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古今詩人最喜愛的詩歌意象之壹,在古典詩歌中頻繁出現。為什麽很多詩人對“月”這個意象情有獨鐘?月亮的意象與詩意意境的呈現有什麽關系?蘇軾《水調歌頭》唱道:“人有悲歡,月有沈浮,古難全。”“月”的意象寄托了詩人悲歡離合的主觀感受。
壹、悲傷——永恒與無常
“故國群山環抱,潮空寂寥。在淮水東邊的舊月,我也是深夜來到女壁。”劉禹錫在“石頭城”秦淮河邊駐足,仰望天空。《舊月》中的壹個彎,引起了詩人對歷史的感嘆和緬懷,他的感情是依附於它的。月亮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壹輪又壹輪,循環往復,亙古不變,在詩人眼中是“永恒”的;石頭鎮曾經繁華,如今蕭條,可謂“無常”。在永恒與無常的強烈對比中,在歷史與現實的夢幻交織中,詩人不禁感到悲哀。
李漁說:“春花秋月是什麽時候?妳對過去了解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明”(《於美人》)。世事無常,如煙如夢。昔日歌舞升平的故國金陵,只能在記憶中重現——所謂無常;而春花秋月是永恒的——所謂永恒。春花秋月的美景,只能襯托出國破家亡,君王淪為階下囚的悲哀。
張從“誰在河邊第壹眼看到月亮,就照在月初的人身上。”問題引出“人生代代不息,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悲哀。雖然“月”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生命就像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浪花,短暫而渺小,而明月和宇宙則偉大而永恒。詩人以月亮為生命的參照物,通過對月亮的永恒和生命的無常的哲學思辨,表達了無盡的哀思。
李白《今人不見古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雲,人若流水,望明月。只願歌對酒,月色照金瓶。”很長壹段時間,壹輪明月高掛藍天,毫不吝惜地傾瀉在銀輝上。它起得晚,消失得也快,總是與人若即若離。今天的人看不到古代的月亮,古代的人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月亮很長,但人生很短。面對永恒的明月,詩人沒有動情,引發了對生命哲學的探索,巧妙地將宇宙的浩瀚、時空的浩瀚與生命的短暫融為壹體,表達了永恒與無常的悲涼。
在李白的《在訪古》中,“今僅存西江月,曾攝吳宮百姓”,在杜牧的《潤州二首》中,“壹般南朝曠達,東晉最風流。月明多思浣衣,壹簫吹盡愁。姜夔《揚州慢》中“二十四橋猶在,冷月無聲。看了橋邊的紅藥就知道每年為誰而活了!“它傳達了永恒和無常的悲傷。
二、歡——美女,愛情
1.月亮和美麗
在古代審美世界中,月亮的形狀之美與女子的容貌和體態之美最為相似,明月是美的象征,從而創造出“月亮看起來很美”、“月亮羞於花”等用月亮來形容美的句子。在顏姝的《浣溪沙》中,“欲迎眉月,酒紅臉邊霞。”他用“月亮”和“霞”來比喻女人的眉毛和臉,從而描繪出美女的魅力。再比如顏的《死》,描寫壹個閨閣少女午睡醒來後的慵懶。綠雲是女孩黑發的隱喻,新月是女孩黑發下眉頭的隱喻。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也有這種象征和隱喻。比如“明眸皓月,傾城含笑”(《古風》26),寫女人的美勝過明月;“杯映歌扇,似見月雲”(《遇見月亮》),即以月亮為例,寫歌的姑娘以扇遮臉,恰似雲裏月有時遮雲有時半露的美。天上有美麗的月亮,地上的美女相得益彰。至此,詩人巧妙地將天地融為壹體,難以捉摸的美麗月亮似乎陪伴著他。他身邊的美女就像天上的仙女,月亮壹樣的美女給詩人帶來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安慰。這裏的月亮是壹個快樂的形象。
曾經埋怨過嫦娥的李商隱也稱贊道:“少婦素娥耐寒,月中霜戰。”嫦娥和清女在夜晚清涼如水的月光下競相展示美麗的身姿,月亮成為美麗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