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波拿巴,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1769年出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肖壹個破敗的貴族家庭。65438年至0779年在法國布裏恩軍事學院學習軍事。1784年晉升巴黎軍事學院。畢業後被任命為瓦蘭斯炮兵團少尉軍官,16歲。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拿破侖同情革命,壹度成為雅各賓派的支持者。他三次回到家鄉科西嘉島,積極開展爭取科西嘉島自治和自由的活動。由於當地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的排擠,壹家人被迫移居法國。1793年7月,拿破侖率軍攻占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深受雅各賓派的奧古斯都羅伯斯庇爾賞識。1794年6月,拿破侖被任命為少將兼炮兵旅長。熱月政變後,雅各賓派103人被殺,拿破侖也受到牽連,於8月5日被捕。經過審理,他被判無罪,但被免去少將軍銜和炮兵旅長職務。拿破侖被困在巴黎壹段時間。1795年10月4日,巴黎發生保皇派武裝叛亂。總督巴拉斯邀請拿破侖幫助平息叛亂。拿破侖用大炮打敗了叛軍,挽救了危機。總督將拿破侖提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部隊司令。壹夜之間,落魄的拿破侖成了軍政界的大人物。1796年3月2日,年僅26歲的拿破侖被任命為法國意軍司令,開始了他的獨立作戰生涯。3月9日,拿破侖和巴黎著名交際花約瑟芬·博哈奈(Josephine Beauharnais)匆匆結婚。兩天後,他告別新婚妻子,趕往意大利軍團上任。他指揮數萬大軍長驅直入意大利,在有利的位置上與第壹反法聯軍奧軍和撒丁軍連續作戰,取得了壹系列輝煌的勝利。當他從意大利凱旋巴黎時,他下定決心要成為統壹全國的國家的領袖。崛起的拿破侖讓總督感到了威脅,總督官員決定將他轉移到遠離巴黎的地方。1798年4月12日,拿破侖被任命為法國埃及軍(東方軍)司令。18年5月,拿破侖出兵東方,遠征埃及。他希望借助新的勝利來實現自己的理想。1799年8月22日,拿破侖見國內形勢急轉直下,百姓怨聲載道,認為時機已到,立即帶領親信離開埃及,返回巴黎。1799 165438+10月9日,拿破侖在霧月發動成功政變,成為第壹個執政黨。6月1800,拿破侖在馬倫戈擊潰奧軍,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侖利用歐洲大陸短暫的和平,大力治理,發展國力,壹時間法國出現了繁榮的局面。1802年5月,拿破侖成為“終身統治者”,集行政、司法和立法權於壹身,為向君主制過渡鋪平了道路。1804年5月18日,拿破侖身穿黃袍,宣布自己為法蘭西第壹帝國皇帝,年號“拿破侖壹世”。1805年8月9日,奧地利、英國、俄羅斯組成第三次反法聯盟。拿破侖率軍東進作戰,取得了烏爾姆戰役和奧斯特裏茨戰役的勝利。俄羅斯皇帝和奧地利皇帝狼狽逃竄。拿破侖利用勝利在南德、中德諸侯國組成“萊茵聯盟”,將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1806年秋,英、俄、比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 10月1日,普魯士率先向法國宣戰。14白天,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施塔特打了兩場漂亮仗,蒲軍軍幾乎全軍覆沒。10年10月27日,法軍入侵柏林。海涅曾誇張地說:“拿破侖壹口氣把普魯士吹了。”然後,法國在東方攻擊俄羅斯軍隊。1807年6月4日,拿破侖在弗裏德蘭大敗俄軍,俄皇被迫媾和。為了窒息不列顛群島,嚴格執行“大陸封鎖”政策,拿破侖於1807+00年發動了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法軍的入侵激起了島上人民的強烈反抗,法軍很快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泥潭。拿破侖不得不吞下自己種下的苦果。1809年初,由於第五次反法同盟針對普魯士、奧地利等國,拿破侖趕在西班牙戰爭結束前帶兵回國。拿破侖以鋼鐵般的意誌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再次割地求和。1810年3月,與奧地利公主瑪麗亞·路易莎結婚。拿破侖的帝國達到了頂峰。然而,歐洲最驕傲的時刻,也是其霸權被果斷逆轉的時刻。1812年,拿破侖集結50萬大軍遠征俄國。他直接開進了莫斯科。然而,俄國寒冷的氣候和當地軍民的反法鬥爭最終打敗了法軍。1813年,歐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侖率領40多萬盟軍參戰。沒想到萊比錫之戰,各諸侯國和小國都趁機擺脫法國控制,拿破侖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1814年,盟軍進軍法國。3月30日,巴黎淪陷。4月6日,拿破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意大利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然而,這個失敗者又壹次創造了歷史上罕見的奇跡。他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逃了出來。1865438+2005年3月20日,他不費壹槍壹彈占領巴黎,重登皇帝寶座,建立了歷史上的“百日王朝”。歐洲各君主國重整旗鼓,組成第七次反法聯軍。1865438+2005年6月,滑鐵盧戰役中法軍全軍覆沒,拿破侖第二次退位。10,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 5月5日,拿破侖在島上去世,享年52歲。四天後,島上的人們為征服者舉行了葬禮。在禮炮的轟鳴聲中,靈柩緩緩安葬在聖赫勒拿島的托爾貝特泉旁。在這幽靜的峽谷深處,幾株垂柳蔭下壹片流水,海棠、芋頭、美人蕉競相開放。拿破侖,這位曾經叱咤風雲、功勛卓著、無與倫比的英雄,就埋葬在這些綠葉鮮花之下。19年後,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力浦派軍艦到聖赫勒拿取回拿破侖的遺體。1840 12 15日,巴黎人民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熱情地接受了這壹精神。無數人冒著嚴寒和風雪,護送靈柩前往塞納河畔的榮軍院。從此,拿破侖的遺願實現了。他作為壹名老兵長眠於塞納河畔和他所熱愛的法國人民中間。
帥帥發布於2005-12-2 12:17:00閱讀全文(67) |回復(0) |引用通知(0)
【拿破侖日記】拿破侖時代的部隊組建
(1)陸軍編隊,步兵,騎兵和炮兵。拿破侖時代歐洲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是營。每個營由六到八個連組成,大約有500到1000人。二至三營為壹個團;二團是壹個旅;第二旅是第壹師。該師為戰略部隊,包含各兵種合成性質,裝備8-10個步兵營(5000-9500人)和2個炮兵連(12門炮)。1800年,拿破侖以軍團為戰略單位,包括2-3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3-4個團),36-40門炮。主要兵種是步兵和騎兵。由於人員的身高、體力、氣質不同,以及馬匹的特長不同,重步兵和重騎兵區分出輕步兵和輕騎兵。這種區分是必要的,在基本任務中略有不同。重步兵用於大規模堅決攻擊和密集編隊作戰;輕步兵適合於小規模戰鬥、機動、警戒和前衛等。步兵的主要武器是正手炮和壹些步槍,主要是燧發槍,後來改進為發射炮。射擊精度差,裝彈困難,速度慢,影響射擊速度,每分鐘發射五發左右。其對單兵的有效射程為100米,對200米內的群體目標有效,但350米外不易命中。長矛在18世紀早期被廢除。步兵裝彈藥慢,不能快速前進,所以經常用“正步”。後裝炮是後來發明的,法軍直到1838才開始使用。拿破侖曾在德國步兵營觀看燧發槍時感慨道:“這的確是能發給士兵的最不吉利的武器。”第三營是預備營。如果3營迅速參戰,4營由各營臨時組織作為預備隊。當時有禁衛軍建制,被稱為軍隊的精華。它是由最大最魁梧的士兵組成的,但它往往有名無實,俄國和英國就是如此。法國拿破侖的禁衛軍,不是以身材為標準,而是挑選骨幹,這的確是精華,然而軍隊的其他部分卻因為軍隊中優秀分子的吸收而被削弱。除了皇家衛隊,法國在各個軍事營都有類似的精銳部隊,比如擲彈兵連和輕騎兵連。這也使各營的戰術行動復雜化。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情況。騎兵也有重騎兵和輕騎兵的區別。在整個中世紀,騎兵是所有軍隊的主要兵種。“三十年戰爭”(1618-1648)期間,五分之二到二分之壹的部隊是騎兵。在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1756-1763)中,騎兵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重騎兵主要指鐵甲騎兵。騎手有胸甲,很重,法國胸甲重22斤。重騎兵前身是埃及、波斯、希臘和羅馬的重騎士,中世紀的憲兵。重騎兵實戰笨拙,戰鬥力不強。胸甲無法抵擋近距離(100到150米)發射的子彈,因此歐洲軍隊壹度將其棄用。後來,拿破侖迷上了君主制的傳統。在法國,鐵甲騎兵得到了恢復。很快,其他歐洲國家的軍隊也紛紛效仿。龍騎兵是壹種既能步行又能騎馬的騎兵,介於輕騎和重騎之間。有的國家編入重騎兵,有的國家編入輕騎兵。因其軍旗上繪有龍紋,故稱龍騎兵。輕型龍騎兵也可以步行作戰。輕騎兵可分為槍騎兵、騎兵、驃騎兵和狩獵騎兵。蘭瑟斯。他們中的壹些裝備了盔甲並加入了重騎兵。騎兵是裝備最好的武器,裝備卡賓槍,是精銳。驃騎兵輕捷,最早出現在匈牙利和波蘭,由貴族組成。後來,他們走遍了歐洲的軍隊。18世紀下半葉出現狩獵騎兵,被護林員、獵人和“穩咳虐槌”驚醒?擅長分散隊形作戰,也擅長守衛、偵察、追擊等。恩格斯認為騎兵的這種區分是“壹種驚人的愚蠢”。把輕載和重載馬匹的區別作為劃分各種類型騎兵——胸甲騎兵、龍騎兵、槍騎兵、騎兵、驃騎兵和狩獵騎兵——的依據,意義不大,而且過於復雜。槍騎兵和騎兵的實戰作用並不大。騎兵的基本作戰單位是連,通常有140匹馬。三至四連是騎兵團,團以上有騎兵師和騎兵團,所轄團數不固定。拿破侖還將壹定數量的輕騎兵編入步兵師。拿破侖時代的火炮發展突飛猛進,正式成為兵種。火炮出現於14世紀。15世紀,火炮出現在戰場上。但往往被軍隊錄用,不列為軍人。17世紀末18世紀初,炮兵在大多數國家被列為陸軍的正式編制,但尚未成為獨立兵種。雖然腓特烈大帝意識到了火炮的作用,認為火炮需要快速移動,所以使用了馬托的野戰炮,但他從來不承認火炮是“手臂”。作為輔助力量,地位應該不如步兵和騎兵。法國軍事理論家Djibert伯爵也有類似的觀點。火炮技術的進步和改革已經顯示出它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火藥性能的提高和伽利略、牛頓的科研成果,使火炮科學理論逐步完善。槍架、槍身、炮彈的改進,使普魯士出現了“騾馬炮隊”,槍炮可以帶著騾馬翻山越嶺。具有壹定的機動性,1759年建立了坐騎火炮,支援騎兵作戰,被各國采用。法國非常重視炮兵理論的研究。被稱為“法國炮兵之父”的讓·浸禮會·格雷鮑夫爾在1776年任法國炮兵總監時,對炮兵進行了改革,發展了比較完整的炮兵體系,包括專門訓練的炮兵部隊和學校。而且改進了槍架、槍架結構和組織,采用了標準體系。槍架部分可以壹起使用,重炮可以拆卸。各種槍支運輸工具只需要七種車輪和三種車軸。所以輕型炮(四六斤核彈,六寸追擊炮)壹般都是陸軍裝備的,要塞炮用的是轉輪,可以在半圓形軌道上滑動,調整方向。並且開始以火炮的口徑來計算火炮的大小,而不是彈丸的重量。在此基礎上,拿破侖對法國炮兵進行了改進和發展,使其更加標準化、輕型化和靈活化,增強了機動性,組織也更加合理。拿破侖第壹次使炮兵成為壹個獨立的兵種。英國炮兵壹直落後於其他國家。炮車由單馬壹排拖著,騎手拿著鞭子走。馬和騎手都是租來的。騎炮也沒有建立起來。直到1800的火炮改革,才和其他國家采取同樣的措施。軍隊人數與擁有槍支數量的比率因國而異。拿破侖認為每千人擁有兩支槍就足夠了,這個比例後來成為常態。此外,每支槍攜帶約200發彈藥,其中約四分之壹是獵槍。步兵炮兵連壹般裝備八門炮。詳見附表。隨著消防安全的提高,城市化的研究也發生了變化。法國工程師福朋改進了土耳其和荷蘭軍隊建造城市的方法。石頭砌成的“俯視”堡壘和高聳的城墻已經無法有效抵禦炮火,取而代之的是“夷平”或“佛邦式”的堡壘。意大利人有壹種新型的“圈地”,後來又加以改進。這種堡壘在19世紀初很流行。它的主要特點是通常為正多邊形,每個角上突出壹個堡壘,因此也被稱為“多面堡壘”,以有效穿越火力。還有壹個低厚的石砌胸墻,外面有壹條很寬的溝,溝上蓋著厚厚的壹層土,炮彈打在上面。實力也減弱了。(2)海軍的發展也在此時發展起來。由於殖民地海外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歐洲國家的海上武裝力量壹直比較發達。西班牙和英國的海軍都處於全盛時期,尤其是此時稱霸海上的英國。英國軍艦有數百門炮,98艘三甲板艦和四甲板艦。5438+0803,英國有30艘壹線戰艦,由86艘“五十炮艇”和巡洋艦支援,加上後備艦隊等。* *軍艦77艘,“五十炮艇”49艘,巡洋艦數艘,1814總噸位80萬噸,* * *。有317艘巡洋艦和611艘其他船只。1803年,法國擁有23艘主戰艦艇,25艘巡洋艦,17艘中型巡洋艦和167艘艦艇,45艘戰艦在建。按照法國的計劃,擬成立聯合艦隊對付英國。據估計,法國有130艘軍艦,60艘西班牙軍艦,20艘荷蘭軍艦和15艘熱那亞軍艦。其實已經打了好幾年了。該計劃尚未完成。到1815年,法國將有103艘戰艦和55艘巡洋艦。在這些戰艦中,有四個甲板載有131門炮,三個甲板載有112門炮、100門炮、80門炮、74門炮(數量很大)和64門炮。大部分船只都是木制結構,使用船帆。主要使用艦炮。最初由蘇格蘭卡倫鐵公司制造,名為)。這是壹把短槍身,大口徑的槍。它可以近距離發射球形固體炸彈,對敵艦木質部分造成嚴重破壞。此時美國人富爾頓已經開始研究試制蒸汽船,但還沒有到實用階段。從海軍力量來看,英國占壓倒性優勢;在艦船結構上,法國和西班牙已經超過了英國,他們的戰艦更大更漂亮。①打火石由彈簧點火,點燃火藥,推出彈丸。從1805,錘子用來引爆炸藥水銀,點燃火藥。②正手炮用鐵探頭裝彈丸,射擊時必須停止,同時保持隊形整齊。叫做“鵝步”。附表拿破侖時代火炮性能、口徑炮種類、炮長、初速、有效射程、子彈量、射速、炮、炮、彈藥車、抽馬數、每車子彈數、毫米數、口徑、米數、公斤數/亞公斤數、六磅炮84 18 416實彈600 4+0 580 1050 1900 4 2獵槍600 8 1 12磅炮1218 410實彈900 12 1.5 880 2668。5438+02 1.5 150毫米迫擊炮165 4.5 170實彈600 1 330 1450 1600 43
帥帥發布於2005-12-2 12:16:00閱讀全文(16) |回復(0) |引用通知(0)
【拿破侖日記】拿破侖戰爭時代的軍事裝備和戰術
步兵(1):概述步兵是拿破侖時代軍隊的主體。與其他兵種相比,步兵往往承受的傷亡最大,但往往是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線步兵(也叫燧發槍手);擲彈兵;輕步兵。擲彈兵將由最“勇敢”和“強壯”的士兵組成。個人認為,“擲彈兵”是重步兵,擲彈兵只是壹個名稱,並不真正“投炸彈”。輕步兵由“體型較小”且“敏捷”的士兵組成。不同國家對輕步兵有不同的稱呼:法國的獵兵和英國的步槍兵。(其他幾種語言我不懂,大概是獵兵的意思。)前兩種步兵通常形成緊密隊形,從而發展火力。輕步兵會形成“散兵線”,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的防線;自衛時,用來擾亂敵人的攻擊節奏。當時的步兵大多裝備大口徑火槍,各國火槍的原理和結構差別不大。1740年英國引進的陸地模式步槍,槍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後,槍管縮短至42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戰爭爆發後,由於缺乏穩定的原材料來源,英國轉向東印度公司制造大量“印度模式”步槍。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厘米)的槍管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標準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求,也裝備了反法聯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引進了壹種新型步槍,但只裝備了少量部隊。雖然精度不好,但英國的火槍系統還是很受軍隊歡迎,被士兵們稱為“布朗貝絲”。法國陸軍主要裝備的“1777”滑膛槍,槍長44英寸(112cm),口徑0.69英寸(17.5mm)。該槍全長59.5英寸(151cm),比英制槍略輕(約10 lbs = =4.54kg)。扳機加強,采用黃銅制的起爆鍋,槍管用擋圈固定,便於更換。法國大革命期間,僅對1777火槍進行了細微的改動(成為“九年模式”)。除了步兵型,這種火槍還有很多變種,用來裝備騎兵。這些變種在長度和裝飾上與步兵不同,但口徑和射擊部分保持不變。其他參賽國的火槍有:普魯士1782、諾哈特火槍(1805)和普魯士新式(1809),但實際上普魯士在1806戰敗後,基本上是靠英國的援助和俘虜維持生計。奧軍使用的1770型在1798的擊發裝置上做了壹些改進。俄羅斯火槍的裝備比較混亂,火槍不下12種。其中當塗圖拉兵工廠的1810型號性能最好。命中率低是當時火槍的主要劣勢。因為開火時間太長,從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藥這段時間裏,炮口抖動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晃動和只有壹個前瞄準器(沒有後瞄準器)嚴重影響射擊精度。黑火藥燃燒後會在槍管裏留下殘渣,激戰中根本沒時間清除這個殘渣。為了不幹擾射擊,唯壹的解決辦法是使用更小的射彈。各國火槍子彈與槍管的間隙(間隙)在0.07 ~ 0.10英寸(1.78~2.54mm)範圍內。間隙保證了射擊流暢,大大降低了命中率。蒲軍曾經對普法國家的火槍進行過壹次實驗。在壹個寬10英尺、高6英尺的靶(3.05×1.83米)上,蒲軍1782發射了100發子彈,步長為100(步速= 0.76米;;76m)能打60發;200步40回合;300步只有25發,法國1777火槍性能也好不了多少。考慮到戰場環境、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智的影響,命中率遠低於這壹理想測試。500人在100碼(91.4m)的距離上兩次齊射壹個進攻步兵縱隊,理論上可以打500到600發。但根據各國軍隊的經驗,戰場上打150發是最好的成績。當時,滑膛槍的理論有效射程是300步(228米),但實際上在這個距離射擊完全是浪費彈藥。可靠性差是另壹個大問題。在激烈的戰鬥中,裝填和發射的整個過程都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擊發槽裏的火藥不引主裝藥;弗林特用舊了卻忘了更換;槍口殘留物沈積過多等。據統計,在長期交戰中,不開火的概率高達20%。經常有網友對拿破侖時代的戰鬥形式感到不解,覺得打擊的目標太大了。其實看了上面的介紹,我覺得妳的問題應該有部分答案了。當時步兵的射速大約是每分鐘2-3發。再加上命中率低,故障率高,單把火槍的火力可以忽略不計。只有排成壹排或壹列,集中火力,才能有好的殺傷效果。另壹方面,好的陣型可以及時應對騎兵的沖擊。(這個我後面會講,這裏就不細說了。在拿破侖時代,各國士兵通常在彈藥袋裏攜帶50到60發子彈。壹場戰鬥平均消耗20發左右。西班牙維多利亞戰役,英軍消耗很大,平均每人60發,全軍消耗350萬發彈藥。但是命中率出奇的低,每450發只造成1敵人傷亡。好在當時惠靈頓的補給情況很好,消耗的彈藥很快得到補充。在馬倫戈,法國上尉Coignet的營用完了所有的彈藥。危急時刻,帶著足夠彈藥及時趕到的警衛救了他們。缺乏訓練是命中率低的另壹個重要原因。在大多數軍隊裏,滑膛槍射擊訓練簡直就是敷衍了事。因為散兵線的兵力比較分散,所以提高射擊精度非常重要。盡管如此,在大革命時期,強調散兵戰術的法軍仍然很少進行針對性訓練,輕步兵只能在實戰中提升自己。據法國士兵回憶,拿破侖在成為第壹個統治者之前,並沒有受過射擊訓練。1800年,伯蒂發布命令:法國新兵必須接受裝彈、槍械操作、瞄準和射擊訓練,上戰場前必須保證實彈射擊數次。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彈藥和時間來保證足夠的訓練。英軍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但只有30發實彈和50發無彈炮。這裏說的都是火槍,但當時各國軍隊中其實已經出現了更精準的帶膛線的步槍。法軍試驗了壹段時間的步槍,但到了1807拿破侖已經禁止了步槍,其他國家都有了小規模的輕步兵或者配備步槍的獵人。步槍的高命中率提高了散兵線的作戰效果,但其主要缺點是裝彈時間長,容易格擋。考慮到制造成本和特殊訓練所需的時間,步槍顯然不像火槍那樣適合裝備大型兵團。所以,即使是對步槍接受度更高的英軍,也只有兩個裝備步槍的輕步兵團——60和95步兵團。火石對滑膛槍和步槍都是必不可少的。開采燧石通常在潮濕天氣進行。幹燥後,由熟練工人粉碎定型。英國生產高質量的燧石,不僅供自己使用,也供歐洲大陸的盟友使用。尚佩恩和皮卡迪也出產燧石。薩克森是歐洲大陸另壹個燧石產地。相比之下,普魯士缺乏燧石資源,不得不使用效果不佳的替代品,才得到英國的援助。(不知道是什麽?因為燧石的重要性,士兵基本上都有備用的壹塊,每個營也保留了相當數量的儲備。火石是戰鬥前必須檢查的物品之壹。奧斯特裏茨戰役前夕,拿破侖親自提醒衛兵:“明天,壹塊新的燧石將大有用處。”另壹個必須檢查的項目是彈藥。壹個紙板袋裏裝著大約65,438+050格令(約65,438+00克)的黑火藥和壹顆鉛彈。在兵工廠制成後,每箱1000袋發放到部隊。連隊的軍官每天早上負責檢查士兵的彈藥。步兵(2):基本隊形當時火器的局限性使得當時的軍隊非常依賴隊形來提高火槍的射擊效果。法國大革命初期,由於缺乏訓練和紀律性的誌願軍人數眾多,在防禦時尚可形成傳統的三列橫線,但在進攻時無法形成有效的隊形戰鬥。指揮官們不得不增加散兵線的規模,有時甚至整個營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時,歐洲大陸各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保持著18世紀流行的線性水平線。這些國家沒有改革,是因為法國的“散兵”戰術無法對他們的形成構成威脅。奧地利的將軍們認為“散兵的零星射擊根本動搖不了壹支訓練有素的步兵隊伍。”隨著法軍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編隊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通常在散兵線後面有壹個營縱隊給予支援。這種戰術在當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拿破侖上臺後,歐洲各國軍隊也引入了散兵線戰術,法軍散兵線的幹擾效果大大降低。動搖敵人戰線的任務更多的是由炮兵來完成。所以適當削弱了散兵線,大大加強了攻擊縱隊。在拿破侖後期的戰役中,整個師甚至被用來組成攻擊縱隊攻擊敵人的防禦陣地(滑鐵盧就是用的)。相比較而言,其他國家的三柱線性陣型就有點單薄了。1806年,奧軍采用了類似法軍的攻擊縱隊。1807的蒲軍軍隊和1810的俄羅斯軍隊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唯壹保持水平線的國家是英國(攻防兼備)。英軍條令規定三條橫線,但威靈頓等英軍將領常用兩條橫線。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保持更寬的戰線,更好地發揮火力。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由於缺乏來自其他國家的信息,我們不得不以法國和英國為例。早期的法軍,壹個建築系統有八個連。1808年,根據拿破侖的指示,改為六個連,但全營人數變化不大,只是連的規模增大了。無論是6連還是8連,都包括壹個擲彈兵連和壹個獵人連,其余都是燧發槍連。按照指示,法軍壹個營應該有800人左右,但大部分部隊達不到這個數字。通常,壹個法國營大約有600 ~ 700人。滑鐵盧戰役中,每營法軍平均人數約為560人。下圖是6連營的壹個行進攻擊縱隊(類似於8連),後面是擲彈兵和狩獵連。如果需要組成散兵線,狩獵連就被帶走,只留下壹個連。擲彈兵連並不總是落後。士氣低落的時候,精銳的擲彈兵連就在後面,這樣可以穩定士氣,防止前面的部隊崩潰。士氣高昂時,投擲手榴彈往往會在縱隊的右前方引領進攻。連續保持三排,排間距約為1米。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約為8 ~ 10米,整個縱隊的深度約為25米,行軍時可能會寬壹些。軍官和士官的位置已經在地圖上標出來了。(在有Photoshop的中文中,“營級參謀”大概相當於營級副職,但法軍將其歸為參謀。最後壹個也是中士,不知道怎麽翻譯。大家幫忙看看!)有時候,缺少壹個狩獵連的營縱隊會以壹個連為前部,依次五個連,但這種縱隊很少見。壹個英軍營由10個連組成,包括壹個擲彈兵連和壹個狩獵連,官兵約640人。下圖是英軍軍營防禦和進攻的大致隊形——兩條橫線。正面寬約200米。軍官的傳說基本和法軍壹樣,黑點就是鼓手。英軍的行軍隊形也是壹列,每連兩列,10連依次列隊。騎兵的存在對於步兵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威脅。雖然擴大後的步兵隊列可以應對正面騎兵沖擊,但薄弱的側翼和後方極易受到攻擊。步兵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方法是組成“方陣”——面向外的“刺刀集群”。組成方陣涉及壹系列復雜的部隊移動,因此需要壹些時間來完成。在復雜的戰場上,步兵可能因為沒有及時組成方陣而損失慘重。英國在西班牙對法國的戰爭中,科爾伯恩的旅被突如其來的大雨遮住了。雨停後,發現有兩個法國輕騎兵團正準備進攻。情急之下,三個營沒來得及組成方陣。結果,僅僅五分鐘,這三個營就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80名軍官和1568名士兵中有1248人傷亡。方陣雖然能有效對付騎兵,但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營部戰線大幅縮減,原有火力無法發揮。如果敵方騎兵和步兵配合得當,會利用步兵的臨時火力,大量殺傷方陣中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陣是炮兵的絕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