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的楚辭研究
王海源
日本古代的楚辭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楚辭傳入日本,遷至安圖。桃山時代。第二階段是江戶時代。這壹階段的代表研究者是西村石彥,他對楚辭的研究可謂細致入微。我們研究楚辭,不僅要從中國詩歌的角度來研究,還要從外國的角度來看外國學者是如何接受楚辭的,並給出自己的解釋。把兩者結合起來,也許能看出壹些問題,更清楚地看到楚辭在世界詩歌史上的地位。同時,這也是壹個文化傳播和接受的問題。
關鍵詞:日本楚辭研究“楚辭”
日本楚辭研究是“傳統漢學”和“中國學”的壹個分支。在《日本古代漢學簡史》壹書中,倫明藤井對日本各個時代漢學的特點解釋如下:在古代,漢學的受眾主要是貴族,學習方法主要是吸收和模仿;中世紀漢學的受眾主要是僧侶,他們正處於消化和研究中國文化的階段。近代以儒家為主。這壹時期,日本學者能夠自由運用中國文化,並將中國文化與日本本土文化有機融合。近代以來,日本學者以研究者的視角看待中國文化,並將這種認識提升到科學、客觀、學科的高度。
作為日本漢學的壹個分支,楚辭研究的發展軌跡自然與整個日本漢學的發展軌跡大致相同。如果分大的階段,日本的楚辭研究和整個漢學壹樣,應以明治時代為界分為古代階段和近代階段。
壹個
中國的經典是什麽時候傳到日本的?壹般來說,我們認為中國的典籍最早傳入日本是在申英時代,依據的是日本的《史記》和《日本國秘》中的記載。
楚辭何時傳入日本,確切時間難以考證。根據武二貞子的《楚辭研究》壹書,古代統治皇帝聖德太子於604年3月頒布的《十七條憲法》大概可以被認為是最早受《楚辭》影響的日本文學。十七條憲法第十條說:“不可怒而棄怒,不可怒而不從。人各有心,各有所願。如果他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不會聖潔,我不會愚蠢,我會做壹個普通人。”(1)“人各有心,各有所念”這句話,被認為是受《九章懷沙》中“民生各有喜怒哀樂,他人善修”“人各有所喜,人各有所恨,此方獨壹”和“民生各有定數”的影響。(2)《十七條憲法》第十四條說:“不可嫉妒”,“待聖人千年”,其中“嫉妒”壹詞被認為是出自《離騷》。稻見賢壹郎在《日本楚辭預研史回顧》中提到,《寫書雜記》中有關於楚辭的記載,收錄於《日本大古籍》第壹卷:《離騷》三卷十六卷。田萍第二年七月四日,高樓甚至被染紅。稻見賢壹郎認為,“這裏所謂的《離騷》,不用說,指的就是《楚辭》。田萍二年,公元730年,唐玄宗十八年。這就是日本記錄楚辭的開始。”(3)巖友藤野也寫過壹篇文章,說明《楚辭》對《懷風藻》和《日本秘書》有影響,寫於7世紀。(4)
平安時代和藤原佐助在公元891年前後編纂了《日本圖書目錄》,這是日本現存最早的中文圖書目錄。這本書裏有六種關於楚辭的作品。
此外,比藤原佐助編纂的《日本圖書目錄》稍早壹點的,還有葉紫·甄珍撰寫的《密室簡報》。書***1000卷,寫於公元831年。這是日本最古老的壹種書(中國書裏的東西都是分門別類編的),可惜這本書今天只有2本,不然應該能得到更詳細的關於楚辭在日本傳播的信息。
二
中日兩國壹衣帶水,自古以來就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有著諸多交往。日本文化以自己的原生文化為基礎,同時積極吸收大量中國文化並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首先表現在文化典籍的介紹上。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在日本的傳播是通過百濟實現的。因此,有學者認為,公元285年至公元653年是朝鮮漢學在日本的時期,因為在此期間,日本多次派學者到朝鮮或要求朝鮮派儒學博士到日本。直到日本開始大量派遣使節來華,才是日本漢學的中國時期。日本神田光壹郎在他的《鳥之奈良時代的中國研究》(5)壹書中認為,中國知識傳入的時間應該是天皇七年百濟大夫丹羽次郎來到日本,第二年五經大夫韓高茂來接替丹羽次郎的時候。平安時期(794-1184,相當於中晚唐到南宋)是日本社會的封建時期。這壹時期,日本皇室大力提倡學習中國文化,多次派使節到唐朝學習。整個貴族階層都把中國文化作為自己的精神財富,主動學習中國文化。比如平安時期的著名學者銀豹敬三在《馳·樂庭》中寫道:“飯後入東閣,打開壹本書,與古聖先賢相見。夫君和漢文帝是不同世代的主人,他們善於拯救和保護人民的安全。唐為異代之師,其長詩歸佛。晉代七賢是不同世代的朋友,他們以自己的身體和隱居的誌向生活在朝鮮。魚雨是壹位睿智的大師、老師和朋友。壹日三次,壹生三次。”(6)遺憾的是,從現有資料無法得知日本學者是否研究過這壹時期的《楚辭》。
據我們所知,真正意義上的楚辭研究應該是從江戶時代才開始的。據日本學者石川佐雄先生統計,江戶時代與楚辭有關的“再版”和“和諧版”有70多種。“和諧刻本”是指日本古代抄寫的中國書籍,是中國書籍在海外傳播最活躍、最發達的體系,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山本和正平本。
這壹時期日本學者之所以重視楚辭研究,與德川幕府將儒學尤其是齋藤優子定為官方研究密切相關。所以日本學者把江戶時代的儒學稱為“宋學”。宋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是由江戶時代的學者藤原啟治創立的。江戶時代最早再版的《楚辭》是朱的《楚辭註本》,《楚辭註本全集》於慶安四年(公元1651年)在京都村上平樂寺出版。這是《楚辭》最早的註本,由藤原啟治註成。
中國的典籍傳入日本後,由於語言文字的差異,只有對中國的語言文字有深厚認識的學者才能閱讀中國的典籍,從事研究。宋學傳入日本後,日本學者了解中國典籍成為壹個迫切的現實問題,於是出現了“漢籍和訓”的方法。所謂“漢紀和訓”,其實就是把“中文直讀”改為“中文翻譯閱讀”,即在中文原文上按照每個漢字的訓詁意義標註日文假名,讓不懂中文的人也能讀懂。《漢紀和訓》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經典的普及。
《楚辭集註》將朱的《楚辭序》和何的《楚辭序》放在卷首,目錄和朱的《楚辭序》之後,然後是馮開之先生的《楚辭讀本》。這本書作為“訓練點”和“課文選讀”(壹種既讀音又訓練的方式。其訓練要點的註釋方法是,下面材料所表達的信息,如“寄假名”——動名詞,即有屈折變化的詞的後綴、助詞,標註在這句話的右下側,而左側所表達的信息則是《楚辭》在江戶時代不僅在士人中,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廣泛流傳。從這個角度來看,
《朱集註》之後,又延續了兩年,即公元1749年。洪興祖的《楚辭補註》以《楚辭註釋》為名出版。稻見壹郎說,“這本書只有句子閱讀,沒有訓練閱讀。”(3)
時隔三年,王毅的《南方之歌》也在日本出版。
稻盛健壹郎是對的。江戶時代的楚辭基礎書有三種,分別是《張炬》、《蔔竹》、《朱記》,“本身就很有成就”(3)。
註釋楚辭的日本學者,首先要提到江戶時代初期的拙見。齊(公元1652-1711)著有《楚辭集註》八卷和《楚辭後傳集註》六卷,以音韻訓練為主,同時進行義的訓練。《楚辭世說》其實是拙見嗎?齊的講義是他的弟子羌寨所寫。而愚見呢?作為研究的學者,齊對朱的研究範圍不甚了解,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見解。
以拙見?齊以後,研究楚辭的日本學者是陸東山,江戶中期的學者(生於仙臺豐臣町,出生日期:1696-1776)。陸東山本人是刑事法學家,不是專門研究楚辭的人。他之所以研究楚辭,和他的經歷有關。呂東山於文淵二年(公元1737年)上書,被幽閉癥所罰。他幽閉了24年,直到1761年前,他才在5年前去世。所以陸東山自己也壹直說“我現在是屈原了”,把自己和詩歌中的屈原相提並論。《奏翟逸》卷七中有壹首詩《仲春董倩》:
我被嚴厲譴責了二十年,這個春天變得悲傷。
誰知孤客東移日本,喪成最可憐。(9)
其註自雲:“楚大饑荒後,仲春屈原東遷,寫‘喪’字。懷於者,只有屈大夫之耳。”(3)陸東山對《楚辭》的研究,由於他的生活經歷,不僅僅停留在對《楚辭》的字面理解上,而是深入到人生觀的層面,因為他在《楚辭》中找到了現實世界和他的生活熟人中所沒有的精神寄托。因此,他決定對《楚辭》進行註釋,並命名為《楚辭評論》。這本書是我在日本大阪大學懷德堂圖書館找資料的時候看過的。
《楚辭苑註》是根據《楚辭全集》的註釋(簡稱《楚辭燈辯》)編寫的,其中記錄了大量的手寫文字,並整理了大量的註釋論文。第壹頁左肩為《楚辭苑註》,卷首為《楚辭總論》和《楚辭書目》。前者抄了司馬遷、班固、楊雄、王逸、曹丕、蕭統、沈約、江淹、庾信、劉勰、李白、韓愈、柳宗元、杜牧、賈島、劉知幾、皮日休、蘇軾、洪興祖、朱、朱、高斯蓀、江。後者記載了王逸《楚辭》17卷、《楚辭釋文》1卷、《楚辭補註》17卷(考證1卷)、《楚辭續編》16卷、《楚辭續編》20卷、《變離騷》20卷、《龍崗楚辭》5卷、《楚辭余論》等。在本書的框架之外,還有上述諸家的註釋和評論,並加入了大量的“林德出版社”(即作者自己的評論)。呂東山不僅收集了中國歷代的評論,還加入了自己的評論。由此可見,陸東山對《楚辭》研究傾註了大量心血,但遺憾的是,東山在研究完成前就去世了,該書最終停留在手稿狀態,沒有出版,這是日本《楚辭》研究史上的壹大遺憾。
武二正雄介紹,秦鼎是日本最早的楚辭研究者。(1761―1831)魏學派明倫堂教授。他是美濃人,字宣石,俗稱賈乃威,別號滄浪、小翁、孟賢。他的父親是秦峨嵋,壹個在國谷的儒生。秦鼎繼承了他父親的家學,後來師從法政平舟。擅長校勘,著有《春秋左傳》、《國語終本》、《人間筆記》、《燈下讀楚辭》等。
秦鼎抄了林雲明的《楚辭登》,秦鼎做了如下的事情。首先,在卷首增加了兩個序言(張的《楚辭重制序》和的《另壹個論題》)。第二,附日文《訓練閱讀》。第三,我在前言附錄中對《屈原列傳》作了壹些評論。第四,《楚辭登》收錄了屈賦的《新筆記》,便於讀者參考,並以此種方式閱讀。秦鼎會和拙見嗎?與齊相比,愚見如何?齊死於1711年,生於1761年。愚見?齊的《楚辭師說》遠早於的《楚辭淺讀》。因此,武二認為秦鼎是日本最早的楚辭研究者是不恰當的。
三
江戶時代,在楚辭研究上有所建樹的是南澳龜井的長子昭陽龜井(1773―1836)。於,生於福岡,字鳳,俗稱玉太郎,號昭陽、孔氏、月洞、田者等。繼他父親之後,他是福岡的壹名學者。《論語》二十卷,《楚辭決》兩卷等40種。明治時代,在楚辭研究上有所建樹的是岡松翁谷(1820-1895)。他在日出(大分縣日出鎮)讀書,是熊本藩市的秀才。明治維新後,他被任命為昌平諾教授和大學博士。後來在東京大學任教授,東京學士院院士,被譽為國學大師。他的著作有《莊子考》四卷、《楚辭考》四卷、《論語講義》四卷。如上所述,岡松翁谷死於1895年,其生於19世紀。所以,本文將他放在這壹節,壹起講解。
武二對昭陽龜井的《楚辭絕》和翁谷岡松的《楚辭考》給予了高度評價。至於前壹本書,他說:“這本書的註釋的特點是其徹底的合理性和根據古代文獻的適當提示。”“作為日本學者少有的楚辭研究著作,應該說還是存在的。對於後蜀岡松翁谷,武則天稱之為“溫雅思想傑出的傑作”(1)。但是,兩本書的價值觀並不相同。按稻見賢壹郎的說法,《楚辭覺》是“讀騷筆記”。它把《楚辭》的詞句壹條壹條摘錄下來,然後寫下自己的見解,也有壹些對舊註的更正。另壹方面,岡松翁谷的《楚辭考》是“日本人編纂的最早的註釋《楚辭》,也是唯壹用中文寫成的《楚辭》(3)。
江戶時代的日本學者也在中國大力搜集楚辭筆記,也有兩位代表。
壹是江戶時代初期幕府巨漢學家林羅山。林羅山,又名林忠、林新生,人稱馨子,又名三郎太、道淳。他是日本漢學史上非常重要的學者。他把中國儒學從以前漢學家公認的“修身養性”的修身養性上升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從而把原本是日本漢學流派的齋藤優子上升到德川幕府時代官方哲學的地位,林羅山本人也成為這個時代日本漢學的象征。他有壹本《楚辭集》,出版於明朝萬歷十四年。卷末有書法和訓練要點。且有《楚辭·後》詩曰:“楚辭憂,宋玉追隨者慕遺;唉,三閭博士的雄心、忠誠和正直無止境地傳播著。”這本書在日本內閣圖書館。
二、江戶中期,大阪學者孔公木村。木村家也是漢學大師,以《詩經》為題,將其藏書命名為“鑒鑒堂”。他是著名的漢學家,校勘了阿清白鹿原的《鄭成功傳》。《建機堂》多刊於明代和清初,江戶時代有不少手抄版本。其中有四種,壹種是明代朱的《楚辭筆記》,壹種是明末朱的《楚辭筆記》,壹種是明代張的《利廣騷》,壹種是日本江戶時代吳的《離騷草書》手抄本。這四本書現藏於日本內閣圖書館。
四
在這個階段,日本學者以中國文化為母,通過直接閱讀中國的經典來學習中國文化,並用漢字書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可以模仿中國文化,比如寫漢詩,寫中文,學書法等等。同時,在文學作品的各個方面,如評價標準、審美觀念、研究方法等,都采用了中國文化。從文化交流和交流後的互動關系來看,這壹時期的中日文化關系,就像母文化和亞文化的關系壹樣,是壹種單向流動的關系,是壹種被學習和模仿的關系。然而,這壹時期的日本學者根本沒有把中國文化視為外來文化。他們不自覺地試圖融入中國文化,試圖從學習和模仿的層面進入參與和創造的層面。因此,這壹時期的日本學者對中國文化沒有距離感。這壹時期日本學者對包括《楚辭》在內的中國古籍的研究方法,基本上繼承了中國古代的研究方法,以訓詁、考據、義理為主,同時也對中國的《楚辭》註釋進行了評論和介紹。
參考資料:
(1) Takeshi Sadako。楚辭研究[M]。東京:風間書房,1978。
(2)巖友藤野。楚辭對奈良近江文學的影響。
(3)日本楚辭學前史研究述評[J]。江漢論壇,1986,(7): 55。
(4)巖友藤野。中國文學與風俗[M]。東京:蛟川書店,1976。
(5)《神田喜壹郎全集》(第8卷)[M]。同鵬社,昭和62年(1987)。
(6)嚴少棠。日本中國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王海源(1973-),男,江蘇鎮江人,文科版主任,文學博士,從事先秦文學和文學理論研究。
此外:
日本現代偵探小說原著的漢譯——《沒有悲劇》譯本的文本研究
/content/12/1215/18/4310958 _ 254224247 . shtml
當代日本女性文學研究——對島段麗陽文學中的家庭觀
/content/12/1203/21/4310958 _ 251847763 . shtml
日本漢詩朗誦及其啟示
/content/12/0624/21/4310958 _ 220210786 . shtml
近年來,日本出版了壹些易學書目。
/content/12/0401/19/4310958 _ 200044324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