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的理論是什麽?
感受到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和當時我國面臨的民族生存危機,陳鶴琴明確提出了“活教育”的宗旨:“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其中,“做壹個現代中國人”包括五個條件:壹是有健全的身體;第二,要有建設能力;第三,要有創造能力;第四,要會合作;第五,我們應該願意為社會和人民服務。顯然,這五個條件體現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要求。針對傳統教育“把書本作為學校學習的唯壹材料”,把閱讀和教學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的實際情況,陳鶴琴把“自然和社會都是活的材料”概括為“活的教育”的課程理論。“活教材”並不否定書。而是強調兒童通過親身觀察和接觸自然、社會的活動獲得經驗和知識的重要性,主張將書本知識與兒童的直接經驗相結合。給孩子講魚,就要讓孩子看到真正的魚,觀察它的呼吸、遊動甚至解剖它的身體,研究它的各個部位。這樣獲得的知識真實親切,還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精神。隨著課程內容的變化,其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陳鶴琴認為,“生活教育”的課程形式應該符合兒童的活動和生活方式,符合兒童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交流的方式。因此,“活教育”的課程打破傳統的學科組織模式,改為活動中心和活動單元的形式,包括五項活動,稱為“五組活動”。即兒童健康活動(包括體育活動、個人衛生、公共衛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兒童社會活動(包括動物園、植物園、勞動工廠和科研機構等。)、兒童藝術活動(包括音樂、美術、手工藝、戲劇等。),以及兒童文學活動(包括童話、詩歌、謎語、故事、劇本、演講、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