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昌邑後裔”壹詞的含義,並在作品中加以分析,這表現了兩條對立的人生道路。
這篇文章是巴金參觀故居後寫的。1941年,他回到了闊別十八年的舊居,但舊居幾經易手。當時的主人是國民黨的壹個安全局長。巴金故居外的所思所想,故居墻上的“昌邑後裔”幾個字,引發了他對人生道路的思考。
“昌邑子孫”是封建父母對家庭的壹種要求和期望。他們希望自己建立起來的家族事業,包括封建家庭的倫理、禮儀、財富等,能夠得到妥善的繼承,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能夠在自己創造的堅實基礎上,享受富裕舒適的生活。同時,這也是封建家庭為自己和子孫設定的壹條人生道路。
但是,巴金對這四個字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在文章中,他通過妹妹的悲劇,揭示了封建家庭禁錮了許多年輕有為的心靈,毀滅了許多可愛的年輕生命,並清醒地總結出壹個道理:“財富不是‘適合子孫後代’,如果不給他們壹種生活技能”,“財富如果只消耗在個人享樂中,只能摧毀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氣質。”作者從理想和情感上徹底否定了這條“長孫適宜”的道路,並慶幸自己走上了突破封建家庭、“走向廣闊天地”的道路,認為這是壹條光明大道。
事實上,文章展示了兩條人生道路。
壹種是先人按照“渴望兒孫”的家訓,希望為子孫謀求幸福,實質上卻禁錮了許多年輕善良的心靈,斷送了年輕可愛的人生之路。另壹條是作者本人正在走的路,即與封建舊家庭徹底決裂,走出狹小的家,“走進廣闊的世界”,探索新的人生道路。
2.淺析《麋鹿之光》中燈光的復雜象征意義和藝術功能。
“照明”在象征性文章中多次出現,“照明”有三種。
第壹種光:是出現在老房子大門裏的光。這種光“是黑暗中的壹絲亮光”,“不照亮任何東西”。這種光代表著作者的故居,象征著狹隘的家,象征著舊家庭和舊倫理的衰落和沒落。
第二種光:是哈裏什島上的光,也就是我妹妹麋鹿的光。所以,這盞燈是照亮道路的燈,是希望的燈,是人生悲劇和幻滅的象征。他在文章中講述了麋鹿之光的故事,既表現了兄妹之間的親情,又使其象征著苦難和希望的幻滅。
第三種光:“我心中的光”,表現在作者走向世界的路上,象征著作者堅定的人生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
燈光的藝術功能使文章充滿詩意,使豐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動的表達。燈光也成為了本文的線索。在這篇文章中,“照明”貫穿始終,將不同地方、不同時代的生活資料有機地聯系起來,最終以靈魂的照明而結束,體現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前進與深化。
3.理解“心靈之光”的含義。
作者在文末談到“靈魂之光”。那光,只是作者的感受,是他在“走向廣闊天地”中的慰藉,是他追求光和理想的信念。而且,作者相信,這種“精神之光”會“永遠指引我應該走的路。”應該說,《靈魂之光》和《故居之光》、《麋鹿之光》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這種“靈魂之光”是作者認可的人生之路,是他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的象征。
4.簡要分析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即敘事性、抒情性和議論性相結合。
壹方面,作者按時間順序敘述,描述他回到故居,又壹次離開。另壹方面,它用情從景出、觸景生情的抒情方式表達懷舊之情。妹妹的早逝與“昌邑後裔”的家族欲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引發了作者的深刻思考,這種思考是以討論和推理的形式出現的。全文的敘事性、抒情性、推理性緊密交織。巴金的《寒夜》
1,淺析王文軒家庭悲劇的主要原因。
《寒夜》是巴金1944至1946年間寫的壹部優秀小說。
日寇的入侵,國民黨軍隊的消極抗日、節節敗退和黑暗統治;生活困難,生病,工作環境腐敗混亂等。,毀了王文軒夫婦的理想和熱情,迫使他失去了工作,這是王文軒悲劇的壹個重要原因。
連年的戰亂,腐敗的統治,各種邪惡的方式方法腐蝕著人們的心靈,善良的人們也在心理上變質,導致家庭矛盾沖突,成為悲劇的又壹誘因。
2.淺析王文軒的思想性格特征。
王文軒是壹個善良、誠實、正直、懦弱和無能的職員。他原本是上海某教育大學教育系的畢業生。抗日戰爭的爆發粉碎了他的理想。為了保住壹份他不喜歡的工作和壹點點薪水,他對諾諾采取謹慎和被動的態度。在家裏,我在婆婆和媳婦的夾縫中解決不了。他年邁卑微的性格成了妻子離開的理由,最後貧病交加而死。
他的人格變化並不是人性發展的原始邏輯,而是邪惡的舊社會舊制度,在逼迫人們生活的同時,逐漸侵蝕他們的內心,扭曲正常的人性,最終成為犧牲品。
3.淺析曾樹生的形象。
曾樹生年輕漂亮,心地善良。他想做壹個賢妻良母,但又不滿足於做銀行裏的“花瓶”。但她無法忍受毫無生氣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詆毀,最終離開了丈夫和家庭,去追求個人幸福。
她是個人主義者。她在困境中努力自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意義決定自己的選擇和歸宿。她具有反傳統、反道德、以自我為中心的現代女性思想特征。
4.簡單解釋壹下這部作品的劇情結構。
小說主要圍繞王文軒母子與曾樹生的精神沖突展開,在結構上似乎沒有刻意布局。另外,作品前後呼應,開頭、主要情節活動、結尾都在壹個寒冷的夜晚。作品緊扣“寒夜”命題,營造出悲涼悲涼的悲劇氛圍。
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
1,說明小說主題。
《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是丁玲深入農村鬥爭生活後創作的壹部反映土地改革運動的優秀小說。發表於1948,獲1951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
小說反映了從中央關於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發出後的1946年到1947年制定的《中國土地法大綱》這壹歷史時期華北解放區農村的土地改革鬥爭。小說再現了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和由此產生的土地改革鬥爭的復雜性,反映了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給中國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告訴人們,土地改革不僅改革了農村幾千年的封建舊秩序,也給農民思想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2.淺析反映農村不同階層之間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的現實主義筆觸。
小說緊扣農村的歷史和現實,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農村延續幾千年的封建關系和社會狀況,充分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農村生活的復雜性以及由此引發的土地改革運動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作者所描寫的溫水村,各行各業的人之間的關系復雜而微妙;在反映農民和地主鬥爭的同時,也深刻地表現了其他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矛盾和鬥爭。總之,這部小說相當充分地表達了生活本身的復雜關系和豐富內容。
3.淺析張玉敏和成仁的形象。
出身於農場勞動者的張玉敏,生活艱苦,踏實能幹。他是汶水屯的第壹個黨員生產者,後來成為村黨支部書記和土地改革運動中的主要骨幹。雖然他不是最先進的農民形象,但卻是壹個相當成功的藝術形象。
程仁是錢文的雇工和昂貴的佃戶,他痛恨地主階級,在土改時當上了農會主任。然而,由於愛上了錢文的侄女海妮,她戰鬥的勇氣減弱了很多,她猶豫著要不要行動。但經過教育和大家的帶動,她終於擺脫了思想顧慮,堅決地和群眾站在了壹起。
4.《太陽照在桑幹河上》為什麽具有深刻紮實的革命現實主義特色?
因為以下特點,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著重表現了土地改革在農村各階層人民心中激起的滔天巨浪,以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揭示了人物復雜的思想矛盾,著重刻畫了農民沖破封建思想束縛,英勇鬥爭的精神變化過程。
其次,對農民中先進分子的描寫並不是寫成壹個完美的英雄,而是隨著他們民主革命意識的不斷提高,但他們也有懷疑、矛盾和弱點。正是在實際的鬥爭中,他們逐漸克服自己的弱點,通過鍛煉成長起來。
第三,以宏大復雜的結構,描寫了農村各階層的人們及其復雜的聯系和矛盾,充分反映了封建宗法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土地改革運動的復雜矛盾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