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改變觀念
反復強調,不要總認為語文是文科,語文成績不好提高,語文高考不加分。這其中的關鍵是不要像初中學語文壹樣去學高中語文。只有明確了這個道理,高考語文成績才能真正提高。這意味著,第壹,學習語文不能靠“死記硬背”,不能靠掌握那些程式化、固定的答題套路和模板,尤其是關於古詩詞鑒賞、現代文學、古文閱讀、作文等題型。
(2)具備兩種能力。
中國高考考高中生什麽?核心是考察學生的兩種能力:壹是思維能力,簡單來說就是理解和判斷的能力,具體體現為兩種能力:(1)閱讀能力,試題中的現代文學和古文閱讀。目標是考察學生在上下文中準確把握單個單詞和短語的含義,以及對段落和全文的主要或核心信息進行總結和篩選的能力。(2)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從給定的材料中理解語義信息,包括主題、中心論點、與生活和社會的實際聯系,以及作文材料的深層含義和寓意。本質上,閱讀能力重在概括,理解能力重在演繹推理。雖然兩種能力往往是分不開的。二是表達能力,是指如何結合給定的材料,熟練運用漢語和漢字表達自己對生活和社會的新看法和新見解。具體試題體現在古詩詞鑒賞、探究題和作文寫作,分值近80分。要提醒同學們,語言表達重在“三有”,即“有思想”、“有真情”、“有秩序”,反之則是“無理”、“無情”、“無序”。
第二,克服大小問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真正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有效提高語文高考分數,學生必須能夠找到自己語文學習中的主要問題。其中壹些問題是每個人都容易犯的“通病”。壹旦改正,他們就會領先別人;有些屬於自己特有的“小毛病”,能及時糾正,也能快速提高語文成績。正因為如此,無論是自己復習還是向老師學習,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有效學習。畢竟找對了問題和原因,其實就成功了壹半。
(壹)影響高考語文成績的“四大通病”
通病壹:閱讀答案不精確,不詳細。
高考閱讀理解的命題重點是題幹和備選答案。很多同學壹旦看完文字材料,馬上就草草看答案,很難選對,尤其是社科文章。這也是中國高考的第壹項。高考和中考閱讀理解的壹個重要區別是實現精讀,這不僅體現在對給定文本材料的閱讀上,還體現在對問題和備選答案的閱讀上。所謂“精”,就是要求讀者(考生)從背後深層或字面上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材料的基本框架以及給定材料(文本)所反映的核心思想,因此需要找到必要的話語標記,如連詞、重復詞、批判性陳述、引用性陳述、總結性陳述等。需要註意的是,“抓標”是出題人的命題思維,當然也是考生閱讀材料的“絕招”。就題目而言,要找到“題眼”,即命題人的命題意圖或關鍵。就答案而言,它可以仔細分析每壹個備選答案的語法和語義結構,用排除法排除那些明顯不屬於正確選項的標記,然後進行分析和篩選。
通病二:缺乏詩歌鑒賞能力
我們可以註意壹下,高考詩歌鑒賞材料以景物敘事的抒情詩為主,尤其是景物描寫的詩歌。這就要求考生結合原詩展開合理的想象,把自己感受到的詩的美表現出來,包括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想感情美。但是很多同學的回答幹巴巴的,毫無吸引力,甚至變成了詩歌的直接翻譯。這是第二個拉分的地方。
通病三:探索不會聯系實際。
探究題分布在實用閱讀板塊,即“小說閱讀”或“傳記閱讀”(二選壹)。壹般都是8分的問題。探究題其實就是迷妳議論文,意思是論點、論據、結論壹個都不能少。只需從原文中總結論點,結論要與個人或群體生活的社會現實相關。但考生往往“不學無術”:不能有效地對原文進行總結,並詳細列出原因或成因;“調查而不探查”只談材料中的現象,很難促進核心思想與現實和實踐的聯系。要知道,“探究”的“探索”重在原因,“調查”重在怎麽做,有什麽啟示。探究題也是高考語文的分項之壹。
通病4:組合視圖疊加的例子
面對現在的“新材料作文”,我們考生基本都是寫壹篇800字的議論文。無論是“正論”還是“駁論”,關鍵是向別人證明從材料中推導出的中心論點是正確的。為了證明我們的觀點是正確的,我們得向別人學習,談談過去和現在!但是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大量的考生用作文套路和模板來寫那種“觀點加例題”的作文。結果就是例子很多,都是別人說的,自己的判斷和分析少之又少。所以說高考新材料作文壹點都不誇張:觀點+例題=作文失敗,觀點+例題堆砌=作文徹底失敗!這是高考語文最大的通病,也應該是最重要的壹個。關於作文,我想的可能最多。如果以後有機會,我想和妳具體談談,包括如何審題,立意,引言,理論,論點,結尾,結構等等。因為涉及的問題太多,我怕就不展開說了。
(二)影響高考成績的“八個小問題”
問題壹:字跡潦草,卷面淩亂;問題二:語法錯誤和錯別字;問題三:標點誤用,書寫不規範;問題四:翻譯不合理,遺漏重點;問題五:語言幹澀,缺乏文采;問題六:題目平庸,立意偏頗;問題7:引語啰嗦,論據不明;問題8:論點陳腐,結局平淡。
以上“六七八”條主要針對作文。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這些“小毛病”。但不管它是否存在,關註它,盡量避免它,還是很重要的。那些有上述小毛病的同學,更要註意改正。
第三,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個人認為,高中生要想提高語文成績,必須做到“四勤”,即“動眼觀、練、思、存”。
(1)睜大眼睛看。
目前,由於沈重的學業負擔和應試教育,大部分學生忙於上課、補課和完成作業,很少有時間閱讀,導致我們高中生的閱讀和知識面很窄。為了應對NMET的閱讀理解材料涉及知識相對多樣的情況,考生有必要多閱讀,如:閱讀壹些與考試材料風格相近的文章,如《新華文摘》、《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等社科類論文;閱讀《唐詩鑒賞辭典》等古詩詞鑒賞範文,向著名學者、權威人士學習古詩詞鑒賞的解讀和表達。也可以翻翻歷史書,找壹兩本好的歷史人物傳記來讀,仔細斟酌其語言特點、內容結構等信息。另外,學習之余要堅持看央視、晚間新聞等主流媒體,了解民生“最新消息”,讓我們的視角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現實。
(2)努力練習。
高中語文學習復習不可取。特別是不要買壹本習題集和模擬題反復做。語文核心知識那麽多,學習和靈活運用很重要。但是不多做題不代表完全不做。其實高中生普遍存在壹個問題。很少按照高考規定的時間和要求完成全套語文試題和模擬題,特別是很容易把作文和之前的17客觀題割裂開來,實戰效果很差。壹次高考,作文時間不夠,或者留的時間太多,影響了之前答題的效果。要知道,對於考試,“只有平時像考試,考試才能像平時。”這就需要考生定期嚴格按照高考標準完成壹套語文試卷。
另壹方面可以“模仿句子,寫段落,直到模仿經典文章”。沒有高水平的模仿,很難有獨到之處。尤其是表達能力的訓練。
(3)開動腦筋,努力思考
主要是能經常回憶和背誦高考語文試卷17題的題幹。通過思考找到自己經常出錯的考點。試著自己總結尋找解決方法。
(4)勤寫勤存。
主要是積累壹些萬能經典的獨特理論論據,如先秦諸子散文名句、“四書五經”名句、古詩名句等。這些往往能反映出考生的傳統文化背景和語文素養。其次,練習壓縮材料,最好使用“排比+(比喻)+舉例+觀點”的結構。最後,練習和積累作文開頭和結尾的精彩段落。
第四,突破難點
要想提高語文成績,就要突破“四個重點”,這當然是高考的難點。我總結成四句話,就是“讀此文為三詳,古文傳記為三面,古詩鑒賞如字義,作文論據有分析”。“讀這篇課文重在三個細節”針對的是閱讀理解題,即要求考生在做閱讀理解題時“細讀課文找標記,細讀題幹找問題,細讀答案找差異”。《古文傳·三立》針對的是古文的閱讀和翻譯。古文傳記無非是敘述歷史人物的“言、德、功”,抓住這樣壹條主線來概括信息,會很簡潔。《有詞、有象、有義古詩詞鑒賞》針對的是高考的另壹個難點古詩詞鑒賞。優秀的詩歌作品壹般有三個要素:言、象、意。語言層面的“寫作”,以詞為基礎的“詩眼”,以句為基礎的“修辭”,都是為了描寫和塑造“意象”(物或像、象),最終當然要體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抓住這條主線,對理解和欣賞詩歌是非常有益的。最後的“作文論點再分析”針對的是高考最大的難點“新材料作文”。核心是要求考生在引用事實和理論論據後,對演繹和演繹論點進行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