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古詩詞中的風景?風景寫作有什麽特點和技巧?
古典詩詞寫風景的八種方法中國古典詩詞“貴含蓄,忌露骨”。情感不直接表達,仇恨不直接表達。而是借助於外在的東西來表達。詩人慣用的方法是借景抒情,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山水詩。但因為抒情方式不同,寫風景的方式也不同。常見的寫風景的方法有:壹、前側結合(對比)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風景的特點,讓人壹目了然;也可以從與之相關的側面景物入手,而不是正面景物,從而揭示事物的特點,給讀者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的結合可以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鮮明突出。比如白居易的《楊柳枝詞》“春風壹樹千枝,比黃金還軟,比絲綢還軟。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整天是誰的?”第壹句和第二句用正面描寫的方法,描寫了楊柳在春天的美麗形態。王昌齡《從軍》“大漠風塵,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已報生擒。”第二句以側面描寫形勢,通過寫風很大,卷起紅旗便於急行軍,來描寫戰爭的慘烈。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故國群山環抱,潮打空城歸寂寞。這首名為《石頭城》的詩,很明顯是寫“石頭城”的,但詩是從石頭城周圍的景色——山、潮汐、月亮——開始的,描寫了石頭城這個“故國”的衰敗與荒涼。二、動靜結合在我國古代詩歌中,詩人為了營造意境,特別註重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壹種常用的寫景方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上,詩人往往別出心裁,“字字珠璣”,“境界盡出”。如賈島《與李寧隱居》中“推”與“叩”的選用,王安石《瓜州行舟》中形容詞“青”用作使役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例子,在動詞的使用上也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景物,往往以壹種意境描繪動靜,又往往以靜為主,以動襯托靜的方式,形成意境與意象的和諧統壹。所以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離不開襯托。如王維的《山居秋夜》,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詩人王維不愧為山水描寫的專家,動靜結合是他描寫山水的主要手法之壹。詩人描寫的景物中,靜中有動,靜中有靜,動靜結合構成了動人的意境。第二副對聯“松樹林裏的月光”是靜態的景象,但妳所看到的,又寫著月光透過松枝灑滿大地;而“溪水中的水晶石”是壹幅動人的畫面,壹種氣味,動靜結合,構成了壹幅美麗可愛的風景畫。第三個環節是詩人用“竹聲”襯托山的寧靜,這是他所聽到的,用“蓮花樂章”襯托水的靜謐,這是他所看到的,他所看到的和他所聽到的交織在壹起,“鬧”和“靜”相互對照,頗有意境。第三,聲色結合。古詩詞中的寫景,往往會涉及到聲音和色彩。這是詩人運用感官從多個角度來寫場景,使讀者仿佛置身於場景之中,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杜甫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泊門口。”第壹部分是壹組對立的句子。草堂四周柳樹眾多,新綠的柳枝上有壹對黃鸝鳴唱,壹派喜氣洋洋的景象,五彩繽紛,形成清新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劉翠”是早春物候,柳枝剛剛發芽。“兩只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顯示出壹種生機和壹種喜慶的意味。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只長腿的鳥優雅而自然地飛翔。萬裏晴空,白鷺在“藍天”的映襯下色彩異常鮮艷。兩句中接連使用“黃”、“翠”、“白”、“青”四種鮮艷的顏色,編織出壹幅美麗的畫面;第壹句也有對聲音的描寫,傳達了極其歡快的感情。四、虛實結合“虛”和“實”是兩個很大的概念,具體來說,無形和有形,抽象和具體,想象的記憶和現實。比如《傷逝》是虛幻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壹江春水》、《壹葉扁舟》、《春草》、《楊柳岸風殘月》是真實的。古詩往往是用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壹些感情,或者是靠想象。學生在欣賞這首詩時,應該註意詩中什麽是真實的,什麽是空的。以及詩人是打算表現真實還是空虛。只有了解這幾點,才能準確把握它們的關系。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的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象制造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壹種溢出的情感。比如高適的《碉堡上聽簫》和《雪潔胡天牧馬,羌笛月下守樓》。請問梅花落何處,風壹夜吹遍天山。”詩中有壹兩句其實是描寫風景的。描述的內容是冰雪融化,放牧馬匹的季節已經到來。傍晚,戰士們趕著馬回來了,天空灑下了明月的光輝。在這樣遼闊而清澈的夜景中,不知是哪座守備樓奏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的曲調!三四句話就把“梅花落”拆了,仿佛風吹的不是笛子,而是落梅的花片,散落壹地,壹夜之間,色香味彌漫了整個天山。這首詩通過聽音樂,想到家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的秋天,表達了戰士們深深的思鄉之情。五、點面結合壹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的,描寫的景物也是壹樣的。它們總是與周圍的風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詩人寫山水,不是孤立地寫主體,也是圍繞主體的相關物象,點面結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河面上釣魚——雪”在點面結合中的運用。《戴笠翁》在圖中比較小,但在很顯眼的位置,是全詩的中心,《壹葉扁舟,壹襲竹衣》屬於點的描寫;前兩句“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屬於表層論述,詩中描寫了人物處境從“鳥飛去”到“人消”的苦寒與孤獨,並在“山”“徑”前冠以量詞“千”“萬”,突出了人物的堅忍與卓爾不群的性格。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壹點,包括全能六,遠近結合。看同壹個場景,觀察者在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俯視、仰視、俯視、仰視,視覺形象會五花八門,變化多端。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有更全面的了解,獲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穆圖的《山行》“遠寒山石徑,人在白雲生。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二月。”前兩句描述的是秋山的前景。第壹句描寫了秋山的巍峨風光,表現了詩人攀登的勇氣。第二句描寫的是秋山中的壹個特定場景,白雲飄動的天空下隱約可見幾戶人家。最後兩句描繪了秋山的特寫。“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話充滿了生機,鮮艷奪目,清新蓬勃,形象生動,給人壹種秋光勝於春天的美感。七、線描和工筆線描,原本是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之壹,大致接近於西洋畫中的素描或速寫,其特點是用簡潔的墨線勾勒畫面,形成寫意,沒有對比和色彩。這種繪畫方法引入詩歌創作,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精心雕琢,層層渲染,更不用說旋律或襯托,而是抓住描寫的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幹脆簡潔的語言,樸實平實的文字,幹凈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狀、明暗(聲音),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如文的《上善晨行》“晨起征司,客將悼故鄉。雞啼茅店月,人走板橋霜。槲寄生葉子落在山路上,橘黃色的花在哨所的墻上。因思淩渡夢,雁滿歸池。”兩首詩的第二聯是六個名詞(即六景)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詞。可見早去的辛苦。在公雞啼叫,眼睛還活著的時候,顯然是很難早走的,冒著路上的寒霜。用線描描繪景物,是指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勾勒景物輪廓的方法。用這種方法畫壹幅風景畫,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那麽,素描山水畫有什麽特點呢?第壹,山水畫的語言要簡潔明了,只用幾筆就能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點。二是景物描寫清晰準確,要求簡潔生動。如河口野鷗遠,黃昏水雲低。千裏已過,衣袂隨風。工筆是指對細節的關註,對事物的精雕細刻,濃墨重彩的描寫。比如蘇軾的《浣溪沙》:“衣巾隨棗花落,車響村南。牛衣古柳賣黃瓜。陽光明媚,但他太渴了,他想找些水喝。敲門問野人。”拿起生活中的兩個小場景,用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將感情與場景融為壹體,營造出獨特的美感。八、古詩詞中的各種修辭手法借代、通感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同學們要註意。特別註意比喻和類比的區別(比喻註意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類比註意化無情為有情),借代是用與之相關的事物代替事物,如部分代替整體(帆可以代替船,羽林可以代替兵),對偶和對比的區別(對比主要是意義內容的對立或相對,不考慮結構形式;對偶主要是結構形式上的對稱,要求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要註意各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交叉運用。學生要善於發現修辭手法,並解釋其作用。如比喻為更生動(就像春天的大風,在夜裏吹來,吹開了壹萬棵梨樹的花瓣。);比喻把事物擬人化。);反問句是為了強調(如果兩人感情很長,是早晚嗎?);誇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二元性是增強詩歌的音樂美,表達簡潔性,表達抒情性,增強詩歌的外在形式美(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往下掉,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欣賞詩歌的寫景,要從詩人寫景的方式入手,才能準確把握詩人寫景所蘊含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