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有根的蘭花被改寫成散文詩。

有根的蘭花被改寫成散文詩。

無根蘭花

萊陽市團旺中心中學趙景祥

首先,教科書版本

山東教育出版社五四語文第二冊《無根蘭花》第壹課時。

二、目標的確立

1,教材分析

語文承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燦爛的人文精神。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愛國情懷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在閱讀《無根之蘭》時,我要求學生不僅要通順,而且要通過閱讀作品,在心中營造美好的情境,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主動關心國家和社會,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獲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有益啟示。

高壹第二冊有30篇課文。教材註重訓練的整體性和訓練的漸進性,將課文分為五個單元,分別是以“生活”、“成長”、“祖國”、“探索”、“自然”為主題的文章。

《無根蘭花》是第三單元的精讀課文,主題是“祖國”。本單元精選了6部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民熱愛祖國、自強不息的高尚情操。這些作品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三篇課文精讀:最後壹課是壹個小故事,通過日常生活的壹個角落,揭示了壹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悲劇性後果,具有很強的藝術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義。《無根之蘭》是旅美作家陳的壹篇散文,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深情。《木蘭詩》是樂府民歌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壹。

根據本單元“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對祖國山川、語言、文化的深厚感情”的教學總要求,以及這篇課文帶著感情大聲朗讀,體會字裏行間蘊含的感情,品味精彩句子的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和難點。

2.學習情境分析

初壹學生雖然積累了壹些語文基礎知識,也具備了壹定的語文閱讀鑒賞能力,但畢竟缺乏生活和情感體驗,所以我註意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順利理解課文。

“新課標”對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成這些任務,不僅要努力學習,還要用壹些合適的好的學習方法。比如如何準確閱讀課文,如何做筆記(如何把握時間,提高速度),如何背課文(先抓住每壹段的關鍵詞和單詞背出來,再串起來),如何寫好作文等等。這壹切對於剛從小學過渡過來的壹年級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所以我在日常教學中非常註重引導和指導,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就註意到了這些問題。

3.自我背景體驗分析

這是第二次教陳散文《蘭花根》。剛教的時候覺得文中重點句子太多,思想感情太深,經歷太獨特,表達太復雜。感覺第壹學期的同學看懂這篇文章有點勉強。我不放心學生,只好按照參考書把現成的口譯內容抄給學生。看著同學們茫然的眼神,我心裏隱隱作痛:這門課我不及格。

再教《無根蘭花》是市教體局選派名師下鄉支教的活動。我想我應該給我的同事上什麽樣的課?最後,領導提醒我們,老師需要的不是華而不實的表演課,而是滲透新課程理念的實用高效的家常菜課。而且我壹再強調不允許多媒體,所以我會上壹堂地道的語文課!

我把課文大聲朗讀了十遍左右,反復閱讀研究參考書,對作者深深的鄉愁和愛國情懷有了深刻的把握。這壹次,我選擇走進學生,送給孩子們。我讓學生提前把課文看了三四遍,第二天我就說說他們看完之後留下了什麽印象。結果大家說的很好:“文中是寫壹個在美國非常想家的中國人”“文中歌頌了祖國家鄉的風土人情”。有什麽問題?大家紛紛表示疑惑——“那文中的中國人呢?”“第九自然段很美,但是有些話我聽不懂。妳說的‘涼如水’和‘安靜的祖墳’是什麽意思?”“留學不是很光榮嗎,妳怎麽這麽難過!”.....哦,理解這篇文章的難點在於文字本身不好把握,作者的經歷和背景離學生太遠,學生不熟悉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各種意象上的方式。

這樣我的教學設計指向性就很明確了。

而且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師資力量有矛盾。課後筆記說“寫作背景是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但教工說有段時間是1945和1955寫的,作者赴美時間不清楚。應該如何介紹寫作背景?在網上查了壹下,原來陳先生出生於1925,他生長在亂世。用陳老師的話來說,“他完全被鐵蹄蹂躪了,老師卻為了職業教育而努力。”本文為書信體散文,選自《美國短暫旅行》。1948去臺灣省,1955年初到美國。他是在孤獨的環境中寫的,重點是他的鄉愁。臺灣省,大陸,美國在我腦海裏反復浮現。雖然是1955,但祖國尚未統壹,骨肉分離的傷痛猶存,疆域破碎的屈辱猶存。對作者的家國觀念突然有了新的認識,對背景的介紹也終於找到了滿意的答案。

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感知內容,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品味語言,理解關鍵句子的意思,學習如何用文中的各種意象表達思鄉之情。

德育目標:感受作者的“鄉愁與愛國”。

教學重點:理解作品的意境,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品味意味深長的語言,把握作品形象,深入作品意境。

第三,教學過程

第壹個變化:創造意境,引入新課。

首先,壹個學生帶著音樂背誦散文詩& gt然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心理學告訴我們,體驗可以讓敏感更加敏銳,體驗是產生感知不可或缺的條件。初壹學生情感單純,內心豐富敏感。但由於年齡和時代的限制,他們沒有迷失在故土、四處流浪的經歷。因此,雖然他們通過本單元最後壹課的學習,對亡國之痛有了膚淺的、片面的認識,但仍需努力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內心感受,進入情境學習。

在開始上課時,要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氛圍中,初步感受詩歌的細膩,渲染氣氛,創設情境,為進壹步學習和欣賞打下基礎。背景的引入增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同時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

第二個環節:整體感知,把握主旨

1.老師示範閱讀:這篇文章很難理解。學生能感受到課文中豐富的感情,但很難準確把握課文的意思。經過老師的情感閱讀示範,學生能很快受到情感的感染,喚起閱讀的欲望,為進壹步的探究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掃清朗讀的障礙:強調對單詞的理解,對學生有疑問的單詞進行解答,結合實際生活去理解那些難以理解的。

3.學生自主閱讀:主要是學生的閱讀、提問和交流,以及教師的適當指導。

設計意圖

首先,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認識語言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過嚴格高效的言語技能訓練,學生獲得了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同時也受到了情感和性格的影響。教師的範文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通過教師的範文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文本中字裏行間跳躍的感受。特別是對於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的範文閱讀可以更有效地為學生提供直接的示範和引導,從而通過適當的形式體現他們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和感受。

其次,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初壹學生的閱讀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可以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含義,辨別詞語的情感色彩。”“我能把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聯系起來,推斷出文中相關詞語和表達的意思,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這個環節就是上述要求的體現。

第三個環節:學習和欣賞。

1.學生再次默讀課文,進壹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2.學生提問重點和難點句子,分組探究。學生可能會問的問題有-

1.“眼淚,不知道為什麽。”妳為什麽哭?

(2),作者十幾歲在外漂泊,從未因異鄉異事而想過家。為什麽他來美國後感情突然變了?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變化?

③.“哪裏都可以是家”和“哪裏都不能是家”。這兩種說法矛盾嗎?為什麽?如何理解作者心目中的“家”這個概念?

(4)為什麽作者不喜歡看和自己家鄉不壹樣的東西,不敢看和自己家鄉壹樣的東西?

(5)、為什麽要在美國小說中提到中國人?

6.第九段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對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什麽作用?在這壹段中,山川中的花草樹木代表了什麽?故事詩代表什麽?如何理解這段話?

⑦《身可辱,家可破,國不可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和情懷?

設計意圖

初中文學作品閱讀新課標的要求主要包括: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體會,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問題,能以合作的方式討論疑難問題。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理解作品的內涵。“和諧高效、思維對話”的課堂建設,要求我們的課堂教育要以尊重生命為前提——尊重個體生命、尊重認知規律、尊重學習規律。

第四個環節:擴展和延伸

1.身在異國,鄉愁是壹個永恒的話題。妳能說出幾首表達鄉愁的著名詩詞嗎?(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看誰平時積累多)

2.“妳暑假參加了壹個夏令營,可是離家才三天,妳就想家了,於是給媽媽寫了壹封信,開頭是這樣的——

媽媽,我想我真的想家了...妳能繼續寫嗎?"

設計意圖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經驗。”這壹環節通過對課本深度和廣度的挖掘,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將課本學習和生活體驗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傾訴欲,有效實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走向了和諧高效。

第四,亮點

(壹)、精彩,在生成過程中

當學生自由探索和欣賞語言時,有許多精彩的演講,如-

生1:我們小組探討“為什麽作者不喜歡看和自己家鄉不壹樣的東西,卻不敢看和自己家鄉壹樣的東西?”這個問題,我想,是“不敢看”因為我怕觸景生情,只是傅的“何處落淚如花,何處孤鳥啼悲”的感覺。

學生2:我覺得就像去年兩所中學合並壹樣。我們以前仲景的同學來到壹個陌生的團旺後,很不適應。剛開學的時候,大家都希望能和仲景的老師們壹起教書,但是在課余時間看到那些老師的時候,心裏有點難過,雖然他們是善良的。(說到這裏,我看到前中經的壹些同學開始認同這個地方。)

學生3:是啊,當時真的很想去看看那個熟悉的老師,但是不敢去看,怕自己忍不住哭出來。晚上走回家,感覺真的很開心。每天早上我去上學的時候,我都想哭。

很多同學深受感動,爭相發言。他們談到這裏,我問:“那麽,妳現在還有這種離開家鄉的感覺嗎?”

這壹次,大家異口同聲:“早就沒了!”

“為什麽我們能很快適應疼痛?”

這時,是學生1先開口了:“團旺也是我們家的!”他壹說完,大家都樂了。我適時又問:“走久了就像走在我家的南屋(仲景在南,團旺在北,兩地距離只有10裏)。不適應只是暫時的,那作者呢?他和我們壹樣嗎?”頓時,大家恍然大悟,終於深切體會到作者“失根”的漂泊之痛。接下來對幾個關鍵句子的理解是鋪天蓋地,合情合理。

②、精彩,在默認

對於第九段的解讀,我的課前預設是引導學生從修辭方法、思想感情、各種意象等角度去理解和欣賞,進而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借物抒情。

師:作者把思念祖國的感情附在具體事物上,是壹種“借景抒情”。鄉愁沈重而抽象。怎麽表達呢?

生:可以用壹些具體的東西!

老師:現在,妳參加了壹個夏令營,但是離家才三天,妳就想家了,所以妳給妳媽媽寫了壹封信,開頭是這樣的——

“媽媽,雖然我離家只有三天,但我真的想家了,我想妳,我想爸爸,我想……”請寫幾句話來表達妳的鄉愁。"

學生沈思片刻,有聲有色:

“媽媽,我真的很想家。我想念妳做的美味手抓餅。咬壹口又閃亮又香。”

“媽媽,我真的很想家。我覺得我們忠誠聰明的小狗很蠢,我總是看到它舉起前爪鞠躬的滑稽場面。”

“媽媽,我真的很想家。這裏的床沒有我們的舒服,這裏的水沒有我們的甜,這裏的米沒有我們的軟。”

“媽媽,我真的很想家。我想念我善良的奶奶,我善良的老師,我鄰居的布蘭妮·斯皮爾斯。”

……

③、精彩,在選擇

設計作業時,我創設了五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a、如果喜歡積累,試著背第九段。

b、如果妳擅長寫作,試著從生活中尋找靈感,比如看魚、看雲、看花、看樹、看日出日落...先說明看到這個東西的原因和過程,然後說出自己的感受,以引起討論,寫壹段話。

C.喜歡聽歌的話,課後欣賞《我的中國心》《鄉愁四韻》等歌曲。

d、如果妳喜歡思考,就想想這篇文章用“許”和“平”來比喻妳的人生。妳認為人生可以比作什麽?

人生如夢,煙,戲,棋,曇花壹現。

E.如果妳喜歡古詩詞,那就收藏壹些表達思鄉和愛國的詩詞吧。(靜夜思索,天景沙上,壹使者到京師相會...)

當我展示我的作業時,我看到學生們臉上驚訝和渴望的表情。每個人都在忙著選擇自己感興趣並準備好的項目。

動詞 (verb的縮寫)自我反省

首先,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水平出發,通過創造意境、感受課文、再現情境等方式進行教學,讓他們充分發揮主體地位,激發他們主動閱讀課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特別是最初的範文閱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效地奠定了全班的學習基礎。

其次,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我們都比較註重“文章寫了什麽”,而忽略了“文章是怎麽寫的”。葉聖陶早就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我也接受了新課程理念“語文教學要註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為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註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寫作,樂於表達,引導學生關註現實,熱愛生活,抒發真情實感。為學生獨立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鼓勵自由表達和創造性表達。”以後我決定調整思路,把備課的重點從“這篇課文要強調哪些要點”調整到“學生需要通過這篇課文學到什麽”,教學目標突出了學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