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

多年以後,重讀詩人的壹生,我感受到他的激情、浪漫、魅力、孤獨、掙紮,對愛情的憧憬與失落,對自由的追求與迷茫,最後,他死在了另壹個國度。

他是壹個跛腳的天才,曾經陷入貧困,後來又誤入貴族行列。他從來沒有歸屬感,不像貴族,攻擊貴族,但他無法擺脫它的優越感和傲慢。

家境嚴酷,家暴殘暴,妻子冷漠保守,獨生女早逝。所以他壹直愛著,從生到死,愛著女孩和男孩,愛著年輕的女人,愛著英雄。

流亡異國,他仿佛又壹次被母親拋棄,孤獨而抗拒生活。愛情救不了他流浪。

在冷雨中,他沒能活下來,英年早逝。不知道他死的時候是不是還在想他的故土,從春天到夏天。

想起霍亂時期的愛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第壹部小說是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出版的。

它講述了壹部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史詩,窮盡了愛情的所有可能性:忠誠、秘密、粗魯、羞澀、柏拉圖式、放蕩、轉瞬即逝、生死相依...它再現了時間無情的流逝,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愛情小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名著之壹。

我們也處在這樣壹個時期。我不知道愛情能不能存活。面對恐慌,疫情,被困在同壹個地方,我們的精神應該放在哪裏?浪漫是關於詩歌、幻想和不拘小節的。堅持自己的信仰和感覺。即使妳迷茫猶豫,也會有那些相似的人和我們壹起前行。

~~~~~

喬治·戈登·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

他是19世紀早期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代表作有《恰爾德·哈勒遊記》和《唐璜》,他在詩歌中創造了壹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壹位偉大的詩人,還是壹位為理想奮鬥終生的戰士。他積極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者之壹。

人物的壹生→ _→

1788 65438+10月22日出生在倫敦壹個租來的簡陋房子裏。父母都來自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生來就是瘸子,對它很敏感。十歲時,拜倫家族(紐斯塔德修道院是其住所)的世襲爵位和地產落到他手裏,成為拜倫六世。

1801年,為了與拜倫的貴族身份和地位相匹配,家裏決定送他去壹所名校——哈羅公學。這所由約翰·林恩於1571年創辦的學校,培養了英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崇拜拜倫的丘吉爾首相就畢業於這所學校。

哈羅公學畢業後,於1805-1808在劍橋大學學習文史。他不是壹個勤奮的學生。他很少聽課,但廣泛閱讀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歷史。他還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遊泳、拳擊等活動。

1809年3月,以世襲貴族身份進入上議院。他出席了上議院,並發表了壹些演講,但這些演講清楚地表明了拜倫的自由進步立場。

從劍橋畢業後,他是上議院議員。學生時代,我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1809-1811年遊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到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鬥爭的啟發,創作了《恰爾德·哈羅德的朝聖》(1809-65438+)。

從1809-1811,拜倫在東方出國旅行,為了“親眼目睹人類,而不僅僅是在書中讀到他們”,為了掃除“壹個島民帶著狹隘的偏見呆在家裏的有害後果”。

1809年6月26日,離開英格蘭,前往東方(南歐和西亞)。半年後,先乘船去葡萄牙裏斯本;然後騎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維利亞和加的斯,再經撒丁島、西西裏島和馬耳他島到阿爾巴尼亞去見那裏的統治者阿裏·帕夏;

65438+於2月25日抵達希臘名城雅典。拜倫這次出國旅行,欣賞自然風光,觀察各國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觸各界人士。他親眼看到了沈重打擊法國侵略者的西班牙遊擊隊,以及在土耳其戰士蹂躪下積蓄力量準備解放鬥爭的希臘人民。

這次旅行也引起了他對南歐各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開始寫恰爾德·哈羅德在阿爾巴尼亞的遊記。第壹、二章,1812,二月問世,轟動文壇,使拜倫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

然而,這並沒有使他向英國貴族資產階級妥協。他從小就知道這個社會及其統治階級頑固的虛偽、邪惡和偏見,他的詩歌壹直是對這壹切的抗議。

1811-1816,拜倫壹直生活在持續的情感漩渦中。

在隨處可見的大眾社會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比比皆是,壹個年輕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是被人津津樂道。1813向安娜·米爾班克小姐求婚,1815 1娶她。這是拜倫壹生中犯的最大錯誤。

拜倫夫人是個心胸狹隘的人,被自己的階級虛偽深深束縛,根本無法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婚後壹年,他帶著剛出生壹個多月的女兒回了家,拒絕和拜倫住在壹起,因此引發謠言。英國統治階級借此機會對其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復,企圖消滅這位敢於與他為敵的詩人。這壹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像普羅米修斯壹樣寫詩,表達反抗壓迫者到底的決心。

1816年,拜倫住在瑞士,在日內瓦遇到了另壹位流亡詩人雪萊。他們對英國統治者的仇恨和對詩歌的熱愛使他們成為親密的朋友。

在國外生活期間,拜倫寫了《恰爾德·哈羅德遊記》(1816-1817),故事詩《齊倫的普裏斯納》1816,悲劇《曼弗雷德》。

代表作《唐璜》是他最重要的壹組詩歌,半宏大半和諧,敘事議論,內容現實,風格奇特輕松諷刺。第壹、二章匿名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反響。英國捍衛資產階級體面的報刊對其進行抨擊,指責其攻擊宗教和道德,是“對體面善良的感情和維護社會所必需的行為準則的嘲弄”,“令每壹個正常的頭腦都感到厭惡”。

1824年,拜倫不幸淋雨受寒,病不起。他於09年4月65438日去世。

他的逝世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希臘獨立政府宣布拜倫的逝世為國葬,全國哀悼三天。

6月29日,靈柩抵達倫敦。

~~~~~

浪漫主義

在他短暫的壹生中,他給世人留下了許多輝煌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是氣勢恢宏的長篇抒情敘事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和《唐璜》。

在這些被世人譽為“抒情史詩”的輝煌作品中,詩人拜倫用積極的浪漫主義,將自己遊歷歐洲各國的親身經歷融入作品,以開闊的視野和深邃的筆觸,展現了壹幅廣闊壯麗的時代畫卷,抒發了崇高的詩人情懷,表達了不屈的奮鬥誓言。

拜倫的“抒情史詩”以詩人的漂泊呈現了壹幅動人的美麗風景。“從地中海到愛琴海的異國風光壹覽無余,從葡萄牙連綿起伏的群山和西班牙壯觀的鬥牛場,到希臘羅馬莊嚴肅穆的古跡遺址和阿爾巴尼亞的群山。這裏不僅有萊茵河沿岸的美景,還有日內瓦湖畔的暮色,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滑鐵盧的古戰場。

拜倫首先用詩人無與倫比的熱情去描寫這些國家的風光,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鼓勵他們為祖國的獨立和解放而鬥爭。拜倫深切地贊美太陽、月亮、海洋和山脈,熱情地贊美神話英雄、古代英雄、歷史遺跡和文化瑰寶,都是為了喚起人們反抗的意誌和鬥爭的決心。

拜倫的熱情是多方面的,作品中有同情:他頻繁地為被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的王室宮廷和統治階級奴役和壓迫的西班牙人民嘆息。也有悲嘆:在土耳其鐵蹄下飽受蹂躪的希臘人民的悲慘命運,讓我深感痛心。

他的作品中也有贊美:對古代藝術中稀世珍寶的真誠贊美,如阿波羅雕像、拉奧孔雕塑、垂死的高盧雕像、薄伽丘等文藝復興巨匠的遺跡。

更大膽:緬懷意大利過去的輝煌,激勵愛國者挺身而出,用高昂的戰歌推翻外國侵略者的暴虐統治。詩人的熱情在他的作品中無處不在,不可阻擋,比如他對海洋之浩瀚的崇高贊美:

奔騰,妳深不可測的靛藍色海洋!

成千上萬的船只在妳面前行駛,不留痕跡。

例如,他對月亮詩意而動人的描述:

月亮升起;

哦,多麽美好的夜晚!

流動的月光向海浪傾瀉;

也許吧,

女孩們被青少年的情話弄得天翻地覆。

至於我們,

等上岸再來嘗嘗這個味道吧!

在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中,總有奔放的熱情。雖然詩歌的基調時而激烈,時而諷刺,但無論是充滿悲觀情緒還是戰鬥豪情,他的詩歌“總是浸透著抒情的氣息和深深的愛恨情仇”。

不僅如此,詩人還在詩歌中運用了大量的敘事和議論的藝術手法,結合景物的描寫,從觸景生情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處處訴說自己對哲學、社會、政治、歷史、宗教、藝術的精辟見解。

所以,如果說拜倫的抒情敘事詩是出類拔萃的,那不僅僅是因為其開闊的視野和精彩的文筆,更是因為人文知識的豐富和廣博。因此,拜倫的詩被世人稱為“抒情史詩”是當之無愧的。

拜倫是壹個熱情的詩人,他的熱情主要表現在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面對統治階級的不公正和工人階級的奴役與壓迫,許多詩歌都提出了強烈的反抗和辛辣的諷刺,但他不僅諷刺了社會的黑暗,還把熱情投入到戰鬥的吶喊中。在壹首著名的戰鬥詩《路德之歌》中,他喊道:

當我們織完自己的衣服,

當我們用劍代替織布機時,

我們要把布

扔向妳腳下的暴君

我們要用他的血來染。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還將巨大的熱情融入到抒情與敘事技巧的完美結合中,顯示出其詩歌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浪漫主義新詩的特殊藝術魅力。《抒情史詩》展現了壹幅波瀾壯闊、震撼人心的時代畫卷:西班牙彌漫著拿破侖侵略戰爭的硝煙,意大利在奧地利統治的鐵蹄下瑟瑟發抖,希臘在土耳其的奴役下呻吟。

在他的思想中,拜倫描寫了被壓迫人民的痛苦和悲傷,無情地揭露了壓迫者和侵略者的貪婪和殘忍。他向滑鐵盧戰場致敬,評論拿破侖的功過。在美麗的日內瓦湖畔,在湖光山色中,他自豪地歌唱,歌頌盧梭、伏爾泰等啟蒙者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

在希臘,詩人身處於光榮古戰場時,不禁感情強烈,激情澎湃,對受外國壓迫的希臘人民的命運深表同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他們忘記了古代先輩的輝煌業績的不滿和怨恨。他想用響亮的戰歌喚醒人們,改變他們對祖國命運漠不關心的糊塗消極態度。

拜倫式英雄~ ~ ~ ~

東方敘事詩裏,有壹群俠義心腸軟的硬漢。他們是海盜、異教徒和流亡者。他們大多是傲慢、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邪惡的社會格格不入,獨自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總是以失敗告終。

拜倫通過他們的鬥爭表現了他對社會的不妥協的反抗,同時也反映了他自己的苦悶、孤獨和仿徨。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拜倫式英雄。這些形象都具有作者自身的思想和人格特征。

他們傲慢固執,對現實不滿,要求奮起反抗,性格叛逆;但同時又顯得憂郁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找不到正確的出路。比如海盜船1814的主人公康拉德,哲學劇《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這些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是矛盾的:壹方面,他們以火熱的激情、強烈的愛和非凡的個性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敢於藐視體制,社會的惡勢力決意報復,所以是惡勢力的叛逆者和復仇者。

另壹方面,他傲慢而獨立,行事隱秘,容易走極端。他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他在鬥爭中單槍匹馬脫離群眾,沒有明確的目標,所以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拜倫式英雄”是個人與社會對立的產物。俄羅斯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和詩人普希金都指出《拜倫式英雄》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方面有弱點。比喻悲壯自大的叛逆者,他們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卻無法在腐敗的社會中施展。他們為自己的不作為而感到痛苦,為自己的情感浪費而感到絕望。

這也是作者思想特點和弱點的藝術反映。這類人物相繼出現在拜倫的作品中,對當時英國的封建秩序和資產階級社會產生了猛烈的沖擊,具有進步意義。但其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主義往往給讀者帶來負面影響。

《崇拜英雄》孤傲、狂熱、浪漫,充滿叛逆精神。我孤獨抑郁,但我鄙視小團體。恰爾德·哈羅德是第壹個“崇拜英雄”。最具代表性、戰鬥性、輝煌性的作品,長詩《唐璜》描繪了西班牙貴族之子唐璜的旅行、愛情、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黑暗、醜惡、虛偽的壹面,奏響了自由、幸福、解放的戰歌。

~~~~~

性格評估

拜倫尋找英雄並不局限於東地中海國家和中世紀,因為給拿破侖披上浪漫的外衣並不困難。拿破侖對19世紀的歐洲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克勞斯·維茨、司湯達、海涅、費希特、尼采的思想,意大利愛國者的行動,都受到他們精神的啟發。

他的幽靈在整個時代大搖大擺,是唯壹強大到足以抵抗工商業的力量,對和平論和店鋪經營倒了壹陣嘲諷。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試圖擺脫這個幽靈,但是徒勞無功,因為這個幽靈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大過。

只有壹次他暫時對英雄感到厭惡:1814年,自殺(在他看來)比退位更值得尊敬。當時他從華盛頓的美德中尋求安慰,但拿破侖壹從厄爾巴島回來就不再需要這種努力了。

拜倫去世的時候,法國很多報紙都說,拿破侖和拜倫這兩位本世紀的偉人幾乎是同時去世的。當時拜倫被認為是“歐洲最高貴的人”,感覺就像“失去了壹個兄弟”;後來喜歡上了歌德,但還是拿拜倫和拿破侖比較:

“對妳們高貴的人來說,用壹種或另壹種當地語言出版壹件藝術品幾乎是必要的。因為,恰當地說,除了在妳開始與魔鬼搏鬥之前說這是與魔鬼的爭論之外,它還能是什麽?

拜倫用詩歌、散文和許多其他東西出版了《喬治勛爵的悲哀》:妳的波拿巴以驚人的壯觀上演了他的歌劇《拿破侖的悲哀》;配樂是大炮的聲音,是全世界殺人的吶喊;他的舞臺燈光是漫天的火;節奏和朗誦是士兵在戰鬥中行進的聲音,是城市陷落的聲音。"

的確,在接下來的三章裏,卡萊爾發出了壹個明確的命令:“關上妳的拜倫,打開妳的歌德”。但是拜倫在他的血液裏,歌德永遠是壹種興趣。

在卡萊爾看來,歌德和拜倫是對立的;在阿爾弗雷德·德·苗賽看來,他們是向快樂的高盧人靈魂中註入憂郁毒素的罪惡勾當的幫兇。那時候,似乎大多數法國青年都只是通過《索洛索維特》才知道歌德,根本不知道奧林匹克的歌德。

苗賽責怪拜倫沒有從亞得裏亞海和吉丘利伯爵夫人那裏得到安慰——這是不正確的,因為他在認識曼弗雷德之後就不再寫她了。但是《唐璜》在法國很少像歌德那些更令人愉快的詩壹樣被人閱讀。盡管繆賽有不好的評價,但從那以後,大多數法國詩人壹直把拜倫式的不幸作為他們吟誦的最佳素材。

在苗賽看來,僅次於拿破侖,拜倫和果爾德施坦因是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繆斯賽生於1810,是壹部關於法蘭西帝國盛衰的敘事抒情詩,描述了壹個出生於孔特德烏克斯巴泰勒斯兩次戰役之間的那壹代人。

在德國,對拿破侖有不同的感受。有像海涅這樣的人,把他看作是自由主義的有力傳播者,農奴制的破壞者,正統的敵人,使世襲小國有主戰栗的人;

有些人把他視為基督的敵人,基督假裝是高貴的德意誌民族的破壞者,他是壹個不公正的人,徹底證明了日耳曼人的美德只能通過對法國的持續仇恨來保存。俾斯麥完成了壹個綜合:拿破侖終究還是基督的敵人,但他不應該只恨它,而應該模仿它。

尼采承認了這種妥協,他帶著令人毛骨悚然的喜悅說,古典戰爭的時代即將到來,這不是法國大革命,而是拿破侖給了我們。這樣,拜倫的遺產——民族主義、撒旦教和英雄崇拜——成為了德國人精神情結的壹部分。

《拜倫的故事》得到了海嘯佑介的高度評價:“拜倫揮舞著他火熱的筆,在19世紀初震撼了歐洲。聲音,如同天籟之音,穿透地球上所有人的心靈。他的真理以普遍真理的力量落在普通大眾身上...只要人類沒有失去對自由、愛國、民族獨立和個性發展的憧憬和向往,詩人拜倫的精神就會永遠在大地上闊步前進。”

~~~~~

性格思維

拜倫是當時貴族反叛者的典型代表。貴族反叛者和農民反叛者,或者說無產階級反叛領袖,是非常不同類型的人。饑餓的人不需要精致的哲學來激發不滿或者為不滿找到解釋。任何這樣的東西,在他們眼裏都只是閑散有錢人的娛樂。

顯然,壹個貴族,如果他的氣質和環境不是特別壹點,他是不會成為叛逆者的。拜倫的環境很特別。他對童年早期記憶是父母之間的爭吵;母親是個狠心的女人,讓他害怕,庸俗;?保姆既有惡毒又有嚴格的加爾文主義神學;跛足讓他充滿羞愧,並阻止他成為學校團體中的壹員。

在經歷了壹段時間的貧困之後,在他十歲的時候,他突然成為了壹個領主,成為了紐斯特德莊園的主人。他繼承了他叔祖父的遺產。“惡主”大叔在33年前的決鬥中殺了壹個人,鄰居在那之後拋棄了他。拜倫家族壹直是壹個沈溺於無法無天的家族,尤其是母親的祖先——戈登家族。

在阿伯丁的壹個貧窮的小巷的骯臟生活後,這個孩子自然對他的騎士身份和政府感到高興,他渴望獲得他的祖先的性格,以感謝他們給了他土地。

拜倫的氣質和行動都摻雜著撒旦。少年時期,他不止壹次被稱為“小惡魔喬治·拜倫喬治·拜倫”,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創傷。

不難想象,壹個孤獨而敏感的孩子,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對這個外號的感受。他經常生氣,暴躁的脾氣和整天郁郁寡歡的心情真的讓他看起來很惡魔。

拜倫視自己為背離宗教、被驅逐出境的惡魔人物,經常在羞恥中狂歡。我們不能認同他的放蕩不羈,但我們可以理解他作為壹個叛逆者的心理:既然被世人所排斥,那他壹定是壹個徹頭徹尾的惡魔,與上帝徹底決裂,公然蔑視教會、信徒和崇拜儀式。

他遊走於惡名之中,享受著殘酷報復世界的快感。在給托馬斯·摩爾的信中,他開玩笑地提到了自己的放蕩和混日子,並以看似漫不經心的口吻提到:“有壹首反對拜倫的長詩要發表,證明我組織了壹首長詩,推翻了壹切宗教和政府陰謀集團,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他扭曲的反抗恰恰反映了拜倫與魔鬼的精神聯系。撒旦式的人物也是拜倫認可和贊美的。例如,該隱在聖經中因殺死亞伯而被詛咒和驅逐。但在劇中,他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與上帝的對抗而成為拜倫所歌頌的英雄。

該隱不向任何力量屈服,他很傲慢。拜倫說:“我必須讓該隱和路西法達成協議。的確,這在詩歌中總是被允許的。

該隱是壹個驕傲的人:如果路西法許諾給他壹個王國,那會讓他驕傲:魔鬼的目的是讓他不再像過去那樣自命不凡,讓他看到世界的無限和他的卑微,直到他陷入導致災難的精神狀態,這只是因為他此刻憤怒,而不是出於預謀或嫉妒亞伯(這會讓他變得可鄙)。"

該隱高傲的個性與拜倫驚人地相似。而拜倫在被上流社會放逐後,過著和該隱壹樣的不幸福孤獨的生活,所以總是不自覺地傾向於該隱。

拜倫後來寫了很多歌頌自由的崇高詩篇,那是德國州主或切諾基酋長的自由,而不是普通人想享受就能享受的劣等自由。拜倫雖然覺得自己可以和撒旦抗衡,但他始終不敢把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

在傲慢發展的過程中,尼采做了以下步驟。他說:“如果有神,我們不是神怎麽受得了?”所以沒有神。”註意這個推理中未言明的前提:“任何傷害我們自尊的事都必須被判定為錯誤。"

尼采和拜倫壹樣,受宗教的教育甚至更深,但由於他的優越理性,他找到了比撒旦更好的逃避現實的方法。但是尼采總是非常同情拜倫。他說:

“悲劇在於,如果我們在情感和理性上有嚴格的求實方法,我們就不能相信宗教和玄學中的教條,但另壹方面,通過人性的發展,我們變得非常微妙、敏感和痛苦,需要壹種至高無上的拯救和安慰手段。由此,就存在著人們會因為所知道的真相而流血致死的危險。”

對尼采來說,偉人就像神壹樣;在拜倫看來,通常是泰坦與自己戰鬥。然而,有時他也描繪了壹個類似查拉圖斯特拉的聖人——“海盜”。在對待下屬的時候,他更好的把握了他們的靈魂,用那種先發制人的手段,引導卑鄙的人心,讓他們感到冰冷和迷茫。

就是這個“對人類恨之入骨,絲毫不感到悔恨”的英雄。這裏有壹個腳註斷然說明“海盜”是符合人性現實的,因為汪達爾人的國王甘瑟裏克、皇帝黨暴君埃澤利諾和安娜、路易西中的壹個海盜都表現出同樣的特征。

人的故事~ ~ ~

拜倫在劍橋的時候,經常有壹些奇怪的行為:不顧禁令,偷偷溜進噴泉池遊泳;宿舍裏不允許養狗,於是他特意養了壹只熊,放在塔樓左側的閣樓裏餵養...

他對女人總是很敏感。

15歲的壹個夏天,他回到紐斯特德,接觸到壹個叫瑪麗·安·查韋斯的女孩,並墜入愛河。雖然拜倫很愛她,但在1805年,她嫁給了壹個貴族兒子。當年輕的拜倫回憶起他與她的早期接觸時,他非常遺憾地說,“這種熱情只是單方面的...她喜歡我就像喜歡弟弟壹樣。”

18歲的時候,壹個叫伊麗莎白·皮格特的女孩突然闖入了拜倫的生活。在女友的鼓勵下,年輕的拜倫努力寫詩。次年,第壹本詩集《閑散時光》出版。此時,拜倫正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他們的關系壹直保持到拜倫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拜倫的愛情又失敗了。

很快他開始了第三次戀愛——壹個叫塞薩爾的女孩愛上了才華橫溢的拜倫,這立刻贏得了詩人的註意。會議期間,詩人為她寫了許多詩。後來拜倫研究者也稱之為“塞薩詩”。誰知,就在詩人戀愛的同時,塞薩爾不幸去世,這讓詩人感到非常痛苦和惋惜。

盡管他談過三次戀愛,拜倫對女人的巨大吸引力並沒有消失。1812 ~ 1815,徒弟出足了風頭,然後莫名其妙的娶了安·米爾班克。她是壹個冷漠、嚴肅、懂事的女人,這壹點都不適合他——就是錢多。米爾班生了個女兒,不到壹年就離開了他,暗示他和同父異母的妹妹奧古斯塔有壹腿。這讓整個社會都轉而敵視他,惡意中傷他,不亞於當初對他的贊揚和吹捧。

拜倫不想再忍受這種侮辱了,所以他離開了英國,再也沒有回來。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主要在威尼斯度過,但即便如此,他還有許多風流韻事。

4月9日,在威尼斯的本特森宮,她被介紹給了特裏薩·格威切利伯爵夫人。他已經快32歲了,而特麗莎只有18歲。相識的第壹天,拜倫就建議特麗莎單獨和他出去,無論去哪裏。後來她收到了梵蒂岡批準的離婚證書,離開了特蕾莎,這讓拜倫和她的關系更進壹步。

1822年,詩人的女兒阿列格拉病逝。之後,拜倫和特麗莎壹直生活在壹起,直到1824年去世。

拜倫為所有他愛的人寫詩——許多優美的抒情詩是因為他豐富的感情生活而寫的。

在哈羅,拜倫意識到他有不同的性取向。進入劍橋後,我開始了壹生的同性關系:我在劍橋遇到了十五歲的唱詩班男孩約翰·埃德·拉斯頓。多年後,拜倫形容這段關系是“強烈而純粹的愛和激情”,並寫道:“我愛他勝過世界上的壹切。”

拜倫至死都帶著埃德·拉斯頓給他的紀念品。

有人說是瑪瑙和應時做成的心形飾品,也有人說是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