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在課程設置上,壹學期有兩個模塊,八個專題,近50篇課文和寫作系列。在有限的課時下,我不忍心放棄他們。怎樣才能有效合理的安排課堂教學?如何認定學分才能更有效合理的開展教學評價?帶著這些困惑,我們結合高中蘇教版以人文主題為主的版面特點,嘗試探索“主題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模式。
主題閱讀與寫作教學模式探討
針對高金蘇教版的版面特點和高中閱讀寫作教學的需要,確定了青春、家園、戰爭、成長、經典、教養等32個主題,以課堂教學為主線進行編排。教學分為課堂閱讀教學、課外拓展教學和主題寫作教學三種,分別從課文知識學習、技能錘煉、情感熏陶、閱讀知識和情感視野的積累與拓展、實踐能力的提高、寫作素材的積累和感情的加深等方面進行研究。這打破了舊的“壹課壹課”的公式。根據系統論和情緒論,在尊重個性發展、註重認知規律在課堂中的應用的前提下,課堂教學結構整合了教學資源。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安排10-13教學時數。第壹節課用於預習感知——“聽題之聲”,師生* * *解讀題板構成,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用2-5個課時進行探索和發現——“研究題目之美”,師生重點探索本題目的代表性文本,質疑提問,探究研究;然後利用2-3個課時進行橫向聯系和縱向拓展――進行“尋求話題的真相”,讓師生通過比較探究找到話題的真相,尋求真理和道理;然後1課時用於課外閱讀——“開拓學習新視野”。師生利用網絡或圖書館搜索相關知識,拓寬閱讀視野,或進行社會實踐,檢驗自己的真知識。最後安排兩個課時進行主題寫作,以“再現題目的靈魂”,可以根據課本課文的探索和課後拓展的材料,扣出主題的壹個或幾個關鍵詞進行主題寫作。
教學內容的重組與整合必然導致課堂教學方案的調整,而實施這壹模式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學案的創造性設計。學案的編寫應以集體研究探究為基礎,貫穿“教師協調整合為主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體”的思維方法,在教學學案中呈現三條線——知識線、學習線、能力線。在具體操作中,集集體智慧,備課文,備教法,備學生,結合三維目標,形成科學的學習計劃:首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確定課文本身的知識和能力特點及其在本專題、模塊和學習板塊中的價值定位,確定每個課時的學習標準、學習重點和難點;其次,根據學生個體知識水平、學習方法和態度、學習習慣等智商和情商的差異,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生學習活動設計的主要內容,發掘LH個性差異的海量內容,做到線塊結合,有序開展教學;最後,根據教材和學生的事實,找到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整合適合學習條件的教材知識體系,從而確定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主題閱讀與寫作教學模式的運作
(壹)文本閱讀教學的操作
1操作流程
2操作說明
(1)探索目標
a教育目標:教師要通過導入、實驗或電化教育等方式創設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教育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b研究目標: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創設的情境中合作探究,在教師提供的教學框架中實踐,最終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探究目標。
(2)合作探究A教師解惑,平等參與: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同時,教師要解惑,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在方法上給予壹定的指導和幫助。老師巡視,管理自制力差的學生,對不願意老師提問、隨意回答問題的沈默學生給予積極幫助,並刻意收集學習信息,準確把握學生面臨的疑惑和困難。
b .學生自主驗證、合作探究:學生根據個人學習計劃,通過觀察模型、實地考察、驗證材料、親身經歷等方式掌握知識,打破原有知識結構,通過小組合作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3)銜接深化A老師對巡回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第二次備課。教師要整合相關問題,分組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分組討論,通過啟發拓展和深化課文內涵。
在老師的指導下,B的學生分組討論,相鄰小組互補討論,最後由組長反饋給老師。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合作實驗探索的結果,然後互相交流。互相補充使之完整,達到壹個* * *知識;當然,不同的意見是允許的。(4)自測反饋壹個老師應該在學生自測的時候巡回檢查學生的答案,盡可能全面地收集學生的答案,註意參與小組討論,及時糾正、解釋和評價學習小組的答案,或者給出壹定的評分標準,讓學生自我評價。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和誘導學生,讓學生有效地回答問題,有效地分析問題,有效地總結問題。
教師在收集到學生答題信息後,要進行第三次備課,篩選評估思維過程,選擇解疑釋惑的重點,規範學生答題流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b學員調動眼、腦、手的作用,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範的訓練,達到最好的效果。完成自測後,學生分組討論,交叉核對答案,討論交流解題方法,完成小組討論後形成小組成果,反思所學知識的規律和解題的思維方法,做到舉壹反三,事半功倍。
(二)課外拓展教學的操作
教材文本無非是壹個教學案例。根據本課題閱讀和寫作拓展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形式和媒體進行課外閱讀教學,為“閱讀”和“寫作”的教學搭建橋梁。教學主題的豐富性要求我們超越教材的文本。在教學主題範圍內,以內容、時間、閱讀方法、預期學習效果四個要素制定課外閱讀計劃,閱讀目標明確具體。
在具體操作中,時間和內容安排具體合理,可行性強;閱讀方法和預期閱讀結果正確、簡潔、易操作。比如蘇聯教育必修壹的第壹題,可以去圖書館找學生喜歡的青春題材的詩歌,摘抄欣賞,組織詩歌朗誦,提升精神體驗;話題四可以走出校園,尋找當地的旅遊景點或文化古跡,通過當地文化激發學生潛在的人文意識,學會山壹樣思考。
這個環節側重於知識的連接和思維的轉化。師生* * *選擇被廣泛質疑、有思考價值的文本,把思考用文字表達出來。對於知識淵博的話要形成摘要或知識卡片,而有思想的話要根據自己的探究進行描述和評價,最終形成讀書報告,由讀書興趣小組進行匯報,最後編成壹本書進行交流和存檔。
(三)寫作教學的操作
1“主題閱讀與寫作”教學中寫作主題的確定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寫出優美的文章。通過“品題之美”、“探題之真”、“拓題之實”,讓學生沈浸在壹種美的意境中。此時寫作欲望逐漸強烈,創作思路壹觸即發。這個環節的重點是在主題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從而達到發展思維、培養創造力、提高寫作能力的效果。“主題讀寫”的方式是先在課文中找到支點進行模仿訓練。仿擬的形式靈活多樣。可以對文本的某壹點(內容、人物、立意技巧、主題內涵等)寫評論和感想。),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寫出真實的感受。
當然,妳也可以根據高考題目作文的風格來寫題目作文,集體商定寫作的題目,壹起* * *品味題目的內涵,在同壹個題目下寫出漂亮的文章。
3 .“主題閱讀與寫作”寫作復習
葉聖陶先生曾說:“學生只有學會了自我糾錯的能力,才能寫好文章。”在上述讀寫技能學習的基礎上,還要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增強寫作表達能力。教師可選擇壹篇有代表性的練習題打印發給學生,並指導學生根據寫作訓練的重點進行點評和修改。通過修改和點評別人的作文,學生可以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知道作文該怎麽寫,不該怎麽寫,把點評作文的過程變成自己總結提高的過程,用自己的主動性去表達所學,這也是語文學習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
讀寫三主題教學模式的再思考
也許“主題讀寫”教學不能稱之為模式,理論上有點粗糙,操作上有點狹隘粗放,但畢竟適應了新課改所要求的教材觀、課堂觀、學生觀,特別是註重對教材的系統挖掘,填補了讀寫之間的空白,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