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學反思(1)我很喜歡《鄉愁》這首詩,我也認真備課了,但是上上下下的感覺都不好。下面我從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效果兩個方面來反思這壹課。
壹,教學設計
這是壹首抒情詩,我盡力在教學中體現它的詩意。
1,教學環節命名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受詩的音樂美——品《鄉愁》感受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中體現詩意。
上課時,盡量去掉不必要的短語,多使用平淡無奇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美感。比如,在介紹余光中的人生經歷時,他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和夫子廟的典雅早已滲透到他的血液裏。抗戰時期,他去重慶讀書,嘉陵江、巴山野風再壹次浸潤了他。他受的是傳統的四書五經教育,中國文化早已根植於他的內心。於是,他對中華民族的眷戀和深情,化作了心中的壹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篇閱讀材料,每篇都有不同的要求。第壹次朗讀,要求聲音洪亮,字正腔圓;第二遍閱讀要求把握節奏和閱讀節奏;第三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深情地讀。第四讀是美讀,分男女兩部分。這種閱讀是壹小步壹小步,讓閱讀技巧和情感循序漸進,讓學生在閱讀中循序漸進地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堂課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課後總覺得少了點什麽。原來缺少的是壹個訴求。主要表現在:
1,學生閱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沒有滄桑,這鄉愁就是單薄的。”的確,我們的學生還只是十幾歲,對這些離別的感情並沒有什麽痛苦的感覺。上課時未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引導,所以學生在朗讀時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和悲傷的情緒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讓這門課非常正式。站在講臺上15年了,但是站在鐘丹的多媒體教室裏還是第壹次。情緒緊張會讓課堂變得不那麽靈活,缺乏教學機智,對教學的熱情也更少。由於這種緊張情緒的幹擾,上課出現了兩個明顯的錯誤。壹種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集合了這節課的音樂朗誦,本來是老師朗誦的。因為口誤,同學們說了壹句“我們壹起背吧”,他們就壹起背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不恰到好處,使得配樂的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個班有得有失。我相信,在未來,在鐘丹這個大家庭裏,我會有越來越多的“收獲”,越來越少的“損失”。
對《鄉愁》教學的思考(2)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夠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對作品的思想情感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表現性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趣味”。《鄉愁》是鄉愁的代表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表達了強烈的鄉愁。對於這首詩的學習,我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解釋這首詩的意思,也沒有總結這首詩每壹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鑒—發現”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鑒賞上升到壹定的審美水平。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歌永遠是靈魂的詩,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感性的,詩人表達自己的感情,他的目的總是為了在讀者心中激起同樣的情感效果。針對學生閱讀能力差的情況,結合詩歌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加強了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註意語速、語調。把無聲的文字變成口語,讓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敲擊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的* * *聲,生動再現作者的情感。看詩的每壹段,《鄉愁》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強,非常適合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學生們第壹次接觸到壹首新詩。老師帶著音樂的示範朗讀,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詩歌的情感基調、語速和節奏,對學生的閱讀起到了很強的指導作用。壹是可以增加學生讀詩的興趣,另外可以按照壹定的標準對別人的閱讀進行評論。在這裏,情感閱讀永遠放在第壹位。其實我們在學習詩歌的時候,在閱讀中逐漸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詩詞作品壹個字。”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可以深刻感受到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與合作的精神。他們既有個人見解,也有集體智慧,並且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學生內部潛力。讓學生通過分析文字來簡單描述想象中的畫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發現詩歌的新奇之處。學生戀愛後,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發現,再講依據,思維就被激活了。學生對這首詩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詩的層次結構,二是詩的立意。全詩按照時間和空間的順序組織,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華,使得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晰。學生們發現了這麽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華,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詩歌寫作就是讓他們借助這類詩歌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學習語文積累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經歷被觸發時,他們的感受會自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刻意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表達他們能說出多麽迷人的詩句,而是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真實體驗。
在這樣壹個開放的課堂上,教師要時刻意識到,給予學生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往往能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知識建構的參與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發展,讓學生的學習豐富而富有個性。
思鄉的教學反思(三)我緊張而忙碌的老師教學比賽結束了,但我的心情並沒有變得輕松。“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個比賽讓我找到了很多可以激勵我的老師。在看到他們精彩的教學過程後,我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值得我認真反思。
《鄉愁》是鄉愁的代表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表達了強烈的鄉愁。它就像壹顆水晶珠子,裏面沒有瑕疵,外面沒有皺紋,而且非常透明,壹眼就能看穿。捧著課本,讀著詩,試圖找到教學的切入點。但是,我的思路被偏離了。感謝老師的指導,他們告訴我詩歌重要的是讀,這讓我的思維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把重點放在閱讀上,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進壹步感受作者的情懷,進而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朗讀,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口語,使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敲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回響,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擇、疊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刻感受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力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喚起情感的聲音,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對祖國統壹的美好願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1.我在選擇文章時進退兩難。雖然很多老師都提醒我鄉愁很難把握,很難開口,但我還是猶豫再三,決定以挑戰自我的精神寫這篇文章。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我發現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麽簡單。挑戰需要力量、知識和創新。雖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越來越覺得“疑神疑鬼無以復加”,思維嚴重受阻。我不知道如何理解這首簡短而經典的詩歌《鄉愁》。經過幾天的痛苦掙紮和各種咨詢,我還是硬著頭皮繼續準備!雖然查閱了很多資料,但還是找不到最好的解釋方法。直到講座那天,我還在思考每個預設問題的提問方法,每個環節的設計。這樣的心情也讓我在講座當天沒有足夠的自信從容面對課堂,反而覺得各個環節的銜接不是很順暢。
2.沒有離開過家的孩子缺乏“鄉愁”的生活體驗,很難理解學生雖然了解臺灣,卻沒有親身經歷。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情感影響不到位,語言匱乏,沒有讓學生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的感受。
3.課件的屏幕設計很漂亮,圖片也很多,但實用價值不大。有些畫面只是壹閃而過,浪費時間準備那麽多。而且還忽略了詩歌重在品味,要少用直觀的畫面,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從而幫助學生品味詩歌,感受其朦朧之美。
4.課堂設計也存在很多問題,但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和討論的時間,老師是主要的替代者,缺乏學生的自主探索。
5.在以各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這也對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起到了指導作用。但我很少給予評價,只說“好”字不置可否。
6.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有些緊張,未能全身心投入到詩詞散文中,未能以飽滿的情感感染學生,未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於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被動學習配合老師,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7.詩歌的壹個主要特點是朦朧美,這樣的朦朧需要學生細細品味。在這節課上,我沒有引導學生去深入地欣賞詩歌,反而給他們教條式的分析和解釋,沒有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去品味,以至於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不夠深入。
雖然比賽結束了,但留給我的是無盡的思考。“道路是漫長的,修遠是Xi”。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努力提高自己,盡量避免這次大賽中出現的問題,在生活中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爭取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