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蝶詩歌中的“愁”情結
周珊珊
周夢蝶是臺灣詩壇上壹位非常特殊的詩人。做了20多年的書商,幾乎過著苦行僧的生活,對物質沒有欲望。而他的詩也叫苦,所以夢蝶被認為是“詩中苦行僧”。但縱觀夢蝶的整個創作過程,對她《孤國》、《歸魂草》、《約會》、《白菊十三首》四首詩的整體關照,不能只說“苦”。夢蝶對待悲慘的態度不僅僅是假裝悲慘。在他的詩歌創作過程中,夢蝶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並最終在詩歌中表現出對苦難的超越。可以說夢蝶先生的物質生活很悲慘,而精神生活卻很豐富。詩歌作為夢蝶精神生活的主要體現,最終會超越物質苦難,實現精神幸福。
關鍵詞:周夢蝶;悲傷;整體護理
周夢蝶是臺灣詩壇上壹位非常特殊的詩人。做了20多年的書商,幾乎過著苦行僧的生活,對物質沒有欲望。而他的詩也叫苦,所以夢蝶被認為是“詩中苦行僧”。
但縱觀夢蝶的整個創作過程,對她《孤國》、《歸魂草》、《約會》、《白菊十三首》四首詩的整體關照,不能只說“苦”。夢蝶對佛教的研究及其在詩歌創作中的運用表明,詩人的隱逸與寧靜,塵世的紛擾已被詩人超脫,孤獨與苦澀當然不是詩人所關心的;夢蝶對待悲慘的態度不僅僅是假裝悲慘。在他的詩歌創作過程中,夢蝶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並最終在詩歌中表現出對苦難的超越。可以說夢蝶先生的物質生活很悲慘,而精神生活卻很豐富。詩歌作為夢蝶精神生活的主要體現,最終會超越物質苦難,實現精神幸福。夢蝶詩中從未出現過的美好事物、永恒、時間等主題的描寫,也能從另壹個側面感受到夢蝶對生活的熱情,而不是壹味的“煎熬”。
壹、“苦”的解讀
夢蝶先生曾在《孤獨的國度》扉頁上引用乃都夫人的話作為題詞:“以詩的悲涼征服人生的悲涼”,許多學者認為“這可以算是對周夢蝶創作心境和藝術風格最準確的概括。”誠然,夢蝶在最初的創作中,將詩歌視為她傾吐內心情感的聖地,她的苦悶、苦悶、孤獨都可以在她的詩歌中找到。
在《孤獨的國度》的早期創作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中字裏行間的苦澀。這壹時期,作者主要是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把自己所有的內心感受都變成了詩歌的語言。因此,詩歌成了他探索和發展孤獨世界的實驗。詩人只是在詩歌中壹味地表現孤獨和壓抑,讓孤獨的心得到徹底的釋放和表達。首先,我們可以壹窺詩名。如《孤獨》、《思齊》、《杜宇》、《壹個上鎖的夜晚》、《守墓人》、《死亡邂逅》等。,而詩的內容也處處顯示著孤獨和寂寞,所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在這壹時期已經完全被孤獨占據了:
我用壹碗冰冷的慈悲送妳/我是沙漠和駝底的化身/我平躺,讓孤獨/抱著我無限高;讓我的聲音/默默在胸前開出黑色的花/黑色的花追蹤我,用微笑和惆悵誘惑我/未來,用空白的底神秘/無盡的空白,我沒有惆悵/
-旅行者的日記
總是無助地漂浮,/我的惆悵是人們無法理解的。.....尤其是我沒有家,沒有媽媽。/我不知道我的根昨天生在哪裏?/明天——最後壹個今天——我將沈入何處.../我的憂郁是人們無法理解的!/-雲
流浪太久,/秦,劍,貞操都蒙上了塵沙。冬季至日
“我是什麽?/我和這橋下的浮沫有什麽區別?”/“某日,某某曾穿了壹天的風霜露珠,壹個人靜靜地坐在這裏”/-“坐在川斷橋夜宿”
壹個人在臺灣的周夢蝶,每天獨自在書攤前看著全世界的人跑來跑去。不難想象他詩中的孤獨。在這裏,詩人已經耗盡了他的憂郁和沮喪,這似乎是喜悅淋漓,但我們仍然可以欣賞的無奈和悲傷。
但是,夢蝶從來都不是壹個裝可憐的詩人。在他看來,物質上的貧乏對陶來說是不夠的。可以說,夢蝶是壹個能窮而樂道的詩人。他不壹味的沈溺於苦難,而是能夠擺脫苦難,以壹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他所看到的世界。這種對生活、對人生的態度,在早期創作中就已經閃現出來了。面對“寒冷”和“饑餓”,詩人並沒有被這種物欲橫流的感覺所束縛,而是想到了此時對周圍世界的默默關懷和追憶。“我想把世界縮小成/壹朵菊花或壹顆橄欖,/當我饑寒交迫時,我可以安靜地睡覺,照料它,沈思冥想。/”(《匕首》),在寒冷中,詩人還看到了令他興奮的東西:“而這裏的寒冷就像酒,藏著詩與美/甚至虛榮懂得用手交談,邀請所有忘記說的星辰.../”(《孤獨的國度》);詩人面對孤獨時說:“讓風雪歸我,孤獨歸我。/如果我必須死去或發光-/我寧願為聖壇流淚和/或在夜晚發光。/”(《讓》),還體現了冷靜、寧靜、平淡的心態和壹種燃燒的自我犧牲精神;面對生死,詩人又壹次站在了這個世界之外,以壹個書生的形象照顧壹切眾生,以壹種善良的態度面對壹切:“我要找壹份事業/壹個地獄書生/好心引導圈內人走出去/好心拒絕圈外人闖入/”(《儒林外史》);在人生的道路上,夢蝶常常充滿信心和希望:“我用淚水鑄造了我的微笑/把它灑在路旁的荊棘上/睡在遙遠的天邊/這條路是壹串永遠數不清的甜澀的念珠。”/(在路上)。
翁文顯評論夢蝶的詩《看那五朵蓮花的少年》(出自《復興草》),說:“夢蝶先生的詩若要用壹根線穿,字字慘。”誠然,無論是夢蝶先生本人還是很多評論者都指出,“苦”是夢蝶詩歌中不可回避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線索。然而仔細分析也不盡然。“愁”可能算是詩人當時的心境,詩本身也體現了這種風格。但就夢蝶的詩歌而言,單純在壹個語境中,很難把握夢蝶詩歌內涵隨著時間的變化和詩人心智的成熟而發生的變化。因此,在整體關懷的理念下解讀夢蝶的詩歌,可以更全面、更準確地發現詩歌的本質。
就像夢蝶詩裏說的“萬物終將化為灰燼,/灰燼孕育萬物-/櫻桃紅,/芭蕉愁。/.../然而櫻桃依舊紅,/香蕉依舊惆悵,/-多少次?/我徘徊在紅色和憂郁之間。/(《流浪》),夢蝶壹直在流浪,但他終於找到了皈依,找到了“苦”的寄托。
第二,在哲學沈思中獲得精神愉悅。
夢蝶的《歸魂草》有大量包含哲理沈思的詩句。在這個階段,詩人的苦難似乎得到了緩解,取而代之的是詩人在哲學沈思中對生活的關照。悲傷和孤獨似乎在拜佛參禪的過程中被化解了。詩人不再表現自己的孤獨和寂寞,而是以超然的姿態面對世界。
隨著夢蝶逐漸將內心的悲傷寄托在宗教上,可以看出夢蝶對“悲傷”內涵的重新詮釋。在《孤獨的國度》中,詩人雖然還有希望,但並不壹味沈溺於苦難,往往以超然的姿態面對世界。而夢蝶對苦難的總體態度是傾訴,願意以詩歌的形式釋放自己內心的孤獨和悲傷,於是有了“以詩的悲傷征服人生的悲傷”的介紹。但是到了浣青草時期,這種傾吐的感覺就沒有了。大多數詩歌都充滿了哲學沈思,反映了詩人的智慧和超然世外的態度。以前的悲傷變成了對生活的理解,並反映在詩歌的哲學句子中。
夢蝶對莊子的偏愛,使得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莊子思想。比如《豪商》在詩前直接引用了莊子《秋水》的文字:“妳若不是魚,便知魚之樂?”如果孩子不是我,我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詩的內容是再現秋水中的情景,但主角不再是城上的兩位智者,而是水中吹泡泡的魚:“在微笑的底部吹壹串泡泡/還那微笑-/從稀疏的小胡子裏漏出來。”/.../而此刻,我清楚地知道,我知道。/'他們也有很多很多的自我'/他們知道。/他們知道/我知道他們知道/"。再比如《快樂旅行》:“逃離塵囂。回眸/雲開霧散,浪濤萬千:無邊無際無垠空空/微笑呼應:/我的視線裏留下了什麽/.../以飛翔結束的/還是要以飛翔結束。/世界在我的翅膀上/正如銀河在我的勇敢上/大自然的巨大聲音在我的威脅下.../”又比如《擺渡船上》,裏面把莊子“不知周之夢是蝶,蝶之夢是周?”他的哲學思想運用到詩中:“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無盡/無盡,無盡就在我生死的悲歡上。“/是水載舟,與我同行?/我是否滿載著船和水在行走?/"。夢蝶用禪的思維來化解心中的悲傷和憂愁。他已經沈浸和陶醉在這樣的揣測中,悲傷不再是夢蝶反復吟誦的主題。
莊子的思想不僅僅是收藏,佛家的禪意在夢蝶的詩中隨處可見。從這類詩歌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夢蝶出世的從容與深邃。他把自己的興趣寄托在這種思辨上,並在詩歌中表達出來,以此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比如我會壹直走,直到河水攔住我的去路:
我會壹直走,直到河水攔住我的去路/沒有貧窮,沒有水-/但是在眼睛、耳朵和衣服裏有壹種芳香/寒冷。/妳是源頭,我是泉上的漣漪;/我們在冷淡的開始和冷淡的結束相遇。像風和風眼。驚喜窺視/見妳在我,我在妳;/看看妳,在後面,在前面,在周圍:/回眸壹笑,足矣永恒。/妳心裏有壹朵花,/當它從第壹片花瓣開始綻放,尤其是沒有綻放的時候;/誰是第壹片花瓣?/那最初的寒冷,那揮之不去的漣漪?/我會壹直走,直到河水攔住我的去路/沒有貧窮,沒有水-/但我的眼睛、耳朵和衣服裏有壹種芳香/寒冷。/
夢蝶詩往往流露出清涼甘甜的禪意,讓人心清氣爽。在這類詩歌中,夢蝶把自己的悲傷投入到哲學的沈思中,得到了暫時的解脫。夢蝶先生曾說:“世上有不吃煙火的詩,但沒有或很少有不吃煙火的詩人。據我所知,詩是詩人的理想——所謂‘只此不如此,如此如此’。知道字裏行間含義的讀者不應該被作者愚弄。“可見夢蝶是把詩歌作為理想來表達的。即使詩中有很多看似超脫的味道,夢蝶依然有壹顆照顧身邊蕓蕓眾生的心。在他的詩歌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表達和追求,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夢蝶對生活的巨大熱情,這種熱情不同於“苦”。
第三,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表達
夢蝶的詩壹方面沈浸在不顧世俗的宗教關懷中,另壹方面又不能離開塵世去書寫生命、愛情等意象,體現了他在紅塵中拋棄紅塵的心境。余光中認為夢蝶的《回春草》可以稱得上是壹首“愛情詩”:“然而,是什麽造成了夢蝶詩中壓倒壹切、震撼人心的悲傷呢?從大部分作品來看,其主題無外乎生命的牽掛、愛情的得失、瞬間的相識、遙遠的向往、靈與肉的矛盾、既是神聖又是凡人的艱難。”可見夢蝶並沒有放棄對世界的關註。其實他壹直在關註他生活的這個世界。在夢蝶的詩歌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詩人對時間、永恒等主題的描寫。比如:
天空湛藍婉約,風在顫抖,笑著無骨的手指。/耳朵很迷人很溫柔。/塵埃濃郁芬芳,鼻端如酒。/在空蕩的湖面上,沒有壹絲皺紋。/白雲在遊動,像壹只夢幻的天鵝。/妳很安靜——我怕吵醒湖底的幽靈。/世界在美女的懷抱裏醉了又醉。/
——“晚安,佳期!》
我過去不能去,將來也不會來/我是現在的仆人,是皇帝。——《孤獨的國度》
然而,當我低下頭,想看看自己的身體是否腐敗時,卻發現自己是壹束紅菊花/在死亡的灰燼中燃燒壹個十字架/-新聞。
夢蝶可以在瞬間感知到生命的美好,但在當下的時間點上,夢蝶表現出對生命的主動把握,成為當下的“皇帝”,而在面對死亡時,化為“壹簇紅菊花”,體現了他在永恒燃燒中的自我力量。
夢蝶對大自然中生活的描寫也是舒適清新淡雅,頗為自然有趣。這壹部分在夢蝶的詩歌中占有很大比重,表現了詩人對生命的關懷和熱情。比如《我離英後遊陽明山》中所描述的:“猶空蒼翠迎人!/小隱塘掛瀑飛雪/問去年的今天,妳還記得嗎?/花開花落:石亭下/臉爭千樹。/“夢蝶的詩總是充滿新鮮的生命力。哪怕只是靜物描寫,也會突然跳出壹個活動的形象,看起來很有趣。比如《牽牛花》:“壹路熙熙攘攘牽著手/從巷子的壹頭到另壹頭/至少有八九十萬朵吧?/昨晚放學回家沒看見壹個影子/今天搶書包剛踏出家門/我打破了金朝陽光明的眼睛/“形象清晰,節奏歡快。很難讓人聯想到曾經在詩中“瞎訴”的周夢蝶。夢蝶此時不再痛苦,而是能理解壹切,甚至愛壹切。
夢蝶對大自然中生命的細心呵護和關懷,也處處體現了詩人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在書寫自然的同時,也凝聚著各地詩人的智慧,正如《九宮鳥的早晨》所寫:
早上九宮鳥壹叫/立刻跳了出來/在那邊四樓的陽臺上/剛起來/三只灰鴿子/羽毛不齊,飛到樓外/壹路/又飛回來;輕輕落在橙色欄桿上/就是這樣:妳粘著我,我推妳/.../不知道是不是另壹種蝴蝶/每天早上/九宮鳥啼叫的時候/那個小女孩,大概十五六歲/(呼應著九宮鳥)/溫柔地出現在陽臺上/先是拿著噴壺/給高低盆栽澆水/後來。在猩猩的眼睛和陽光與春天的陰影下/在壹張空藤椅上/壹個小花貓在匆匆忙忙/喜極而泣/在洗臉/於是,整個世界都在這裏/如此婉轉,如此響亮而真實/當九宮的鳥兒每天清晨鳴叫/
九宮鳥、小女孩、小花貓在《夢蝶》營造的意境中和諧相處,歡樂醉人。可以說是夢蝶近期詩歌的代表。而“全世界都在這裏”則進壹步深化了詩的意境。《夢蝶》為我們描繪了壹幅仙境般的畫面,詩人本人無疑熱愛這樣的生活。
結論:在動態發展中整體把握“苦”的內涵。
夢蝶以苗條的身材影響了臺灣省詩壇幾十年,卻用佛禪沖淡了自己的苦難,甚至沈溺於思辨的沈思,而不是執著於悲慘的生活。當詩人進入晚年,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苦澀就不再縈繞心頭,詩人更喜歡去呵護身邊美好的事物。所以,從《夢蝶》的整個創作過程來看,詩人對“苦”的態度是不斷變化的,從早期的壹味苦,到後來的把苦藏在禪思裏,再到最近的把苦溶在對美好事物的描寫裏。可以說夢蝶的物質生活是清苦的,而夢蝶的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如果壹定要說辛酸,那也是對整天致力於物質追求的可憐夢蝶的壹種無法理解的解讀。在對夢蝶詩歌的整體關照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詩歌發展的壹條軌跡,也可以對夢蝶及其詩歌有壹個更全面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曾金鳳。舞蹈詩人周夢蝶[M]。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
[2]周夢蝶。周夢蝶世紀詩選[M]。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
[3]劉永義。周夢蝶——壹個苦行僧詩人[M]。臺北:時代文化出版社;1998.
[4]劉登漢,朱.彼岸的繆斯——論臺灣省的詩歌[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5]林明德。中國新詩欣賞[M]。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
[6]羅門,張謇。天空無限藍[M]。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