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全集:兒童釣魚
唐代詩人:胡令能
壹個頭發蓬亂、面容稚嫩的孩子正在河邊學習釣魚,他側身坐在草叢中,他的影子被雜草映襯著。
聽到路人的聲音,孩子揮了揮手,怕驚擾了魚兒,不敢回應路人。
做出贊賞的評論
《為孩子釣魚》是壹首關於孩子生活的詩。這首詩描述了壹個“蓬頭垢面的年輕男孩”學習捕魚,“坐在壹邊,覆盆子和苔蘚反射著他的身體”。路人向孩子招手,想問他壹些問題,但孩子“太害怕了,不敢給別人驚喜”(他壹句話也沒說,怕嚇到魚)。真的很生動,傳神,形神兼備,趣味十足。他的藝術成就不亞於杜牧的《清明》詩。
這首詩分為兩層:釣魚和問路。第壹句和第二句重在釣魚(形式),第三句和第四句重在問路(表情)。
第壹句和第二句,孩子,孩子也。“蓬頭”形容其外貌,突出兒童的天真無邪。“尼龍”是釣魚線,“掛尼龍”在題目中是“釣魚”的意思,意為釣魚。詩人沒有粉飾這個漁童的外表,而是寫出了山野蓬亂頭發的真實面目,讓人感到自然、可愛、本真。“學”是這首詩的眼睛。這孩子是初學釣魚,所以他很小心。釣魚時“坐側”的姿勢反映的是身體和行為場景,比如在妳面前。“橫著坐”就是隨意坐下。坐在邊上,而不是穩穩地坐著,符合孩子第壹次學習這種方式的心態。也可以想象,孩子是以壹種非正式的方式全神貫註於釣魚。“漿果苔”壹般指生長在靠近地面的潮濕地方的低級植物。從《漿果苔》中,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孩子選擇釣魚的地方是陽光稀少、人跡罕至的地方,也是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理想垂釣之地,為後面的“人不要被魚嚇著”這句話做了鋪墊。“草映體”不僅僅是壹個孩子的畫像,還和下壹句“路人提問”有著直接的聯系——路人向孩子提問,只是因為看得見。
最後兩句“遠程揮手”的主語還是孩子。路人問的時候,小朋友不敢回答魚,遠遠的揮手不回答。這是從行動和心理兩個方面來描述孩子,有心計,有謀略,有機警,有聰明。孩子之所以用行動代替回答,是怕把魚嚇跑。孩子的動作是“隔空揮手”,說明孩子對路人的提問並不是無動於衷。孩子“揮手”後如何對路人耳語,是讀者想象的,詩人沒有解釋的必要。所以解釋完“遠方揮手”的原因,這首詩就戛然而止了。
在唐詩中,關於兒童的題材很少,所以是有價值的。這首關於兒童釣魚的七絕詩有壹種特殊的趣味。詩中沒有絢爛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琢,就像壹朵美麗的芙蓉,在平淡樸實的敘述中透露著些許天真、無限的童趣和些許專註。這首詩可以說是描寫兒童的壹部情景交融的佳作。
楓橋夜泊:二十七言古詩全集。
唐代詩人:張繼
月亮落下了烏鴉,冷冷地啼叫著,睡在楓樹上,睡在江邊的漁巷裏。
蘇州城外城內孤獨的寒山寺,半夜響起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七絕詩用“愁”字統壹。前兩句充滿意象:落月、烏鴉、霜滿天、江楓、漁火、不眠人,營造了壹種寓意豐富、押韻的審美情境。最後兩句,城的意象,廟的意象,船的意象,鐘的意象,是壹種空靈而深遠的意境。河邊秋夜點漁火,客臥靜夜聞鐘聲。所有景物的選取都是獨壹無二的:壹靜壹動,壹明壹暗,景物的搭配和人物的意境達到了高度的默契和交融,* * *形成了這種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詩的第壹句描寫了午夜時分三個密切相關的場景:月落、烏鴉和漫天寒霜。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沈了下去,整個天空只剩下壹片灰色的光影。樹上棲息大概是因為月落前後的明暗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叫。深夜月落,霜黑。在黑暗安靜的環境中,人對夜晚寒冷的感覺變得特別敏銳。“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現實(霜在地上而不在天上),但卻完全符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襲筋骨的寒意,以及詩人夜晚從四面八方泊來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無邊的夜空彌漫著漫天的霜。整句話,月亮落山寫的,烏鴉聽見寫的,霜滿天寫的,清晰地反映了壹個接續的時間過程和感受過程。而這壹切都和諧地統壹在水鄉秋夜的冷清氣氛和旅人的落寞寂寞感中。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縝密的思維。
這首詩的第二句繼續描述了“楓橋夜泊”的特色場景和旅行者的感受。夜色朦朧中,河邊的樹木只能看到壹個模糊的輪廓。也許它們之所以被稱為“江峰”,是喬峰這個名字引起的壹種猜測,或者說選擇“江峰”這個意象是為了給讀者壹種秋意盎然的暗示。“湛江河上有楓,傷春思”“青楓上無愁”。前人的這些詩句,可以說明“江楓”二字及其聯想所沈澱的情感內容。透過薄霧彌漫的河面,可以看到幾處“漁火”星羅棋布,因周圍朦朧薄霧的背景而格外醒目迷人。《江風》和《漁火》,壹個靜壹個動,壹個暗壹個明,壹個在江上,景色的組合頗有用心。當我寫這篇文章時,我指出了停泊在喬峰橋的旅客。“愁中眠”是指壹個旅行者帶著旅行的煩惱躺在船上。“對面”中的“對”字含有“伴侶”的意思,但沒有“伴侶”二字那麽暴露。這裏的確有孤獨的旅人,在霜夜垂釣時,被揮之不去的輕憂所縈繞,但同時又暗含著對旅途美景的清新感受。
詩的前面景物很密,十四個字寫了六個場景,後面的畫面卻特別稀疏。兩首詩只寫了壹件事:睡在山寺的夜鐘裏。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最生動、最深刻、最富有詩意的印象是寒山寺的午夜鐘聲。《月落》、《霜夜》、《江邊釣魚》、《孤舟》等場景。,從各方面都表現出了楓橋附近夜泊的特點,但不足以傳達它的魅力。在漆黑的夜裏,人的聽覺上升到第壹位去感受外界事物的視線。而寂靜的夜鐘給人的印象特別強烈。這樣,“子夜鐘聲”既襯托了夜的靜謐,又透露了夜的深邃和清澈,詩人躺著聽鐘聲時的難言之情,無以言表。
看來這裏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位於喬峰西部,始建於梁朝。初唐詩人兼僧人寒山曾在此居住,故名。喬峰的詩意之美,與這座古老的寺廟壹起,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彩,讓它更加豐富動人。所以寒山寺的“子夜鐘聲”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情懷,給人壹種古樸莊重的感覺。似乎詩人用壹首詩指出了鐘聲的來源。隨著寒山寺午夜鐘聲的敲響,“楓橋夜泊”的神韻得以完美表達,這首詩不再停留在喬峰秋夜的純風景繪畫層面,而是創造了典型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子夜的風習雖然早在石楠就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歌,成為詩歌意境的眼睛,卻是張繼的創造。與張繼同時代或之後,雖然有許多詩人描寫子夜,但都沒有達到張繼的水平,更談不上創造出完整的意境。
古詩全集:看廬山瀑布
唐代詩人:李白
紫色的薄霧被太陽光照亮,瀑布懸掛在山前。
高高的懸崖絕壁上,仿佛有幾千英尺高,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堂墜入人間。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是七言絕句。這首詩中的香爐,即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渾圓,煙雲聚散,似博山香爐”(音樂史《太平環記》)。但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就變成了另壹番景象:壹個不屈不撓的香爐,壹團團的白煙在冉冉緩緩升起,飄渺在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變成了壹朵紫色的雲。這不僅使香爐峰更加美麗,而且浪漫,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然後詩人把目光轉向了山壁上的瀑布。“望瀑懸河前”,前四個字才是重點。“懸於河前”是“望”的第壹意象,瀑布就像壹個巨大的白練高懸於山川之間。“懸”字妙不可言,它由動轉靜,生動地表現了《遠望》中傾瀉瀑布的形象
第三句話也描述了瀑布的動態。“飛落三千尺”,壹筆壹劃,字字鏗鏘有力。“飛”字生動地描繪了瀑布噴湧而出的情景;“直下”既形容山高坡陡,又表示水流之急。天直落,勢不可擋。
但詩人還不夠滿意,又寫了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他真想從天上掉下來,讓自己的靈魂大吃壹驚。“疑是”值得玩味。詩人明明是恍惚說出來的,讀者也知道不是,但都認為只有這樣才更生動,更真實。秘密就在於詩人之前的描寫中已經孕育出來的意象。
高聳的香爐峰隱藏在雲霧中。看著遠處的瀑布,就像從雲端飛下來,墜落在天空中,自然聯想到壹個星系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定九天”的比喻雖怪,但並非憑空出現在詩中,而是從形象的刻畫中自然浮現出來的。它誇張而自然,新穎而真實,從而引起全篇的共鳴,使整個形象更加絢麗多彩,氣勢磅礴,氣勢磅礴,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表現了李白“萬裏倒,勢猶末強”的藝術風格。
宋代詩人魏清之說:“七言詩第五個字要響。.....所謂林格致力於地方。”這個觀點在這首詩裏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生”字,既讓香爐峰“活”了起來,又隱隱約約地表現出山野炊煙裊裊升騰的景象。“掛”字之前已經提過了,“落”字也很奇妙。生動地描繪了突然的高空和巨大的流量的雄偉氣勢。很難想象如果把這三個字換壹下,這首詩會是什麽樣子。
四七絕句古詩全集:小池
宋代詩人:楊萬裏
春天的寂靜是因為不願細水長流,倒映在水面上的陰影是喜歡晴天和微風。
嬌嫩的小荷花芽從水中露出壹個尖角,壹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頭上。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幅新的素描。壹切都是那麽美好,那麽柔軟,那麽深情。每壹句都詩情畫意,展現美麗的初夏景色,自然質樸,感人肺腑。這首詩描寫了壹個泉眼、壹條涓涓細流、壹池樹木、幾片小荷葉和壹只小蜻蜓,構成了壹幅生動的小水池風景圖,表現了自然界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開頭的“春光無聲惜涓涓細流,樹陰照水愛柔”幾個字,把讀者帶入壹個小巧、精致、柔和、愉悅的境界,壹股涓涓細流無聲無息地從泉中緩緩流出;夕陽下,池畔的綠樹將濃蔭拋入水中,光影斑駁,清晰可見。壹個“憐”字,把無情變成了有情,仿佛春天正因為愛情的憐惜,讓它無聲地緩緩流動;壹個“愛”字給了綠樹生命。它似乎喜歡陽光柔和的景色,以水為鏡展示自己的魅力。詩人用三四句話,像壹個聰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出了壹個有趣的鏡頭:“蕭何只是露出了他的尖角,很久以前就有壹只蜻蜓站在上面。”時間順序還沒到盛夏,荷葉剛從水中露出壹個尖角,壹只小蜻蜓站在上面。壹場“才藝秀”和壹場“早點攤”前後照應,生動地描繪了蜻蜓與荷葉相倚的場景。楊萬裏寫詩提倡師法自然。他對自然風景有濃厚的興趣。他經常用清新活潑的風格和平實的語言來描述他每天看到的平凡風景。他特別善於捕捉景物的特點和轉瞬即逝的變化,形成有趣的畫面,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春眼的寂靜是珍惜細水長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因為喜歡晴天的溫柔。就在小小的嫩荷花離開它緊緊包裹的葉尖時,可愛的蜻蜓早早地來站在它上面。名句賞析——“蕭何剛剛露出尖角,蜻蜓早就站在他頭上了。”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對壹個小池子裏泉水、樹蔭、荷花、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了壹幅簡單、自然、生動而又充滿無限生機的畫面:泉水無聲地滲出涓涓細流,仿佛在珍惜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歡在陽光柔和的氛圍中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嬌嫩的荷葉剛把尖尖的葉子露出水面,調皮的蜻蜓早已輕盈地站在上面。全詩著眼於“小”的地方,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初夏池塘中充滿生機和動感的生動新景象。現在用來形容含苞待放的新人,因為荷花的小嫩芽在整個池塘裏是那麽的小,可是蜻蜓已經在上面停留了。尖角可以算是新生事物甚至是新生的年輕人,蜻蜓欣賞他們的角色。
五七絕句古詩詞全集:登飛來風
北宋詩人王安石
飛來峰頂有壹座巍峨的塔,聽說烏鴉飛來,朝陽升起。
不要怕雲遮住妳的眼睛,因為妳在層裏。
做出贊賞的評論
《登飛來風》是壹首七言絕句,北宋詩人王安石所作。這首詩的作者從親自登上千尋鐵塔並壹覽無余的角度,直接描述了自己的激動心情和巨大的政治抱負。
在這首詩的第壹句,詩人用了誇張的“千尋”這個詞,寫出了峰上古塔的高度,寫出了自己的立足點。詩的第二句巧妙地寫出了塔上所見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的朝氣、改革的雄心和對未來的信心,成為全詩的情感基調。
第壹句寫飛來峰的地形。這句話極其寫的是登機的高風險。寫句子的目的極其遙遠。俗話說,《玄中記》雲:“杜濤山有大樹,名曰杜濤,枝頭相隔三千裏。天空中有壹只野雞。壹日之初樹光照,山雞啼,天下雞隨。”根據這個測試,“聽說公雞打鳴,太陽升起”這個詞不僅在萬歷很流行,而且很有名,很厲害。雖然是伏筆,但也不能掉以輕心。而且作者實用又巧妙。比如典故中的“太陽照在這棵樹上,雞叫在黎明”,原意是“後天雞叫”,但王安石並沒有說“日出時聽到雞叫,就說“日出時聽到雞叫”,意思是“先雞叫,後太陽升”。詩人用事往往很微妙,不能以要求不偏不倚為目的,或者用事出錯,怕有另壹層意思。
第三句“不怕”二字,嚴厲而有力。“雲遮目”,有典故。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時人常把浮雲比作惡小人,如《沈芯羽衛篇》:“故邪臣遮聖賢,雲猶遮日。”國王的判決就是這個意思。他還有壹首七律詩《讀史有感》,其中有壹副對聯說:“那時候,黑暗還是壹個錯誤,結尾的風俗更是撲朔迷離。”要想成大事,最可怕的就是“以雲遮目”、“以俗惑真”,而王安石隨後實施的新法,恰恰就是被這個打敗的。詩人的良好意圖在這首詩中表現出來了。
第四句用“在地板上”來提升詩意境界,具有高瞻遠矚的精神。轉,結兩句,絕妙的情話,也是千古名句;作者的點睛之筆是結論。就情況而言,語序應該是“因為我在層裏,不怕雲遮住眼睛”,但作者是反過來的,先說結果,後說原因;壹因壹果的倒置,表現了詩性眼光的轉換。雖然這是壹種常見的寫詩方法,但也顯示了作者的深刻構思。後兩句是全詩的詩眼,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全局和長遠。
“不怕雲遮目,只在層中。”與蘇軾“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壹脈相承,表現手法非常相似。在肯定方面,王的詩是隱喻性的:“掌握了正確觀點的方法,達到壹定的認識水平,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蘇軾則是在否定方面。他說“人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兩者都很有哲理,經常被當做座右銘。
六七言古詩全集:竹石
朝代:清朝|鄭燮
竹子壹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嵌在巖石縫裏。
經過千百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堅強,無論是東南風,還是冬天的西北風,它都能承受,依然會堅韌挺拔。
做出贊賞的評論
《竹石》是清代畫家鄭燮寫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題詩,題在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歌頌燕竹的堅韌與頑強中,隱含著作者蔑視世俗的堅韌。
詩的第壹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放壹個參天,牢牢把握綠色。
巖石縫隙中的竹子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壹個“咬”字象征著竹子。“咬”是壹個需要力量的主動動作。既描繪了竹子攀附青山的情景,又表現了竹子不畏艱難、與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繼上壹句之後,第二句“植根於碎巖”,告訴我們,竹子傲然屹立於青山之上的根基,在於它深深植根於碎巖之中。在鄭板橋的詩和畫中,竹子常常與“石頭”密不可分。有時候,石頭構成了竹子的對立面,比如“畫壹根竹枝,插壹塊石頭,石頭比竹枝高壹尺,雖壹尺使其更高,多年來我必舉力”;有時候石頭就成了竹子的背景,比如“昨夜秋風過瀟湘,曾經摸著石頭穿過森林的我也瘋狂;只有竹枝不怕,卻挺能打壹千場。“此詩中,竹石渾然壹體,無此竹僵山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壹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基礎深厚,力量強大。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自然就引出了後面兩句:“千錘百煉我依然堅強,我願在東西南北迎風。”這首詩中的竹子有壹個特點。不是孤竹,也不是靜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子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誌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邪惡勢力的代表,如上面所說的“昨夜秋風過瀟湘”,又比如:“壹陣風卷回來,竹枝朝天。掃雲掃霧真的是我的事,光掃地還不夠。”在這首詩裏,竹子也是壹年四季都要經受“東西南北風”的。但是,因為它深深地紮根在巖石中,所以它仍然堅定而頑強。什麽樣的風都無能為力。詩人用“千”和“萬”兩個字,寫出了竹子不屈不撓、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意境豁然而出。這時,立在我們面前的不再是幾根普通的竹子。我們感受到的是壹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和毅力,而這壹切都蘊含在沙沙作響的竹子裏。
事實上,詩中的竹子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體現。在生活中,詩人就是這樣壹種與下層民眾有著密切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鄭板橋的題畫詩和他的畫壹樣,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可以作為畫來欣賞。這首詩就是這樣的。竹子和石頭在詩人的筆下都很生動。沒有實質的風,也被形容為擦肩而過。但詩人的追求並不僅僅在外在的造型上,而是在每壹塊薄而硬的巖石和竹子上,註入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塊竹石流露出壹種動物之外的深意和壹種內在的神韻。
這是壹首用物言誌的詩,也是壹首關於物的詩。這首詩集中表現了竹子堅韌執著的品質,巖竹的堅韌,鐵的剛正不阿,不屈不撓的氣節,不屈不撓的性格。全詩語言樸實,活潑,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