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巴比特定律是什麽意思?

巴比特定律是什麽意思?

意義是翻譯的本質和生命。無論是成功的翻譯還是口譯,都離不開意義的傳遞,或者說意義傳遞的質量是口語翻譯成敗的關鍵。本文所要討論的兩個意義學派是在口譯領域廣為人知的口譯理論和被視為語言學派代表的巴克胡達洛夫理論。法國著名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丹妮卡·塞列斯科維奇及其同事和學生於20世紀80年代正式創立了釋意理論,也被稱為交際釋意理論。它的研究對象不再是語言層面,而是解剖口譯中的意義傳遞現象。釋意學派在對口譯實踐進行觀察和研究後,提出了“理解——離開源語的外殼——表達”的翻譯程序,強調翻譯是壹種交際行為,譯者的任務是傳達信息。將翻譯視為壹種交際行為而非交際結果是釋意理論的壹大特色。在他們看來,“語言在與譯者的認知結合之前,只是壹個沒有任何交際意義的宏觀符號”[5](p190)。蘇聯的巴爾胡達羅夫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理論,與當時世界語言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密切相關。它兼有語言學派和文學學派的優點。巴斯德是將符號學理論引入翻譯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在《語言與翻譯》壹書中將翻譯定義為:翻譯是在保持內容即意義不變的情況下,將壹種語言的言語產物變為另壹種語言的言語產物的過程(1985: 5)。他還做了“保持內容不變”的補充說明。他認為保持內容不變只是相對的,語際轉換和傳遞難免有損失,不可能完全等同於原文。由於各種意義的存在,翻譯必須確定意義的傳遞順序,在應該強調的意義和可以犧牲的意義之間做出選擇。在本書中,作者主要從詞語的層面來探討翻譯中的語義傳遞和翻譯轉換。盡管這兩個理論流派分別來源於口譯和翻譯研究,但他們在意義傳遞的觀點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本文擬比較分析兩者在意義概念上的異同,並舉出具體實例說明巴斯德的意義理論在口譯活動中更具可操作性。2.巴斯德理論與闡釋理論的比較2.1巴斯德理論的三個語義系統的符號學研究的是形式(符號)與內容(意義)的關系。根據現代符號學原理,巴斯德總結出三種意義類型:語言的所指意義、語用意義和內部意義。所指意義是指符號與所指事物(如物體、屬性、過程等)之間的關系。)[3](p149)。所指意義主要是語義研究的範圍。巴比特認為在不同的語言系統中,詞義完全對應的情況很少,他重點研究了部分對應和不對應的情況。換句話說,大多數所指意義只能在語際轉換中相似。語用意義是指壹個符號與使用它的人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指附著在符號上的使用者的主觀態度,包括情感色彩、修辭效果、語氣強弱、語氣和諧等[3](p149)。顯然,語用意義是語用學的研究對象。巴比特對語用意義的理解遠遠超出了語言符號本身,而應該研究言語行為中的對象、環境、參與者等言語中的超語言因素。語用意義在目標語言中往往找不到絕對的對應詞。語言的內在意義是指同壹符號系統中的符號之間的關系,如詩歌的韻律以及諧音、雙關等各種修辭手法[3](p150)。在不同的文章體裁中,三類意義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科技、法律,所指意義尤為突出;廣告或詩歌更註重語用意義;如果在詩歌中大量運用押韻、雙關等壹些修辭手法,語言的內在意蘊就會非常強烈。因此,根據文章的體裁,巴比特認為應該優先傳達起主要作用的語義系統。同時,他還指出,在壹般體裁中,所指意義保留最多,其次是語用意義,然後是語言的內部意義。巴斯德沒有把它作為壹個規律來觀察,而是為我們總結了意義系統的主要表現形式。這對譯者,尤其是口譯員有很大的啟發,因為口譯本身的特點(請參考本文第三部分)決定了不可能同時傳達三種或三種以上的意思。2.2口譯理論中的意義解釋1)口譯理論認為,言語的意義應該是指口譯活動中“壹個語篇的整體意義”,巴比特也認為“源語語篇和目的語語篇的意義對等不是在每個詞的層面,甚至不是在每個句子的層面,而是在整個語篇的層面”[1](p9)。2)口譯理論認為,口譯所涉及的意義信息可以分為兩類,第壹類是“顯性信息”,第二類是“隱性信息”。“顯性信息”壹般指符號與其所指對象之間的明顯關系,對語境中源語言的理解處於最低層次。“隱性信息”包括微妙的內涵和多種含義,主要包括:a .情感信息;b .詞語的文化信息;c .副語言信息如口譯特有的語氣和語調等語言外信息[2]。顯然,解釋學派所說的顯性信息相當於巴斯德的所指意義,而隱性信息相當於巴斯德的語用意義和內在意義。3)包石綱,口譯學派的主要創始人,1998,在《口譯程序中的語義問題》壹文中,也認為口譯和翻譯壹樣,幾乎包含了翻譯活動中所能涉及到的語言內或語言外的所有意義信息,並認為由於口譯中需要即席處理的信息量的限制,譯者不可能翻譯出源語言中的所有詞語。鮑剛的觀點與巴斯德的理論相當接近,或者說他作為中國解釋學派的代表人物之壹,把巴斯德的理論與解釋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巴斯德理論的合理性也得到了進壹步的證實。4)闡釋派研究者阿爾比提出意義是壹種綜合:“意義的單位是在文體、內涵、信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壹種綜合”。根據“不同類型的翻譯文本,壹些因素可能會發揮不同的作用,例如,風格和內涵的因素將在詩歌中占主導地位,而信息因素在科技文章中起著重要作用”[4]。阿爾比所說的意義單位中的風格、內涵或信息因素,按照巴斯德的分類,可以分為不同類型的意義:科技文章中的信息因素是巴斯德的所指意義,而詩歌中的風格和內涵因素則與語用意義相壹致。他認為主要因素會隨著文本類型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與帕皮的意義傳遞相似,但阿爾比並沒有指明這些因素保留的順序,帕皮不僅強調譯者的主觀選擇要符合文本意義表達的特點,還指出了意義保留的順序。但可以看出,兩者都是在服務於交際目的的前提下,決定最大限度地保留什麽意義。總結起來,兩大流派理論的異同點可以概括為:a .兩大流派理論對意義的定義和分類、意義傳遞的局限性、意義的整體理解以及不同體裁的主要表達意義的看法非常相似。b .釋意理論沒有詳細討論意義傳遞的順序,而巴斯德理論認為,壹般來說,所指意義保留最多,其次是語用意義,然後是語言的內部意義,這個順序也會受到言語體裁的影響。從這壹點來看,作者認為巴斯德的理論更勝壹籌,如果能將釋意理論與巴斯德理論的意義觀結合起來,對於釋意者來說將更具可操作性。3.案例分析下面將以國新辦中外記者會口譯資料為例,說明巴比特意義傳遞理論的合理性。國務院中外記者招待會口譯的正式性介於外交和外事翻譯之間。涉及的話題多為嚴肅的政治話題,政策敏感度高。壹般來說,這種交流使用的語言比較正式,其風格介於書面語和口語之間。它是壹種用詞準確輕松、語法簡潔的口語,不同於普通的口語。其口譯要求準確傳達意思,用詞得體、恰當,語氣和色彩與說話人壹致,即準確傳達話語內容及其隱含的政策立場。以下例子均選自朱總理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及其相應的口譯文本。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