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鬼下山的傳說起源於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界限變得寬松,於是鬼散於天下。小時候老人常說:在這壹夜,人的靈魂經不起陰間的誘惑,容易上鉤。禁止兒童夜間外出。所以今天,對於這個世界,我們要謹慎,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貪婪。否則容易釀成大禍。
三月三鬼下山的習俗
農歷三月初三,俗雲:“三月三,鬼門關。”群眾迷信鬼神,認為野外磷光是“鬼火”。3月3日晚,壹些年輕人壹起去野外看《鬼火》。這壹天禁止孩子出門,怕“撞鬼”在安徽淮北這壹天吃爆米花被稱為“炸鬼眼”。有些地區把白桿子摘下來搗碎,去掉苦味的汁液,用面粉做成桿子,說吃了可以“藏魂”。皖西農村當晚都很早關門關燈睡覺,生怕“鬼火”進屋,害了壹家人的生活和疾病。
舊時河南南部的新縣、光山壹帶,傳說三月三是“黑社會”派小判抓人的時候。晚上出門很危險,所以人們晚上壹般不出門。每當夜幕降臨,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驅邪驅鬼,以求平安。同時會在各家門口放壹些大蒜,以示“小屁孩的判斷力”和“算了,抓不到人就回去”。晚上睡覺的時候要把鞋子倒過來放,這樣孩子會誤以為沒人在就走開了。當晚十二點過後,壹些不怕鬼的民間“傻冒失鬼”悄悄起床,三五成群地到田間看“鬼火”,俗稱“看燈”,通過所見“鬼火”的數量推測村子的生死。
三月三鬼下山的歌是怎麽來的?
3月3日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農歷三月的第三天。古代叫上巳節。根據傳說,三月三日是黃帝的生日。中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我出生在軒轅。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為後世所沿襲,從而成為漢族人在水邊飲酒、郊外春遊的節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
這裏的三月初三是指農歷。壹般來說,這個時候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就是說很多冬眠的動物等等已經開始活動了。鬼應該是壹個“代理”,應該是前面的說法。
這裏說的是“三月三日蛇出山,九月九日蛇入土”(長沙話發音諧音)。有吃地方菜,煮雞蛋的習俗。
還有哪些節日是鬼節?
1,清明節
清明節通常在公歷4月5日左右。清明掃墓,對先人來說,叫做“尊重對時間的思考”。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帝都風光略》中寫道:“三月清明,男女上墳,載其敬,轎背掛元寶,路上盡是尷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給墳墓加土,燒幾次元寶,用紙錢買墳。如果看不到紙幣,那將是壹座孤獨的墳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樹,擇園,坐下來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壹定是清明時期,而是秦以後。直到唐朝才開始流行。《清李彤》說:“在除夕、寒食節和初霜節,妳要祭掃墳墓。期間會以素服侍寢,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樹,斷曹靜,故稱掃墓。”並流傳至今。
2.中秋節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國壹年壹度的鬼節,佛教稱之為“玉蘭節”。相傳在這壹天,閻羅王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被囚禁的鬼魂出來自由活動,直到7月底。因此,在此期間,民間流行祭拜死去的親人,燒錢元寶、紙燭、燃放河燈,以祈求祖先保佑,消災增福,或翻死者,化解冤情。
3、十月的第壹天
十月初壹,稱為“十月朝”,也稱“祭祖節”、“寒衣節”。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在新的收獲季節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示孝順和不忘自己的根。十月初壹祭祖,包括家族祭和墓祭,南北方都有。今天,在長江以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在十月初壹給新墳獻祭的習俗。十月初壹也是入冬的第壹天,之後氣候漸冷。人們害怕祖先在陰間的靈魂缺衣少服。因此,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品外,還有壹種不可或缺的供品——鬼服。祭祀時,人們將鬼衣焚化給祖先,稱為“送寒衣”。因此,十月的第壹天也被稱為“燒衣節”。後來有些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變了。人們沒有燒冷衣服,而是在壹個紙袋裏燒了很多鬼紙,上面寫著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對應的名字。這叫“包袱”。有寒衣之名,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黑社會和死人壹樣,可以用錢買到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