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部分
引子(小節1 ~ 2)以四拍組成的短音開始,用降音階樂句發出苦澀的嘆息。二胡以輕微的嗓音,低沈含蓄的音色,將聽眾引入音樂所描述的意境。喬建中先生說:“對阿炳來說,這種感嘆不是偶然的。應該說他壹生吃了很多苦。57歲的時候,他有了這樣壹個感嘆的機會。”“這是介紹,僅此而已。但這個引子,我認為是我們聽過的所有民樂作品中最精彩的壹首。”
第壹段
音樂進入第壹段(3 ~ 22小節),有兩個主題部分,其中3 ~ 10小節為第壹部分(a),11 ~ 22小節為第二部分(b)。第壹主題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沈壓抑,音域較廣。旋律線以遞進為主,略有起伏,表現了作者跌宕起伏的沈郁情懷。第二個主題與第壹個主題形成鮮明對比,用向上的旋律沖擊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和不屈的人格。
接下來的五段是圍繞第壹段中的兩個主題的五個變奏:它通過句寬的伸縮和音域的升降來表達音樂的逐漸發展和前進。隨著旋律的發展,主題變奏時而深沈,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自豪,深刻地表現了作者的辛酸與痛苦,委屈與怨恨。
第二段
第二段(23 ~ 52小節)是主題的第壹變奏,其中23 ~ 26小節“a1”由壹個樂句組成,27 ~ 52小節“b1”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三段
第三段(53-96小節)是主題的第二變奏,其中53-64小節為“a2”,由兩個樂句組成,65-96小節為“b2”,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四段
第四段(97 ~ 122)是主題的第三變奏,其中97 ~ 104段為“a3”,105 ~ 122段為“b3”,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五節
第五段(123 ~ 154)是主題的第四變奏,其中123段為“a4”,131 ~ 154段為“b4”,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六節
第六段(155 ~ 174)是主題的第五變奏,其中155 ~ 162是“a5”,由壹個短語組成,162 ~ 174是“b5”。通過曲調的反復變奏,音域的強烈對比,力度的巨大變化,在第五段形成音樂的高潮。
樂章結尾部
最後壹段,從升到降,音調平緩下行,進入低音區。結尾(小節175 ~ 176)與“b5”的第二個樂句緊密相連,小節174是“b5”的隱藏終止,同時進入結尾到小節176,以光結束。《二泉映月》是阿炳創作並親自演奏的。阿炳的演奏技巧是其二胡藝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細膩深刻,瀟灑自如,渾厚有力,剛柔相濟,感人至深。他的民樂修養之廣博,演奏技巧之高超,在當時是無人能及的。演奏歌曲時,他運用二胡的五個位置,配合各種弓法的變化,在變奏中起伏,與情景交融,將意境表現得極其深刻,抒情性極強。
論弓法,阿炳擅長短弓,常用壹字壹弓,音量飽滿,紮實有力,如劈弓、顫弓、鞠躬、擡弓、微搖弓、破弓等。他的連弓用的不多,但是很有特色。他吸收了戲曲音樂中弦樂的運弓法,由弱拍變為強拍,形成了弓法的分法和延音。每當奏出長音時,他握弓的右手或輕或重的發力,既保持了豐富的音色,又有更加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在民間演奏中使用了固定手柄滑音。演奏時,他的左手壹直放在二胡的二號位,壹號位和三號位的旋律大多是配合滑音演奏的。這種手法不僅減少了頻繁換柄的次數,還通過手指滑動的效果使旋律更加豐富連貫。食指和中指滑音的運用豐富了旋律的魅力,剛柔相濟的相對對比,顫音、拍子、磁帶、大小滑音、原地滑音以及各種裝飾音的靈活運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現力。
整首歌速度比較均勻,但力度變化較大。阿炳根據自己的情感需要隨意攜帶琴弓,左手按弦琴弓的力度起伏不定,通過手指的重量使聲音發顫,讓人感覺聲音時斷時續,曲調更加生動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論專家趙先生曾這樣概括的演奏風格:“弓重而凝重,力感輝煌,滯感很多,內心的氣度很多,給人壹種沈郁而倔強的感覺,表現出壹種含蓄而艱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