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德裏奇懸崖
(土生子)向全國表明,美國黑人的待遇引起了怨恨、無助、暴力和革命的可能性...(作者)可以通過藝術傳達兩個信息:美國的黑人意味著什麽,創造出這樣壹個與眾不同的本土孩子意味著什麽。
阿瑟·戴維斯
如果我認識別格·托馬斯,我就不會寫《土生子》...比格是美國產品,這片土地的土生土長的兒子。
理查德·賴特
理查德·賴特是美國黑人文學發展的壹個高峰和裏程碑。非裔美國人是壹個被奴役的民族,長期在奴隸制下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因此,他們雖然在口頭文學和音樂方面有著古老的傳統,但在寫文學方面卻處於幼稚的階段。南北戰爭後,美國黑人名義上獲得了解放,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所遭受的壓迫越來越嚴重。列寧曾把重建時期的美國南部比作“被解放的”黑獄。白人統治階級的壓迫,加上連年棉花歉收,最終促使廣大黑人向北方大城市遷移。這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大遷徙”。黑人大規模集中在城市,生活有所改善,有機會接受教育,也有條件開展廣泛的文藝活動。20世紀20年代,以美國最大的黑人社區哈萊姆為中心,終於出現了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或稱黑人文藝復興運動)。這場運動內容非常豐富,影響也很大,可以簡要概括為:壹、黑人文藝復興運動,又稱新黑人運動,否定湯姆叔叔的黑人形象,要求黑人作家在文學創作中樹立新的黑人形象。賴特的小說《土生子》中的主人公別格的形象就是在這壹運動的影響下塑造的;第二,運動的中心任務之壹是加強和提高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能力。通過運動中“藝術還是宣傳”的討論,整個黑人文學的藝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蘭斯頓·休斯是運動前期的主要代表,理查德·賴特是後期的主要代表。休斯的詩歌和賴特的小說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萊特出生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納齊茲附近的壹個種植園裏。他爺爺是個奴隸,他爸爸是種植園的工人,後來就離家出走了。他的母親是壹名農村女教師。萊特從小過著貧窮的生活,去過孤兒院,被幾個親戚寄養。他受到虐待和羞辱,經常在街上和學校被孩子們欺負。為了自衛,他經常和別人打架。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長大,他深深地感到自己是壹個被歧視的黑人,是壹個“被排斥者”,是壹個“局外人”,對社會和周圍的白人世界有壹種異常的厭惡和恐懼心理。賴特的精神狀態不僅在他著名的自傳《黑人男孩》(1945)中有生動的描述,在他的小說中也有。他在《土生子》中寫道,把別格的性格乘以1200萬,就給出了黑人的心理。
賴特十五歲從九年制學校畢業前,寫了壹部反映黑人生活的生動小說,發表在當地的黑人報紙上。從那時起,他對文學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決心成為壹名作家。1927年去芝加哥的時候,我壹邊當傭人,被人看不起,壹邊努力學習。他喜歡閱讀美國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如西奧多·德萊塞、辛克萊·劉易斯和舍伍德·安德森。他曾在自傳中說,“是我壹生所過的生活讓我向往現代小說中的現實主義。”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萊特長期失業,不得不靠社會福利生活。1932年加入美國* * *制作黨。他聲稱黨給了他無限的溫暖和精神力量。從此,他以黨為家,勤奮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努力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觀察社會。賴特之前的黑人作家,尤其是20世紀20年代黑人文藝復興時期的黑人作家,如哈萊姆派,只停留在黑人生活的壹些表面現象,執著於描寫黑人民族落後的壹面和異國情調。而賴特卻能經常用現實主義的筆觸深入挖掘生活內幕,揭露美國大城市的陰暗面,向社會提出控訴和抗議,因此被認為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左翼文學中所謂“抗議小說”的創始人之壹。
1937年,賴特離開芝加哥前往紐約,成為* * *生產黨的機關報《工人日報》的哈萊姆區編輯。1938年,他的中篇小說集《湯姆叔叔的孩子》出版,受到好評,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兩年後,他的代表作小說《土生子》出版,這使他成為最負盛名的黑人作家。第二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劇本,在百老匯上演,並很快被拍成電影。小說本身也很受歡迎,被美國著名的“每月壹本書讀書會”選中,後來又被Modern Series選中,收入頗豐。西方評論家普遍認為,在賴特的《土生子》出版後,黑人文學取得了在美國文學中的地位,引起了評論家的註意,並在民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美國當代著名黑人作家勒羅伊·瓊斯(又名I·A·巴拉卡)說:“賴特的《黑孩子》和《土生子》是描寫南方和北方黑人的城市生活和非城市生活的兩部最具有永久價值的社會小說和社會批判。”萊特成名後,逐漸不認同美國的觀點和政策,最終於1944年退出* * *制作黨,1946年離開美國定居巴黎,直至去世。
賴特已經出版了五部小說、兩部短篇小說集、兩部合作劇本和近十部其他作品,還出版了壹些詩歌,但他最傑出的成就是小說。
《湯姆叔叔的孩子》包括五部中篇小說,都描寫了遭受歧視和壓迫的南方黑人的悲慘生活。這本小說集描繪了壹系列叛逆的黑人少年,他們寧願英勇地死去,也不願受辱,貪圖生活。但總的來說,作者在人物描寫上還是繼承了黑人文學中的傳統:他把黑人描寫成種族歧視的受害者和犧牲品。雖然他們充滿了叛逆精神,但卻始終處於挨打的地位。
兩年後出版的小說《土生子》不僅是賴特最好的作品,而且被認為是黑人文學的裏程碑。小說出版後,不僅震驚了美國文壇,也震驚了美國社會。白人壹直認為黑人充滿奴性,可以隨意羞辱,但後來用新的眼光看待黑人,開始有了恐懼感。白人輿論壹直汙蔑黑人天性野蠻,容易發生謀殺和強奸。以前普通黑人作家要麽否認,要麽爭論。只有賴特能夠深入分析和探討犯罪活動與社會制度的內在聯系,指出黑人的殘暴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民族特性,而是美國社會制度造成的,偏執的人格是美國文明的產物。《土生土長的兒子》的書名就隱含了這個意思。西方評論界都認為《土生子》和赫爾曼·梅爾維爾的《莫比·迪克》壹樣,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其中包含了壹個描述黑人青年犯罪故事的寓言中對美國社會制度的控訴。小說出版後不久,賴特寫了《別格是怎麽出生的?在哈萊姆區的紐約公共圖書館。”的講話,詳細闡述了他創作這部小說和塑造更大的藝術形象的過程。演講的部分內容首先發表在《星期六評論》(1940年6月)上,然後全文被印成小冊子。
《土生子》分為恐懼、逃避、命運三部分。從第壹部電影開始,就生動地展現了非裔美國人悲慘的生活畫面:大托馬斯壹家四口住在壹個小房間裏,兩張床占了大半個房間:兩兄弟共用壹張床,母女共用另壹張床。母女倆每次要起床穿衣服,都要叫兩個男生把頭轉過去。然後作者生動地描寫了比格殺老鼠的場景,既反映了黑人的貧困生活,又襯托了這種生活環境培養出來的主人公的殘酷性格。主人公比格在白人眼裏是個“壞黑鬼”,對白人也有仇視和恐懼的心理。後來他誤殺了壹個白人女孩,自己被捕入獄,最後被判死刑。第三部《命運》中,* * *制作方的白人律師Max出庭為Bigger辯護,說教性強,藝術性不如前兩部。然而,小說以鬧鐘響起開始,以別格微微壹笑告別麥克斯結束。整個故事充滿了對壹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被壓迫民族的深深仇恨。
賴特的創作繼承了美國文學中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土生子》明顯受到了德萊塞代表作《美國悲劇》的影響。兩部小說都取材於生活中真實的犯罪案例(《土生子》取材於1938年芝加哥黑人羅伯特·尼克松謀殺壹名白人婦女),兩部小說都以犯罪行為作為戲劇故事發展的主要線索,兩部小說都將主人公的犯罪行為視為資本主義社會畸形發展的必然產物。但在賴特的時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在文學上影響很大,賴特在創作中也更註重對人物病態心理的分析和描寫,據作者自己承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身心理狀態的反映。然而,賴特拋棄了弗洛伊德關於壓抑是出於性欲的理論,強調了內心壓抑的社會內容。賴特認為,人們受壓迫的社會制度使人們精神壓抑,產生病態心理。被困在美國社會底層的黑人,要麽像小說中的別格的母親壹樣信仰宗教,用宗教麻醉自己;或者像別格的情婦貝西那樣借酒消愁;要麽像湯姆叔叔那樣去適應社會環境,屈服於諾諾的壓迫者。至於萊特本人,他說他和別格壹樣,不喜歡這樣的社會,他的內心就像壹座有著無限仇恨的火山,時刻處於噴發的邊緣。雖然每個人的心理反應方式不同,但都是抑郁後的病態變態心理。
這部小說中沒有壹個殘酷迫害黑人的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形象。作者認為社會上有更多像道爾頓這樣的白人,主觀上同情黑人,甚至捐錢給慈善機構改善生活。同時,他們是榨取大量黑人血汗的社會剝削者。比如達爾頓斯在黑人區擁有大量房產,黑人(包括比格斯)的貧困其實就是他這樣的剝削者造成的。小說中道爾頓太太的失明具有象征意義,表明這些“開明”的白人對種族歧視視而不見,從而深刻地展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作者有意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整個社會而不是個別白人,意圖對整個社會制度進行指責。
總的來說,《土生子》是壹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具有深刻的批判意義。小說在藝術上也獨具壹格:文筆精煉,結構嚴謹,情節發展迅速,故事生動精彩。
《土生子》之後,作者發表了四部長篇小說和壹部短篇小說集,其中長篇小說《今日法律》(Lawd Today,1963)和短篇小說集《八個男人》(1961)是作者去世後首次發表。小說《局外人》(1953)主要講的是壹個厭世的黑人,覺得世界上的壹切,包括他的母親、妻子、孩子、情婦以及他們生活的環境,都沒有什麽可留戀的。最後,他通過壹場交通事故裝死,試圖與過去的歷史斷絕聯系,重新做人,結果還是處處碰壁,還是有無盡的煩惱和擔憂。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美國第壹部存在主義小說,是作者拋棄* * *產品主義,轉向存在主義哲學的產物。萊特去世十多年後,他出版了自傳《美國饑餓》(1975)。總的來說,他後期的作品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沒有達到《土生子》的水平。
賴特的創作對黑人文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人將他的創作特色稱為“城市現實主義”或“抗議現實主義”,簡稱“抗議小說”。許多黑人作家,如安·皮特裏和切斯特·海姆斯,繼承了他的傳統,壹些評論家稱這壹流派的作家為“賴特學派”。美國評論家羅伯特·布恩在他的《美國黑人小說》壹書中說:“對於賴特學派來說,文學是感情的凈化劑——是消除種族內部緊張關系的壹種手段。他們的小說常常是痛苦和絕望的長嘯...除了少數例外,他們的風格包含了壹種暴力的現實主義,缺乏愛,甚至缺乏對語言的尊重。他們的人物塑造主要針對社會問題,但比壹般的自然主義小說更傾向於探索心理深度。他們的主題讓人想起舍伍德·安德森,主要寫美國的等級制度如何產生可怕的畸形人物。鑒於他們對小說主人公的悲慘境遇負有責任,白人讀者有義務改變他們對種族問題的態度。”
然而,雖然賴特學派對社會進行了批判和抗議,選擇了當時最令人興奮的種族和社會問題作為創作主題,個別作家也深入地發展了他們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和心理分析,但從整體上看,他們的創作無論是思想深度還是藝術表現都不如賴特早期的創作深刻。有的走極端,壹味描寫美國大城市黑人區的犯罪,宣揚色情和暴力,註重血腥的自然主義,更談不上訓練。然而,在賴特學派之後,壹些受賴特影響和啟發的年輕黑人作家,如拉爾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鮑德溫,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黑人文學中再次大放異彩,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比如埃裏森的唯壹壹部小說《看不見的人》(1952),被視為美國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受到評論界的高度評價。
石容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