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開始,我就堅持每天在微信群裏發“早上三件事”。有意思的是,我默默的貼,沒有拉攏任何人,慢慢的已經有100多人壹起“貼”了。
這個想法最早來自壹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上個世紀壹個牛逼的企業向管理大師求助,讓效率翻倍。對方讓他每天寫下最重要的三件事,寫完就劃掉壹件。然後師傅很自信很神秘的說——顯然是因為這個方法收費太簡單——妳先跑壹年,壹年後再按效果算錢。
壹年後,這位朋友收到了壹張3萬美元的支票。
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感嘆大師的聰明——妳知道,我嘗試了各種自我管理的方式,發現了兩個秘訣——第壹,管用的就是最簡單的。因為人每天能回到“自我管理”位置的時刻太短了。這就像走在路上,妳可以停下來想想為什麽要走。怎麽走會是更好的時刻,不占過程的百分之壹。這種方法壹旦繁瑣,繁瑣,妳根本就不會去實施。
所以我想試試。試試就是試試,別問我是誰。
但是第二天醒來咧著嘴笑的時候,我又忘了。
這是我學到的第二個秘密——只有那些真正忙起來又缺乏時間的人才需要時間管理。其實大部分熱衷於時間管理的人根本沒有錯,只是他們的問題在其他環節:要麽是效率太低,要麽是不想做太多事情,少做就有時間——怎麽說呢,大部分人效率太低,根本不需要管理時間。
最後,今年年初,事情越來越多,我覺得需要壹些時間來管理。所以每天早上我會列出當天需要做的三件事,發給小組。
格式大概是這樣的:“37/100 #上午三件事#昨天的回顧+今天的第壹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
有幾個地方需要註意:
1.早上想想
最好的時間是早上起床,床上的空氣剛剛散去。這個時候大腦還沒有經過信息的篩選,能夠區分輕重緩急。窗外陽光明媚,忙碌的壹天仿佛恍如隔世,可以做壹個比較靠譜的計劃。所以我把這個方法叫做早晨三件事。
或者睡覺也是非常好的時間。所以,要麽早上起床,要麽上床睡覺。如果妳是完美主義者,可以分成兩部分,或者早晚各找壹個時間。
寫下來
以前每天早上起來都在想要做什麽,但是沒有記錄,沒有發表,也沒有復習。到最後往往會出現“目標丟失”的情況。(目標丟失是因為我們不想承認計劃與現實的差距而偷偷降低目標標準的行為。比如妳心裏打算背100個單詞,妳會安慰自己這還不錯。)
妳做過三件事嗎?我說不是我做的,但我好像沒做。很多時候,第二天的事情都應接不暇,無暇顧及。很久以後,我才再次看到這個“重要的東西”。推遲真正重要的事情的負罪感似乎比沒有親自去做的損失更大。
所以,寫下來!
加快進程
在妳的計劃中加上“進步”,努力堅持100天。例如,16/100標記在16日的計劃之前。
這有兩個明顯的優點:
簡單的加上這個計數進度,會更容易繼續,減少半途而廢的可能。
同時,每天光是看著數字增加就給人成就感,因為有壹種“看得見”的進步和效果。
發送出去
到現在這還是壹個自我時間管理的工具,但是壹旦發布了就不壹樣了。
對我來說,我會每天早上把我的計劃發到職業規劃師的微信群裏。其實壹開始寫的時候也不好意思發群,因為壹方面涉及到壹些隱私,可能會影響工作;壹方面,第二天不被人看見很尷尬。但想到今年新精英的策略,有句話叫“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還是咬牙入群。沒想到好處很多。
第壹個好處是公開承諾帶來的執行力。
再忙,再想休息,我還是會發三樣東西。久而久之,習慣就會變得自然。壹個寫好的東西,妳總是不好意思連續拿出來看個三五天,這真的背負了我個人成長指導(胡)老師(妳)的名聲,我只好對自己說:
“裝逼是壹種詛咒。寫就壹定要做到。”
壹旦做了,就忍不住要把它做好,所以如果計劃不靠譜,就經常熬夜,然後回想起來寫:
“下次不要做計劃了!”
這種事情來來回回好幾次,慢慢的我養成了兩種良好的心態:今天的工作今天做;哪裏打哪裏不貪心。
前者是用來培養心態的,後者讓我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體力,指著能打中的地方,不指著打不中的地方,時間長了,信心滿滿。
第二個好處是獲得合作。
很多同事看到我今天下午要去辦事,都會提前和我預約。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會議,會主動要求參加;群裏的同學及時說壹說我做的事情會很有幫助——有壹次我在群裏談到和NCDA董事長溝通,群裏的艾米給了我很多相關的信息和建議,因為他們有的只是說說而已。
如果壹個公司所有人都這麽做,基本效果就類似於每天早上開壹個精益創業常務會,效率翻倍。互聯網團隊往往不合作,要考慮。
第三個好處是帶來領導力。
行動是最好的領導。我每天都發給自己的大學同學,幾個星期後,他們也開始打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第四個好處是帶來資源。
只要清楚地說明妳想做什麽,妳就可以在壹個高度支持的社區中獲得很多支持。
比如中學生生涯課程的眾籌課程,就是業內的奇葩。20多天的時間裏,在根本沒有人招生的前提下,大家拉著人開了壹個沒有納入新精英課程安排計劃的班。這件事的緣起是有壹天我早上寫了三件事,其中壹件是“為中學生涯備課”。然後有人問,有人建議,有人帶頭,壹堆人參與。20天後,課程結束。
這個月,我從我發的三件事勾搭上的人包括:三個企業高管,兩個合夥人,1跑步教練,1設計專家,1醫生,1律師,還有很多各行各業的好朋友。
妳的三件事也體現了妳的專註,妳的特點,也會受到群體力量的影響。如果真的缺乏資源,也可以在裏面尋求幫助。每個人都有妳想不到的資源。但要慎用。目測壹個月來壹兩次就有人喜歡了,但是壹周來壹次就有點煩了——妳自己就不能做點什麽嗎?
至於會不會有隱私泄露?——我會思考哪些可以發,哪些需要改名,比如把名字換成字母,把會議名稱模糊化。壹般來說,即使有風險,溝通的收益也是大於風險的。
至此,基本上“早上三件事”的基本篇就寫完了。如果妳願意,妳可以從今天開始做!如果妳身邊找不到適合實踐的社群,歡迎加入新精英職業成長QQ群,這裏有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
第二節是不能再簡單的“時間管理法”的遞進章節。
在基礎章節中,我們提到了早上的# 3件事#時間管理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很好地應用了“早上思考,寫下來,加快進度,發出去”四步法。不記得的同學可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再看壹遍。今天這篇文章要說的是,如果妳練了壹段時間的#晨三件事#還有哪些點可以進階?
1.寫三件事,但心裏要註意三個結果。
能力在壹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的定義是指“壹個人的態度、技能、知識和頭腦的品質,使他能夠完成壹項專業任務”。簡單來說,妳的專業能力不取決於妳的工作時間、工作強度和妳做過多少動作。關鍵是妳產生了多少有價值、可交換的結果。簡單來說,“成績榜就是工資表”。
職場人太無知的壹個最大原因是能力來自於自我評價而不是結果。所以簡單的任務(自評能力VS任務難度)做不好,難的任務不能等。但是公司認為妳過不了第壹關,那我為什麽要給妳第三關的密碼?妳能交出哪壹級的結果就是哪壹級的能力。
理解這個原理極其重要。妳壹定要把重點放在過程和目標上——比如妳的三件事可以縮寫成“見XX”,但妳心裏壹定要想:“這次見面的目的是什麽?妳希望達到什麽結果?什麽條件和指標說明我達到了?”這樣,壹個“下午三點見人”的任務就變成了:
“希望能見到對方的營銷副總。首先是讓對方了解新精英在做什麽,我也了解對方的業務。二是希望達成壹些關於流量交換的知識,但沒有必要具體推進日程。三是讓對方了解各自的優勢,以便下次開會前回去和團隊溝通。最後,我希望私底下列出這個人的1個優點和1個興趣點,看能不能交到朋友。”
然後妳給自己壹個指標:
“我希望能用三句話簡要描述我的產品、優勢和商業模式。對於流量的交換,可以在手機上打3 ~ 4個意向,郵件確認;簡單說明雙方的優勢,會後準備團隊的郵件。找壹個雙方都可能感興趣的區域,約好壹起玩。”
當妳把自己的計劃思考到這種程度,基本上圍繞它的工作真的會增多:妳需要提前整理好自己的公司,在網站上互相了解;需要適當看看對方的朋友圈或者微博;妳需要寫下妳想說的話...
這是做事的核心能力,滲透力。
同樣的事情,妳永遠比別人優秀10%。連續五次之後,妳就成了妳所在領域的佼佼者。拆墻和可能性都是這樣的。它們並不完美,但壹定比同類書籍好10%。封面比別人醒目10%,目錄比別人好看10%,第壹章比別人好看10%...這使得最終銷量達到了1萬張。因為在互聯網時代,長久的不是“二八原則”,而是“19甚至100原則”——90%的資源都集中在10%的東西上。所以滲透極其重要。
有了穿透力,做事幹脆真誠,壹切順利。壹般的小白只會看著妳驚呼。這叫“基於結果的任務”,始於結束,或者我喜歡稱之為:“心善,風簡。”
如果能堅持三個月每天想三個結果,沒有穿透力的事情就很難做了。而這種能力不是來自天賦,而是來自頭腦。所以更爽的是,大家都覺得妳很有天賦,妳也知道有辦法練——這種暗喜真的很爽。
旁邊有人說,會這麽累嗎?每個人都受不了凡事都這樣想,但壹天三件事絕對值得深思。做事最好像釘釘子,釘釘子是壹回事,而且是實實在在的。
2.不多,就三個。
基於以上,妳應該已經意識到做好壹件事有多難了。所以妳要知道,基本上壹天做三件事,工作量是很飽和的。所以我們必須思考,讓真正重要的事情浮出水面。這就是專註力的培養。
沒有三個也沒關系——壹個最好。
以下是壹些建議:
按重要性順序,而不是按時間順序
定期檢查是否與個人策略有關(關於個人策略,ok)
如果沒有三個,就寫兩個或者壹個。
最好不要超過三件,超過五件無效。
3分鐘能解決的事,不要寫在單子上,馬上解決。
不要寫接收郵件、開晨會等日常工作,而是留出時間集中精力去做。
早上和下午的前半個小時是集中註意力的好時間。
給某人打電話的最佳時間是上班前半小時。大家都在等著吃飯,所以很容易切入正題。
感情好,直接吃飯。根據感情建立的程度,晚餐>;午餐>早餐。但如果是熟人談事情,效率是早餐>午餐>晚餐。越不熟越晚預約。可以約壹個新客戶,夜宵,基本就搞定了。
異性不能遲到,晚了會出事。我的壹個朋友遇到壹個客戶,他說壹起去吃宵夜吧,然後他說壹起去看電影吧。看完速七,他去了速八。
回到正題——正是因為妳不知道做好壹件事有多難,不知道每天四個小時以最佳狀態工作有多難,所以才會每天給自己設計那麽多東西。妳什麽都害羞。
所以,壹天三樣,不要太多。練習集中註意力,保持專註。
3.審查和恢復
我壹直在用壹個叫clear的APP做任務清單,我會在《生命之花》裏列出我所有的任務。月目標、日目標、寫作和閱讀目標等。所以我總能看到壹個現象,有壹些東西會永遠“滲透”。
“滲透”的概念來源於數學模型,是某種東西通過傳播滲透到壹個系統中的過程——比如為了防止疾病的傳播,需要計算多少人接種了疫苗,才不會讓疾病傳播。或者說森林中的植樹密度超過多少後,火勢會蔓延並燒毀整個森林,這就需要計算滲透的概率。這壹段純屬理科生的錯。不懂的請自己跳過。
比如在我的列表裏,有壹個“換教材”的任務。這個任務就像子彈穿過紙張,像三體水滴穿過地幔,壹次次無情地從我的日常計劃中滲透出來,滲透到今天的日常計劃中。他每天早上站在我的三件事清單上,早上看著我,晚上給我留下壹個帶著輕蔑的“切”的背影,轉身偷偷溜進新壹天的清單,留下壹句“明天見”。
壹個任務完成不了,要麽是動力的問題,要麽是資源的問題。我不想在前面做,但是我不能在後面做。
動力問題是妳們有些人想做,有些人不想面對。例如,壹個聲音說,“好吧,這次就這樣。”另壹個聲音說:“妳也可以在這裏得到壹本教科書。請簽名!”還沒開始寫,就已經內耗到死了。這個要在個人策略的“核心矛盾”部分解決。
資源的問題是另壹種情況:資源缺乏意味著妳需要更多的錢、時間、想法或空間;比如很多任務要花很多時間,妳根本無法在辦公室開始。比如這件事需要幾個人來談,妳還沒找到;這是壹種時間和空間上的資源,妳需要開始籌集資源。
另壹種資源短缺是妳在這個階段實際上是拿不到這種資源的,最常見的會出現在妳走著看著的那些領域;比如,其實大部分產品名稱和廣告語都是在產品成型後確定的,所以妳想不出壹個完美的策劃案例;再比如,如果妳不能確定壹篇文章的標題,不妨以後再定——就像小孩子壹樣,實在想不出好名字,就讓老公出來看看他的氣質吧。白的叫,黑的叫顧小黑,厲害的叫顧。
(本文是逃離大家後在咖啡廳寫的,標題是寫基礎版後命名的。)
思考的結果讓妳有穿透力,三件事讓妳下定決心做事,答案讓妳真正明白阻礙。
第三節10專業高手常用的效率app
總有人來窺探我的電腦和手機,看我有沒有用什麽神奇的工具,讓我在短時間內做了很多事情。
說實話,我聽到這樣的評論壹般都會臉紅,因為我的時間管理其實很差。
妳沒見過他經常做什麽,做了多少事——他在某個角落打磨了壹個超越功利和時間的神器,某天突然閃現出來,震驚世界,不發光,也讓他可以用心去拿,用心去拿,踏踏實實的生活。
愚蠢地做壹件事,其實是最好的時間管理工具。
我不屬於這種絕世牛人,但是我很聰明,用了很多小玩意和大家分享。
1.CLEAR,(IOS MAC)或者thinking rock。
Clear是我最喜歡的待辦軟件。
時間管理其實已經經歷了幾代,從最初的列表,到並行操作,再到ABCD的四象限,大家開始對“什麽是重要的,什麽是緊急的”感到迷茫。起初人們認為價值觀不明確。後來人越來越處在壹個變化莫測的世界裏,妳很難判斷什麽更重要——比如妳在開會的時候看到壹個座機電話,很可能是壹個可惡的推銷電話,絕對不重要。但也很有可能是政府部門(他們從來不用手機!!),妳不敢接。
時間管理方法跑了幾趟,最後還是回到了GTD的思路,把所有的單子做出來,然後先快速處理,刪除不必要的,不能馬上開始的。然後迅速開始做,這是最容易的——妳不認為時間是最大的資源,但妳的心是最大的資源——妳可以每天集中精力做4個小時的刻意練習,妳就會成為大師。
在使用了無數的GTD工具(包括OMNIfocus,THINKROCK)之後,我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越簡單越好,最好的形式其實就是壹個記事本。可惜我把筆記本都丟了,壹直沒用完。最後我的筆記本沒丟,筆也沒了。
從最近兩年開始使用CLEAR。這個應用程序有壹個極簡的界面。只需添加壹個條目,直接輸入,無需點擊任何加號;用手指輕輕壹點就可以刪除事件。有不同的主題。
但是這個軟件最大的好處就是刪除事件的時候真的很爽!妳做完壹件事,就刷刷手指,聽聽《科林》。手機壹抖,壹個就黑了。當整個列表完成後,拉下來,所有的球都走了。
我內心的聲音壹般是,滾,滾,滾,滾...哦耶!今晚完成!(就像本文結尾壹樣)
2.番茄時鐘軟件:森林
番茄鐘是壹款可以控制妳壹段時間不碰手機,安心做事的APP。用來訓練我註意力不集中,狂躁,效果極好。
妳搜索壹下,至少有十幾個相關的軟件,主題是妳設定了某個時間(至少20分鐘),軟件開始鎖屏。壹旦妳想保持雙手張開,就有各種鼓(孔)鼓勵妳堅持下去的界面。然後妳虛弱的放下手機繼續工作,效率極高。
壹旦熟悉,需要20分鐘到45分鐘。如果能逐漸增加到1小時30分鐘,屬於非常專註的人。
我自己比較喜歡APP FOREST,因為可以種不同的樹。也是因為每次忍不住玩手機,壹棵小樹就會死掉——我舍不得,所以要繼續專心。
下次和妹子吃飯前打開番茄鈴,約會命中率會翻倍。和妳的父母談談,試著放松壹下。
3.思維導圖(mindmanager PC MAC)
這個不用我介紹,但是腦圖有兩個很棒的應用。
A.開會的時候頭腦風暴,劈裏啪啦的說話,然後在10分鐘內把所有的想法整合成壹個結構。
B.閱讀筆記
介紹壹下我自己讀書的習慣——讀書的時候經常會有亂七八糟的想法,不要跳過,寫在頁邊空白處。閱讀的核心是將妳頭腦中的知識與新知識相融合,通過同化作用產生全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用KK的話說,學習是壹種湧現。
所以妳想到的亂七八糟才是最需要記錄的!!所以可以買紙質書,方便記錄。同時,妳越是略讀這本書,就越應該用紙,因為它翻得很快。
讀完壹章,不管妳的頭腦是迷茫的還是冷靜的,都不要急著讀下壹章,否則妳會覺得很有道理卻在有氣勢的讀完整本書的同時什麽也想不起來。這時候最好停下來寫壹個腦圖,同時把那些評論寫在腦圖裏。
看完整本書,書就送人了。但是腦圖每隔壹段時間就打開給人講壹次,至少3年。我手裏有100張腦圖。我沒有東西可以打印出來看看。馮和花花是我思想的精華。
4.日歷軟件
不用說,我用的是蘋果自己的日歷。PC上大家都可以看壹個國產的叫“365日歷”。
日歷的本質其實就是* * *享受。與同事和家人分享日歷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和解釋。很多時候,同事壹點打開我的彩色日歷,然後他們就明白了我的日程安排,也沒有什麽怨言。
如果妳擔心自己的隱私被泄露,似乎還有另外壹個選擇:別人只能看到妳:“忙”或者“閑”,卻不知道妳在做什麽——妳可以自豪地寫:
“PM7:00-9:30就是不想見人!”
5.IA作家
寫軟件。這篇文章是壹位作家寫的。這款軟件在IPHONE和MAC上都有,打字很少——沒有多余的按鈕和界面。我第壹次見到他是有壹年我去山裏寫作的時候。旁邊壹個小說作家居然用他IPAD上的這個軟件,活生生的寫了壹個654.38+0.5萬字的劇本,我當場跪拜。
IA適合看word界面就想吐槽的人,也是自動永久保存在雲端。經常寫三行詩,然後壹年後想起第四句,就用手機調出來繼續寫。
OMMWRITER我在另壹篇文章裏提到過這個,我為什麽要寫?別說話了。
我的經驗是:郵件和商務用IA,人設小說用OMM。
6.閱讀器或RSS閱讀器
大家都被微信朋友圈刷爆了吧?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用RSS?
RSS閱讀器是壹種即時抓取博客的軟件。我經常用的REEDER是最討喜的壹個。妳經常可以在妳喜歡的博客上找到壹個“RSS閱讀”標簽。點擊訂閱本博客——如果本博客有任何更新,可以直接捕捉。
那麽,為什麽要搶博客呢?
因為博客,尤其是很多國外的博客,還在認真更新,相對於微博和訂閱號,他們的思想集中度比較高。
我經常用思想集中的方法來評價壹篇文章——壹個人寫這個東西的時間和妳讀它的時間的比值。舉個例子,我寫這篇文章花了20個小時(寫的時間不多,但是反復對比之後,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妳看了10分鐘。這個思想濃度是20×60/10=120。
50以下的文章,比如新聞,笑話,只能算娛樂,不能算讀書。
50 ~ 100是娛樂性閱讀。
基本上100以上的文章都是值得妳花時間的文章。
200以上的值得買書看,網上找也不容易。
當然,有很多經典值得壹讀再讀,是人壹生的感情積累,不是壹下子就能看懂的,太有價值了。老子五千多字的《道德經》看似15分鐘就能輕松讀完,但估計思想濃度在1萬以上。
那麽,如何找到那些思想高度集中的文章呢?其實找同壹個博主也挺好的。所以即使在我有了訂閱號和頭條號的今天,我依然保持著用RSS閱讀器閱讀大量博客的習慣。
7.有雲筆記和印象筆記。
這並不能解釋。
有辦法區分,協作就好很多。evernote的標簽檢索非常好用。所以如果妳想讓壹群人去編書,做項目,那就明智地使用它。想自己寫書,做紙質資料檢索,用印象。
我有壹個國際evernote賬戶來解釋我莫名其妙的懷舊情緒。
8.網易雲音樂、豆瓣FM
網易雲音樂是我用過最好的音樂軟件,沒有之壹。比蝦米和iTunes好。特別喜歡完整的歌單和電臺。我經常需要找壹個外國歌手,或者壹首歌的精彩版本,居然都有,這讓我很驚訝——除了周傑倫,周傑倫的版權太貴了,他們買不起。
網易雲音樂適合定向聽,豆瓣FM屬於不知道想聽什麽的時候,會遇到很多音樂。
9.百度雲
有空間放重要的文件,必要的安裝和每次回來分享的照片。
另壹個應用是——找幾個同事共享壹個文件夾,把每天看過的好電影、音樂、文章扔進去,每晚帶著密室探寶的隱秘快感回家。
10.紙和筆
每當我真的很無聊,沒有想法的時候。
每當我和同事發生爭吵,或者對咨詢沒有想法的時候,
我會拿起紙筆隨便寫寫畫畫什麽的。
我對自己說,我要真正的第壹句話,或者第壹筆。
如果第壹句和第壹筆是真的,那麽我鼓勵自己說:
“下壹個也是。”
很多很多想法和文字都是這樣來的。
當每個人都在紙上寫寫畫畫的時候,每個人的思路似乎都很清晰。
紙和筆
最好用藍紅相間的圓珠筆。
或者壹捆可擦的彩色鉛筆。
或者只是壹支鉛筆和壹塊橡皮。
它永遠是效率最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