上的名字,問:“妳寫的是《迷失房明》吧?”邊先生哭笑不得。

卞先生為人很古板,老實坦白,但喜歡拐彎抹角,所以有人覺得他啰嗦,但先生說:“卞先生就算啰嗦也很可愛。”這是因為邊先生可愛。

我說過,“迂回”是邊先生獨特的思維方式。他的文章,比如前面提到的《布萊希特印象》、《失室銘》,都是被他的“迂回”深深精彩。我現在覺得,就連他那首著名的詩《斷章》,似乎也有卞的《彎彎曲曲》的痕跡。

妳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

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妳裝飾了別人的夢。

隨著“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的“蜿蜒”,人與自然的聯系是默契的,橋上看風景的人也進入了風景,於是卞為我們打開了壹個新的審美空間。從此,我們讀到李白的“相望不厭,唯敬亭山”,便有了“山水中人”的聯想,因為相望不厭的詩人和敬亭山成了我們的審美對象。

《斷章》是卞的不朽之作。卞先生去世的時候,壹家報紙的標題是“寫《斷章》的人“去世了”。

[編輯此段]卞詩《斷章》賞析

大多數詩人都把卞的《斷章》看作是壹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詩。其實把它當做壹首浪漫的詩來讀,充滿了詩意!如畫的意境,豐富雋永的感情,說不完的戲劇味道,獨特的題材,在我心裏真的是獨壹無二的。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明月裝飾了妳的窗戶,妳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的最後壹部分描繪了壹個白天遊客看風景的畫面。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不濺在景物的描寫上,只是不經意間露出了橋、建築、遊人,以及從中可以推斷出的流水、遊船、岸柳...它就像壹幅淡淡的水墨畫,把模糊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象,畫面的焦點落在橋上和樓上看風景的人身上,這就更重要了。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妳”,面對眼前的美景,顯然是欣喜若狂,從側面對比可以看出,他並沒有註意到“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著妳”。耐人尋味的是,明明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上了高樓,他眼中看到的卻不是風景,而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的“妳”。樓上的人為什麽不看“妳”看風景?是什麽深深地迷住了那雙眼睛,觸動了那顆心?這種耐心和忍耐的“樣子”真的很浪漫,讓原本平和愉悅的畫面在春情突然蕩漾開來,搖曳生姿,並幻化出許多有趣的戲劇性場景:忘情看風景的“妳”壹定是壹個環遊世界的英俊青年,樓上愛上別人的人壹定是壹個孤獨、相思、多情卻難覓知音的女子。壹個多愁善感,愚蠢,可悲,卻羞於說出自己心裏話的人的眼睛?真的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偶遇,壹見鐘情,稍縱即逝,刻骨銘心的戀情!正是用這短短的兩行字,詩人留下了壹張永恒的照片,像電石的火花壹樣,把難以形容、難以描繪的景象,勾起了回憶和遐想。

詩的第壹節,寫實的筆法和歌曲傳達了橋上的人對風景隱藏的深情,以及樓上的人對橋上的人的無限善意,構成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壹幕。但親情總是被無情惹惱。無情的風景和橋上對風景冷漠的人,能以同樣的善意回報對自己熱情的深情的人嗎?面對這種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往往以無奈的遺憾和無盡的惆悵回憶而告終,詩人在下壹首詩中用獨特的浪漫之筆,給了我們壹個充滿幻想和溫暖感悟的精彩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夜。橋上和樓上的人們帶著各自的滿足和不足回到了休息的地方。但誰能想到,就在這壹片寂靜中,人們在白天所做的感情投入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妳的窗”,這不就是自然風光對橋上白天對風景漠不關心的人們的溫暖回報嗎?從“明月”裝飾的“妳”的窗口,我們可以看到此刻橋上的人們眼中會展現出怎樣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橋,水,建築,船,柳樹...窗外的壹切都溶在這優雅、柔和、迷蒙、空靈的月光裏,和白天艷陽下的壹切相比,是那麽的神秘,那麽的美妙,那麽的甜蜜,那麽的舒服。面對月色下的美景,如何讓人相信自然風光的冷漠和不可理解?怎樣才能不喚起人們對自然的強烈熱愛?如果妳愛自然,自然也會愛妳——這就是詩歌的意義所在!

自然風光以其獨特的方式回報橋上人們的風情,而橋上的人們又該以怎樣的方式回報樓上人們的良苦用心呢?《妳裝點了別人的夢》這首詩,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壹個引人入勝的答案,從而對現實生活中樓上人無望的單戀進行了壹次愉快的宣泄。

這個“裝飾”過的夢,對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對靈魂奧秘的壹次深度解剖,清楚地表明了被各種外界因素壓制的暗戀是多麽激烈。而那個橋上的人之所以能從眼中的人變成夢中的人,不就是因為他是對的人嗎?詩中雖然沒有直接表白愛情,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卻表現了沒有表白的愛情是多麽的溫暖和清澈,借此夢反思白天的“樣子”更令人激動。想想那種平淡無奇的“眼神”包裹了多少風情,不是更令人心動嗎?

如果僅僅用“日日思夜想,夜夜夢醒”的構圖來表現單戀的奇妙和魅力,那就太平庸和俗套了。詩的精妙和新穎之處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是夢的主角,而且從這場愛情競賽的主動位置上退了下來,橋上的人也不再是壹個不自覺的愛情情人。他在夢裏以主人的姿態扮演著愛的給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力“裝飾”夢想,他也在按照樓上人的意願“裝飾”夢想。我們不需要也無法詳細描述這個美妙的夢,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個“裝飾”過的夢壹定是極其甜蜜、極其幸福、極其浪漫、極其美好的。總之,樓上人的落花終於從橋下人的流水中得到了溫暖豐厚的回報,遠遠超過了希望值。在這裏,“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伴隨了千百年人生長河,總給人遺憾和惋惜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的真理。

但夢想終究是夢想,不能代替現實;裝修只是裝修,總會露出壹張虛幻的臉。第二天紅日高照,樓上的人從深夢中醒來,“梳洗倚望江樓”會是壹種怎樣的心情?但我相信,充分享受過“落花有意,流水亦有情”甜蜜夢想的樓上人,壹定會從常人淡淡的傷感中解脫出來,會以更好的眼光和更深的愛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當我們在欣賞這首小詩非同尋常的主題,在這首小詩含蓄雋永的意境中流連忘返的時候,為什麽要像解讀壹個深奧的哲學命題壹樣,對它進行枯燥而理性的分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