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
鄉村的四月
翁卷(南宋)
漫山遍野都是綠,秭歸之聲裏雨如煙。
四月農村閑人少,地裏種蠶桑。
詩歌翻譯:
山坡上的田野植被茂盛,稻田裏的水色反射著天光。天空煙雨蒙蒙,杜鵑啼叫,大地欣欣向榮。
四月到了,誰都沒閑著。養蠶剛結束,又要插秧了。
欣賞鄉村的四月;
這首詩深入淺出地描寫了江南農村初夏的田野風光和農忙景象。前兩句描寫的是自然風光:綠色的平原、白川、秭歸、煙雨,寥寥幾筆勾勒出初夏水鄉的獨特風光。
“綠遍”用於形容草木茂盛,“白滿”意為雨水豐沛,“分規聲”寓意催耕之意,生動展現了“四月天鄉”的獨特風光。
後兩句描寫農忙,屏幕上主要突出了壹個剛收完蠶繭、剛在水田裏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農村四月勞動的緊張和忙碌。前呼後應,交織成壹幅色彩斑斕的畫卷。
江南四月,山坡綠,原野綠,綠樹、綠草、綠苗展現在詩人面前,是壹個以綠為主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壹條壹條流淌,白茫茫壹片;裝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色的。
擡頭望去,綠色的田野,白色的水面,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中。其實不是霧,是蒙蒙細雨,時不時有幾聲杜鵑的叫聲從遠近的樹上和空中傳來。
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江南大地的景色,視野開闊,筆觸細膩;色彩鮮艷,意境朦朧;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子規聲裏雨如煙”,如煙的細雨仿佛被子規召喚,特別有境界感。
“四月農村閑人少,只有養蠶插田。”最後兩句唱的是江南初夏農忙。采桑、養蠶、插秧是關系到溫飽的兩大農業活動。四月是農忙季節,家家戶戶都很忙。
不要把詩的最後壹句看得太重,以為家家都是先采桑餵蠶,有人運秧有人插秧;有的人先把蠶插到地裏,有的人先把蠶插到地裏,有的人只忙其中壹項,還有很多人要幹別的。
“養蠶時才插田”,不過是壹種簡化,勾勒出四月農村農民的忙碌氛圍。至於沒有直接說人太忙,而是說閑人少,那是故意委婉安撫。
為了在忙碌緊張的人群中保持壹種從容不迫的心態,而這種從容不迫與前兩個場景所描述的水彩式的朦朧基調相協調。
全詩語言簡潔生動,風格自然,充滿生活氣息,表達了作者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