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葉先生顛沛流離,歷經坎坷,卻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源。她壹遍又壹遍地化身屈原、辛稼軒、杜甫、韓愈、蘇軾,咀嚼苦難,體驗苦難,從他們的詩歌中汲取力量。
正如沈先生在《紅樓夢》序中所說,易先生的性情自有邊界。愛大於天,所以乃如先生對自己說:“有感情的人,才有敏銳的心和感情,才有開悟的靈性”;最終大多來自於自己,但從不為自己的艱辛或普遍的精神墮落而降低標準,始終堅持壹個自己信奉的崇高理念。
席慕蓉驚嘆講臺上的先生是壹個閃閃發光的發光體,會在他告訴我們的時候忘記自己在哪裏,而她進入他創造的世界時也很疑惑。直到後來她看到《紅樓夢》裏葉先生的這段自述,才找到了答案。
.....對詩歌的學習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撐我度過煩惱的力量。
.....我之所以有不懈努力的動力,其實是因為我沒有成為學者的動力,因為如果我有明確的動力,壹旦達到目標,就會失去動力,懈怠下來。我對詩歌的熱愛和理解,可以說都是出於生活中的壹種本能。所以,無論是寫作還是教學,我想傳達的可以說是我體會到的壹種詩中生活,壹種生生不息的情感力量。中國歷來有“詩教”的傳統,認為詩歌可以“得與失,動天地,感鬼神”。當然,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也需要依靠壹些知識和學習作為解釋的手段和工具。我講課的時候經常跟同學說,真正偉大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寫自己的詩,用自己的生命實踐自己的詩。在他們的詩歌裏,積澱了古代大詩人所有的心、智慧、性格、胸懷、修養。我們詩人要做的,就是再給這些詩人壹次機會,讓他們通過作品重生。而且在這種再生的活動中,會產生強大的感應效應,讓我們說話的人和聽的人,或者說作者和讀者,都會獲得壹種無窮的力量。這種把生活和情感結合起來的活動,有壹種很大的樂趣。而這種樂趣與妳是否成為壹個學者或者取得什麽學術成就無關。這其實是孔子說的。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
讓我們走進古詩詞,讓我們從中汲取這種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