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壹。春天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當太陽達到315度時,就是立春。《二十四節氣》:“正月節,立,始也...長夏秋冬也壹樣。”古代“李思”是指春夏秋冬的開始,其農業含義是“春種、夏長、秋收、冬儲”,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氣候差異大,四季不同。因此,雖然“李思”能反映黃河中下遊四季的氣候特征,但“李思”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顯著,不能適用於全國各地。黃河中下遊土壤解凍的時間始於初春。立春的第壹個天氣應該是“東風解凍”,基本如此,但作為立春的標誌,為時過早。在我國氣候學中,通常將立春定義為每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壹天,這與黃河中下遊地區立春的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入春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更實用。立春後,氣溫上升,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了繁忙的春耕季節。
雨水:
每年2月19左右,太陽到達黃經330度,這是“雨”的節氣。雨有兩層意思,壹是天氣變暖,降水逐漸增多,二是雪變少,雨變多。《二十四節氣》說:“正月,水生於天。春屬木,但生木者必有水,所以立春有雨後。而東風若融,則散成雨。”“雨”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至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達到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左右,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降雨前後,油菜和冬小麥壹般會返青生長,對含水量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所以適當的降水對作物生長尤為重要。而此時華北、西北、黃淮地區降水普遍偏少,往往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如果早春少雨,雨前雨後適時春灌,可獲得最佳經濟效益。淮河以南地區主要是加強中耕鋤地,同時做好田間清溝排水,防止春雨過多導致濕害爛根。俗話說“麥澆花,菜澆花”,有苔的油菜要適時追施苔肥,以爭奪更多的豆莢。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要註意“冷尾暖頭”,搶抓晴天播種,力爭壹次播完全部秧苗。
雨季天氣多變,是全年寒潮過程最多的季節之壹。這種忽冷忽熱的天氣對已經發芽變綠的農作物、森林和水果的生長以及人們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害的。在關註農作物、大棚蔬菜、工商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還是要註意個人衛生保健,防止壹些冬末春初容易發生的疫情。
驚呆了:
每年的3月5、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就是“發呆”了。蟄是指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響起,喚醒了蟄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蟲。《二十四節氣》說:“二月節,萬物震動,震動即打雷,故稱驚雷。是壹只逃跑的蟑螂。“晉代詩人陶淵明在壹首詩中說:“春雨時,東隅始雷,眾人皆潛伏,草木皆適。“事實上,昆蟲聽不到雷聲。春天回來了,天氣轉暖是它們結束冬眠,“驚喜地跑開”的原因。在中國,春雷開始響起的時間因地而異。多年平均來看,雲南南部在1年底左右可以聽到打雷,而北京的第壹個打雷日是在4月下旬。‘驚雷始於妳’這句話和江南的氣候規律是壹致的。”春雷響,萬物長”,又是九月的好晴天,氣溫升高,雨水增多。除了東北、西北地區依然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已經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3-6℃,江南壹帶8℃以上,西南、華南地區更是達到了10-15℃,已經是壹片和諧的春天。因此,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驚蟄這個節氣,並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中有雲:“壹場小雨帶來新花,壹聲驚雷起。田家閑了幾天,種田開始了。"農業諺語也說,"春耕不能在驚嚇的節日之後停止"和"當所有的花開放的時候,農活將壹起到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土壤還在凍融交替。及時耙平地面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而不耙地,猶如蒸饅頭”,這是當地人抗旱保墑的寶貴經驗。江南的小麥已經拔節,油菜已經開始開花。對水肥的要求很高,要及時追肥,幹旱多雨的地方要適當灌溉。南方雨水壹般能滿足春季蔬菜、小麥、綠肥作物的需要,防止濕害最重要。俗話說:“麥子犁溝要三管,不如倒糞”“要想收獲油菜籽,就要勤管犁溝”。要繼續做好清溝排水工作。華南早稻播種要抓緊,同時要做好稻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的升高,茶樹逐漸發芽,要進行修剪,及時施“催芽肥”,促進更多的枝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開花前要做好施肥。”春雷驚蟄”,溫暖的氣候條件有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紛紛發芽。要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工作。”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註意。
春分:
春分,古代又叫“日中”、“晝夜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陽達到0。據《二十四節氣》:“二月中旬,分半,此為九十日之半,故稱分。”另壹篇《春秋故事·陰陽出入》說:“春分,陰陽也半相,故晝夜既寒又夏。”所以,春分的意義,第壹,是指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第二,在古代,立春到長夏就是春天,春分正好在春天的三個月之中,春天平分秋色。春分期間,除了常年冬季的高山山區和北緯45°以北地區外,全國各地的日平均氣溫都穩定上升到0℃以上。嚴寒已過,氣溫回升迅速,尤其是華北、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沿江、江南多雨地區同時升至10℃以上,進入明媚春光。在遼闊的土地上,楊柳綠在岸邊,飛影草在長,小麥在拔節,油菜在香,桃花是紅的,李白在迎春,黃是黃的。華南是壹片晚春的景象。
根據氣候規律,此時江南降水迅速增多,春季進入“桃花泛濫”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西北地區,降水仍然很少,抵禦春旱威脅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小麥在春分時升起,每壹刻都值壹千塊錢。”春季少雨的北方地區,要抓緊春灌、節水、拔節施肥,註意防晚霜凍害。華南仍需繼續做好排水防澇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區早稻育秧已經開始,初春天氣變化頻繁。要註意在冷空氣到來時浸種催芽,冷空氣結束時在晴天播種。群眾的經驗說,“寒尾暖頭,不必愁苗。”根據天氣情況,播種後要爭取3-5個晴天,保證壹次播種全部秧苗。春茶已經開始發芽,要及時施速效肥防治病蟲害,爭取高產優質茶葉。“二月是春分,種樹施肥農田深。”春分也是植樹的好機會。古詩中有“牛叫女半夜起,明朝種樹是春分”的說法。在炎熱的農忙季節,我們要繼續用雙手綠化祖國的山川,美化我們的環境。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陽達到15度時,是清明節齊。《二十四節氣》說:“三月節,...這時候壹切都幹凈明朗了。”所以“清明”就是冰雪消融,草木蔥蘢,天氣晴朗,萬物欣欣向榮。“柳梢綠絲煙,畫清二月天”“節氣清桃李笑”“雨後郊區原草木柔”等名句,都是對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述。“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期間,除東北、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已升至12℃以上,從北到南到長城內外,到處呈現出壹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時節,麥長三日”,黃淮以南地區的小麥即將開始抽穗,油菜已經開花,東北、西北地區的小麥也已進入拔節期。後期要抓緊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正處於大批量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住時機,抓住晴天,早播種。“梨花越來越清”。此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註意人工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種植要清理幹凈,及時施肥。玉米、高粱和棉花也將到處種植。“明日茶前,二芽”,茶樹新芽生長旺盛,要註意病蟲害防治;名茶產區陸續開采,要嚴格科學開采,保證產量和質量。此時北方冷空氣仍有壹定影響,天氣多變。要註意防範低溫晚霜天氣對小麥、水稻秧苗、開花果樹等春播作物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點。此時往往是多雲轉晴,充沛的水分壹般能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惱人的也不能忽視的是雨水太多帶來的濕漬和光線不足的危害。但在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期間降水仍然很少。對於農作物和春播來說,水經常短缺。這個時候,雨水就顯得非常珍貴。這些地區在蓄水保墑的同時要做好春灌工作,防止春旱威脅。
清明節不僅是壹個極其重要的農時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壹壹個被普及為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清明節”。自古以來就有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谷雨。二十四節氣:“三月中旬,雨後大地漿糊脈動,今雨其谷於水。雨是無聲的,就像我田裏的雨。此時蓋谷播種,自上而下。”此時天氣溫和,雨量明顯增加,與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很大關系。適量的雨水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谷”,體現了“谷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但雨水過多或嚴重幹旱往往會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谷雨在黃河中下遊,既點出其農業意義,又說明“春雨貴如油”。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達到45°時為“長夏”節氣。中國自古以來就習慣以長夏作為夏季的起始日期。二十四節氣中說:“也要立”“夏也假,此時萬物皆假。”“假”在這裏的意思是“大”。事實上,按照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22℃以上,就從夏季開始。“長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南嶺壹線以南地區真正入夏,而東北、西北部分地區此時才剛剛入春。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左右,是“百花爭艷”的仲春和晚春時節。
在漫長的夏天,萬物欣欣向榮。明朝人寫的《八章荷生》壹書中說:“夏夢之日,天地始合,萬物皆美。”此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開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當年基本已成定局。所以農業諺語有“長夏見夏”的說法。水稻種植和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繁忙的季節。因此,中國壹直非常重視長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長夏之日,皇帝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示司徒雷登等官員到各地鼓勵農民努力勞作。漫長的夏季過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降雨量和雨天明顯增多。連續的陰雨天不僅對農作物造成了濕害。還會造成很多疾病的流行。小麥抽穗開花期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如果預計未來會出現溫暖但多雨的天氣,那麽從初花期到盛花期都要密切註意噴灑藥劑。南方棉花在連陰雨或乍暖還寒的天氣條件下,常引起炭疽病、猝倒病等病害暴發,造成大面積死苗缺苗。應及時采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結合化控,保苗,爭取壯苗。“長夏多種秧,滿倉多收粟”,長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紅色季節。“滿月苗可以種,滿月草不能播”。這個時候,氣溫還是偏低的。栽苗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耕田,早治蟲,早促發展。中稻播種時要密切註意掃尾。這個時候茶樹的春梢發育最快。如果忽視它們,茶葉就會變老。俗話說“谷雨少摘,長夏不摘”,要集中力量,分批突擊收獲。長夏前後,華北、西北氣溫回升較快,但降水仍然不多。此外,春季風大,蒸發強烈。大氣幹燥和土壤幹旱往往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特別是小麥灌漿和乳熟前後的幹熱風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溉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長夏鋤頭遍地三日”,此時雜草生長迅速。“壹日不鋤草,三日不鋤。”中耕除草不僅能除草、抗旱、防澇,還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小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每年5月21或22日,太陽達到60黃徑時,視為小滿。24個節氣中,大部分都可以通過名字來定義,但小滿有些莫名其妙。本來小滿的意思是小麥等夏季作物奶水充盈,種子飽滿。《二十四節氣》:“四月中旬,物小而滿。”此時北方的小麥等夏播作物種子已經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大約是乳熟後期,故稱小滿。此時要抓緊麥田病蟲害的防治,防止幹熱風和突發性雷雨大風的襲擊。南方宜抓緊水稻追肥除草,促進雜草隔離,晴天抓緊夏糧收割晾曬。小滿後,黃河以南至長江中下遊地區開始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相關部門和單位註意防暑降溫。
許多物種:
芒籽每年的節氣落在6月6日或7日,此時太陽達到黃徑75。從字面上看,“芒”指的是小麥等有芒作物的收獲;“種”是指粟類作物的播種。《二十四節氣》:“五月節,謂谷中有芒,有莊稼。”意味著大麥、小麥等帶芒作物的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迫切。對於晚稻、黍、黍等夏播作物來說,也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所以又叫“忙播”。“春爭日,夏爭時”,“爭時”指的是此時莊稼的忙收。人們常說“三夏”是農忙季節,即夏季管理忙於夏收、夏播和春播作物。對中國大部分地區來說,夏收夏種,夏收秋種,春種管理,收割、種植、管理交叉,是壹年中最忙的季節。長江流域“插秧割麥兩頭忙”,華北地區“收麥種豆要到中午”,真的是“事事忙”。小麥成熟期短,收獲期強,天氣的變化對小麥的最終產量影響很大。此時長江沿線多雨,黃淮平原即將進入雨季。如果遮陽棚前後連續陰雨、大風、冰雹,小麥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儲存,就會導致穗部倒伏、掉粒、發芽、黴變,“爛麥田”,毀掉眼前的莊稼。農業諺語“收麥如救火,龍口取糧”形象地說明了麥收時節的緊張氣氛。要抓住壹切有利時機搶砍、搶運、搶打。
“春爭日,夏爭時”。壹般來說,夏播作物的播種期應盡可能早於小麥收獲後,以保證秋季前有足夠的生育期。大量試驗和生產實踐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紅薯等作物產量隨播(種)期的推遲而明顯降低,播(種)得太晚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效益。“芒種土豆重十斤,夏至日光根種土豆”,“種豆不怕早,種麥不久就下雨”。小麥收獲後,我們應該抓緊播種和播種。時間就是產量。即使遇到幹旱,也要積極抗旱播種,切不可被動等雨,錯失良機。“芒種忙,晚種苗”,南方雙季晚稻育秧要抓緊進行,要特別註意防治稻薊馬等病蟲害。東北、西北地區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麥要及時澆水追肥,做好生長後期管理。大部分茶區的夏茶已經開始收割了。由於氣溫高,芽長得快,容易長得粗糙、老,要及時采摘,精心加工,提高品質。天幕過後,華南東南部季風雨帶穩定,是壹年中雨季最多的壹個季節。長江中下遊地區陸續進入雨季,雨天多,雨量多,日照少,有時氣溫較低。宋代詩人範成大曾寫下“種芒後雨積,解渴”的詩句:“梅林倒過九條河,海闊天空。兩庫吳農田濕,年年滿柳絮。”畫了壹幅下雨天,河道滿溝,農民冒著嚴寒披著棉絮播種秧苗的畫面。在天幕的季節,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的水分,適度的梅雨對農業生產非常有利;在梅雨太晚或太少甚至“空梅”的年份,農作物會受到幹旱的威脅。但如果梅雨過早,陰雨天過多,長期陰雨天偏少,也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尤其是降雨過於集中或暴雨會引發洪澇災害。農業諺語“圩田好耕,五月(農歷)悲”,反映了抗災能力極低的舊社會農民對梅雨成災的憂慮。什麽都忙的時候,防汛救災工作絕對不能放松。
夏日至日:
每年6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這是“夏季至日”節氣。據《遵憲抄本》記載:“太陽北抵,晝長,影短,故稱夏至日。往好裏說,是極好的。”夏季至日上,太陽直射地面到達壹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到北回歸線(北緯23° 27 '),北半球白天最長,越往北越長。比如海南海口的日長是13小時多壹點,杭州是14小時,北京大概是15小時,黑龍江漠河可以達到17小時多。夏季至日後,地面直射陽光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白晝壹天天變短。有壹句民間諺語說“在夏天的至日吃面條會使壹天變短”。
中國民間把夏季至日後的15天分為三個“小時”,通常是前三天、中間五天和最後七天。這壹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迅速,生理生態需水量較多。這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季至日雨滴價值千萬”的說法。壹般年份,長江中下遊及黃淮地區的降水量壹般能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年譜》雲:“六月三雨,田家以為甜,滿城相賀。”可見,早在1000多年前,人們就對這次降雨的特征有了清晰的認識。
夏季至日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開花,田間水分管理要充分水抽穗,濕灌,幹濕兩用,既滿足水稻結實的需水量,又能通氣養根,保證成熟,提高粒重。俗話說“夏播不讓午”,要抓緊完成夏播,加強對已播內容的管理,爭取滿苗。幼苗出苗後,應及時間隔、固定幼苗,移栽以彌補不足。夏季至日期間,農田裏的各種雜草長得和莊稼壹樣快。它們不僅與農作物爭奪水、肥料和陽光,還會寄生各種病菌和害蟲。所以農業諺語說:“夏天至日不鋤根鋤草,就像養毒蛇咬妳壹樣。”抓好中耕和鋤地是夏季至日增產的重要措施之壹。壹般棉花已經發芽,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旺盛。要註意及時起壟、中耕、培土,暴雨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防止漬澇和暴雨的危害。“然而,夏天的至日並不熱”,“夏天的至日已經三歲了。”雖然夏季至日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已經到來,但這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夏季至日過後,氣溫還會持續上升壹段時間,大概二三十天是最熱的天氣。
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經度105時,被認為是微暑。《二十四節氣》:“六月節”...暑也熱,分大小,月初小,月中大,今日仍小。”暑熱,意思是熱,是小熱,不是很熱。表示天氣變熱,但還不是最熱的,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此時,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將結束,立夏,氣溫回升,進入伏旱期;但華北、東北進入雨季,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夏過後,南方要註意抗旱,北方要註意防汛。全國各地的農作物都進入了旺盛生長期,需要加強田間管理。酷暑前後,除東北、西北冬春小麥收割外,農業生產主要忙於田間管理。早稻處於灌漿後期,早熟品種應在酷暑前收割,田間應保持幹燥、濕潤、幹燥。中稻已拔節進入孕穗期,應根據其生長情況追施穗肥,促進大穗多粒。單季晚稻正在分蘗,應盡早施分蘗肥。二晚苗要做好病蟲害防治,種植前5-7天要施足“婚肥”。“夏天天氣熱,棉花修剪不停。”在大部分棉區,棉花開始開花結鈴,長勢最為旺盛。同時,要及時修剪、耙除老葉,協調植株內養分分布,增強通風透光,改善群體小氣候,減少蕾鈴脫落。盛夏高溫是蚜蟲、紅蜘蛛等害蟲繁盛的季節,及時防治病蟲害是田間管理的另壹個重要環節。
入夏以來,江淮流域梅雨陸續結束,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開始在我國東部淮河以北、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出現,降水明顯增多,雨量相對集中。華南、西南和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而長江中下遊地區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普遍高溫多雨,夏季幹旱頻繁,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盡快蓄水防旱十分重要。農業諺語說:“下雨天的雨,就是鍋裏的米”。雖然此時雷雨、熱帶風暴或臺風帶來的降水對水稻等作物的生長非常有利,但有時也會對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和蔬菜產生不利影響。有些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依然較強,在長江中下遊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導致鋒面雷雨。“小夏壹雷,將黃梅倒掛”。小夏的雷陣雨往往是“黃梅倒掛”的天氣信息,預示著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遊停留壹段時間。
高溫:
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經度120。二十四節氣:“六月中旬,...熱也熱,分小有小,月初小,月中大,現在猶熱。”此時是壹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旱澇風災最頻繁。搶收莊稼和種子,防旱排水,管理田地,都很重要。“炎炎夏日日夜黃”。對於全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壹年中最激烈、最艱苦的“雙搶”大戰已經開始。俗話說:“早稻搶太陽,晚稻搶時間”,“夏不割草,壹日缺壹葦”,早稻及時收割,既能減少後期風雨帶來的危害,又能保證高產豐收,使兩晚及時插秧爭取充足的生長期成為可能。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剪,陰天多種。我們應該在7月底之前完成兩個晚上的種植,最遲不晚於秋季開始。“炎熱的夏天,三天曬不到壹塊磚”。炎熱的夏季,水分蒸發非常快,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伏旱期,大力種植的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更為迫切。真是“小夏雨如銀,大夏雨如金。”棉花花鈴期的葉面積達到壹生中的最大值,是需水量的高峰。最好要求田間土壤水分占田間持水量的70-80%。低於60%就是幹旱,會導致開花吐絮,必須馬上灌溉。需要註意的是,中午氣溫高時不宜灌水,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大,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是需水量的關鍵期,對缺水非常敏感。農業諺語說:“大豆開花,河蝦沾溝。”如果有幹旱,應該及時澆水。黃淮平原夏玉米已普遍拔節抽穗,即將抽穗,是產量形成的最關鍵時期,要防範“頸旱”的危害。“稻子在田裏笑,人在屋裏跳。”
盛夏高溫對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和生活有明顯的不利影響。壹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高溫天,中暑的人明顯更多;在最高氣溫37℃以上的高溫天,中暑人數會急劇增加。尤其是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驕陽似火,風力小,濕度大,讓人感覺悶熱。南京、武漢、重慶,中國長江沿岸三大著名火爐城市,每年平均熱日17-34,熱日3-14。其實比“三竈”更熱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安慶、九江、萬縣。其中江西貴溪、湖南衡陽、四川開縣平均高溫日超過40天。整個長江中下遊是壹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為重要。此外,夏季多種農作物害蟲活躍,高溫下施藥要特別註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立秋被認為是太陽達到135的時候。二十四節氣:“七月節,立壹字解春(立春)。秋亦尷尬,事在此。”立秋壹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秋天即將到來。立秋之後,雖然暑氣壹時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暉,但總的趨勢是天氣越來越涼。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的開始時間也不壹致。在氣候學上,秋季始於日平均氣溫每五天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那壹天。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當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獲,晚稻移栽,秋作物進入重要的生長發育時期。秋天意味著夏天涼爽,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看作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壹直非常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栽在盆裏的梧桐樹,是宋代李秋天宮要搬進廟裏的。“立秋”的時候到了,太史公大叫:“秋天到了。”演完戲,梧桐落下壹兩片葉子,表達秋天。
其實,按照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秋季的開始就是下半年日平均氣溫降到22℃以下的時候。除了常年冬季、春秋相連的無夏地區,中國很少有“立秋”入秋的地區。最早的地區在秋來、黑龍江和北疆,也將在8月中旬落下。壹般年份,首都北京的秋風在9月初會比較涼爽,秦淮周邊的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秋風將於6月初吹向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165438+10月,秋天的信息將到達雷州半島,秋天的腳步將到達“天涯海角”。“秋後好熱”,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依然較高,各種作物長勢旺盛。中稻開花結果,壹夜圓莖,大豆豆莢、玉米穗絲、棉鈴、紅薯塊莖迅速膨大,對水的需求非常迫切。這壹時期的幹旱會對農作物的最終收成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雨,稻子化成稻”和“秋雨淅淅瀝瀝,遍地金”的說法。雙夜生長處於高溫到低溫的環境中,壹定要抓住高溫、追肥、耕田的有利時機,加強管理。目前也是棉花保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秋,高矮拉在壹起。”除了對長勢較差的田塊施速效肥外,還應及時做好打頂、修枝、除老葉、抹多余芽等工作,減少爛鈴、掉鈴,促進正常成熟吐鈴。茶園秋耕應盡早進行。正如農業諺語所說,“七掘金,八掘銀”,秋耕可以消除雜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和蓄水能力。如果配合施肥,秋梢可以長得更好。立秋前後,北方大白菜應快速播種,以保證低溫來臨前充足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太晚,生長期縮短,菜樹生長量小,核心不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農作物病蟲害的集中為害期,如水稻三化螟、稻葉蟬、稻飛虱、棉鈴蟲、玉米螟等。,因此有必要加強預測和預防。北方冬小麥播種即將開始,要盡快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夏季:
每年的夏季節氣是8月23日或24日。根據“二十四節氣”,“行則止。”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結束。雖然我國的京臺、太原、Xi、成都、貴陽以東和以南的廣大地區以及新疆塔裏木盆地的日平均氣溫仍在22攝氏度以上,處於夏季,但此時南下的冷空氣增多,氣溫逐漸下降。酷暑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日溫差有所增大。晝暖夜涼的條件非常有利於作物幹物質的生產和積累,作物成熟快。民間有句諺語叫“酷暑壹夜變田”。黃淮地區及江南的早中稻正在成熟收割,此時的連陰雨是主要的不利天氣。對於單季晚稻來說,正處於幼穗分化階段,充沛的雨水非常重要,遇到幹旱要及時灌溉,否則會導致穗小,空殼率高。另外,追施穗肥要使籽粒飽滿,但追肥時間不能太晚,以免引起貪青晚熟。南方雙季晚稻在酷暑前後即將圓,要及時烘烤。大部分棉區棉花開始吐絮吐絮,當時氣溫還很高,陰雨連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