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中國的新詩會處於尷尬的境地?
○李長空和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商周四言,到楚騷漢賦,韓偉樂府,隋唐宋詞元曲,可以說是輝煌壯麗。千百年前,黃陸依然在天空中徘徊:屈子、三曹、李青蓮、、白天樂、李漁、蘇東坡、李清照、馬致遠...閃耀的詩人和詞曲作者的名字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裏;《詩經》《楚辭》《古詩》《三都賦》《短歌》《蜀道難》《李世豪》《明月幾時明》《春花秋月》《天凈沙秋思》......他們都閃耀在過去。中國古典詩詞雖曾有過諸多輝煌,但中國新詩誕生近百年後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與國際接軌失敗,與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脫節、斷裂、斷絕,成為母親不愛、祖母不愛的棄子,令讀者望而興嘆,最後不得不拋棄。那麽,為什麽中國的新詩會處於尷尬的境地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第壹,是審美規範建構不到位,甚至審美知識達不到位造成的。古人把詩歌稱為韻文,其他所有不押韻的文體統稱為散文。無論是《詩經》中的“雅頌”,還是楚辭、樂府、韻文、宋、元曲,無論其詩歌形式如何演變,都講究節奏,作品節奏、旋律、音韻皆美。因為白話新詩是“不拘小節,不拘小節,平仄綿長;有什麽題目,寫什麽詩;詩歌應該做它應該做的”(胡適《談新詩》)從誕生之日起,就成了它發展的嚴重弊端和障礙。過分強調創作的自由,從而否定韻律規範的意義,割裂優良傳統與現代詩歌藝術的聯系,固然有益,但對詩歌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卻是徒勞無益、有害無益的,“自由詩”沒有章法,往往變成口水或枝節散文,讓讀者無所適從,只能嘆息。其次,是因為有些詩人壹味強調詩歌形式,而忽略了主題。詩歌是形式美的表現,但形式美只是詩歌的壹件漂亮外衣。過於強調詩歌的形式,認為決定詩歌形式的不是主題,而是詩歌的形式高於壹切,形式也是內容,從而否定主題的意義,如所謂的技術主義、形而上學、立體主義、構成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近年來,脫離了主題的形式,肯定會像沒有土壤的幼苗壹樣枯萎。因為形式主義所處理的材料只能是生活的表象,狹隘、極端、蒼白、疲憊是它的必然產物。因此,在詩歌的完美框架中,還應該有壹個靈活的“詩魂”,它還必須有飽滿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著名詩評家呂進把詩歌定義為“詩歌是歌唱生活中最高的語言藝術,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接書寫。“這很有道理。與其讀技術詩、意象詩、機器詩之類的詩歌,沒有高雅思想和真摯感情的指導和支撐,不如面對山谷中的石頭,因為“詩歌產品”是沒有生命的。對於完美的詩歌藝術來說,首要因素是詩人有壹顆熱愛生活的心,對詩歌的形式敏感。第三,是當代詩人在商品經濟時代的退縮、自閉、價值觀的迷失和對名利的追求造成的。與古典詩歌相比,當代詩歌在題材和內容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1。由於社會存在的巨大綜合壓力和物質文明進步帶來的精神困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已經越來越不被當代詩人所關註,當代詩歌的內容也越來越局限於私人的東西。正日正在失去處理重大社會題材的藝術能力(奧運詩和地震詩是例外),這使得它越來越不容易得到大眾的關註,而只有少數在現代社會中沒有被物化的靈魂得到知音,它成為他們反抗現實世界對生命活力壓制的精神武器;2.隨著詩人從社會文化中心撤退,科技英雄、商業英雄、娛樂英雄取代了藝術家的中心地位,詩歌越來越被推向社會的邊緣。詩人成為自我封閉、自我肯定、自我滿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體,進壹步加劇了他們的自閉傾向,娛樂、裝飾、自我消費成為當代詩歌的中心;3.詩歌應該有壹種信仰,有壹種激勵人進步的精神內涵和力量。現在很多詩都沒有這些。當詩人的精神價值已經從崇高、純粹、美好、自然變成喧鬧、好玩、庸俗、時尚,平庸困擾著詩壇,普通人迷茫無語,媚俗者爭搶明星效應。只有少數有智慧的人在那裏,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愚民精神,在詩歌的高地,抵抗著、掙紮著、堅守著自己越來越薄弱的陣地。4.很多詩人為了求名求利,寫詩不經思考、不思進取,壹味地推陳出新、嘩眾取寵,壹味地迎合潮流、低級趣味,以至於白話文(如梨形詩、羊羔形詩、口水詩)、大黃詞(如垃圾派、下半身)、大俚語(如先鋒詩、晦澀詩)、大灰詞(如無厘頭詩)大行其道。最後是缺乏有見地的詩歌評論家和誤導詩歌編輯造成的。這幾年的所謂詩評家,沒有研究也沒有創作,僅憑壹兩個狹隘的有教養的思想,把別人說的拼湊起來,甚至關起門來用“靈感”胡亂臆斷。他們已經滲透到出版物甚至網絡上,用他們的行話、混字或者毫無根據的誇張來幹擾詩歌的現狀:以後要火外國。壹會兒炒圖像,壹會兒炒語言;炒壹會,炒壹會,炒壹會;後面我會把這些都推翻,然後告訴妳,詩歌沒有標準,沒有底線,等等,讓詩人和讀者不知道如何適應。然而,許多擁有出版報紙和書籍權力的詩歌編輯,由於缺乏對詩歌藝術的獨立見解和對詩歌健康發展的遠見,或為了擴大出版物的發行量,未能盡到正確引導詩歌作者和讀者的職責,自覺或不自覺地與“詩評家”共舞,導致詩人陷入創作的誤區, 或者因為迎合詩評家和詩歌編輯的權威傾向而茍延殘喘,或者到了脫離大眾的極端,也使得詩歌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