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從發展批判性思維入手■何學根要抓住問題意識培養中的“牛鼻子”——註重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不相信權威,敢於質疑既定的理論和觀點,突破常規的刻板印象,超越傳統的理論框架,將思想指向新的角度和新的領域。歷史上很多發明都源於對傳統和現有價值的反應和否定。牛頓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的力學理論,創立了著名的牛頓力學。達爾文大膽批判了物種創世說,提出了舉世聞名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觀點...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認知結構和自己獨特的視角去審視前人在認識和解決問題上的思路和方法,對任何現成的東西都要大膽質疑。以閱讀教學為例,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進行反思,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獨特的解讀。——反思傳統評價中的人物形象。比如壹位老師說,司馬遷在指導學生學習“信陵君盜符救趙”時,是以肯定的態度寫信陵君的,在很多史書和文學作品中也看到人們對“戰國四君子”的褒獎和贊美。學生認同這些態度嗎?壹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壹名學生說:“...第壹,辛的行為是惡劣的。這種行為的本質是說,為了個人感情和所謂的‘忠’,君主對國家的忠誠可以忽略不計。第二,新竊取絕密君主的軍事標誌,殺害最高軍事領導人,給國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他的確是千古罪人!對這樣壹個人的肯定和贊揚是不可思議的,它的負面影響真的是不可思議。第三,應該說司馬遷是壹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他對信陵君的態度似乎與其儒家的‘忠君愛民’的信念相矛盾……”老師巧妙的教導,激發了學生們如此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考。——對藝術手法的反思。《智生山》中有這樣壹個細節:壹個醉鬼扮成白日鼠白勝,在山上唱山歌:“驕陽似火,野田禾稻半焦。農夫心如湯,子王孫搖之。”壹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施耐庵的編曲不合適,因為這首歌太有寓意了。就不怕精明的楊誌看出破綻,暴露身份?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因為學生課堂上的提問,恐怕我們也沒想到!.....總之,批判性思維是問題意識形成的壹個核心因素。如果我們有意識地放開手腳,引導學生大膽反思、大膽批判,我們常常會被學生耳目壹新的觀點所驚喜,常常會欣慰地聽到創新之花慢慢綻放的聲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桂偉成首先要讓學生敢於提問。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害怕自己問的問題過於簡單或低俗而被嘲笑和擔心,表現出沈默。這時候老師要善於誘導。壹開始,即使他們的問題很膚淺,缺乏深度,甚至無關痛癢,也不應該簡單地否定,而應該給予熱情的鼓勵。學生壹旦動起來,問的問題就很多,不是壹節課甚至幾節課能解決的。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類篩選,選擇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為學習課文的切入點。每個學生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為背景來建構自己對新事物的理解。老師的作用不是把現成的所謂“標準答案”強加在學生身上,而是為他們搭建“腳手架”,讓他們壹步壹步往上爬,實現自己的目標。“牽壹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是對學生最好的學習支持。壹般來說,問題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比如對不理解的懷疑,對求異的懷疑,對創新的懷疑。應該鼓勵學生解決壹些通過深入解讀課文可以回答的問題。當學生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時,老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如果確實有創新的火花,老師壹定要抓住機會,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比如我在《祝福》的時候,用傳統的“四繩論”來分析總結,小說的主題反映了“四權”的統治——政權:封建制度;民族權利——婆婆、叔叔、舅舅;神權:劉媽、苗竹;夫權:祥林嫂,何老六。這時,壹個學生突然問道:“老師,狼代表什麽?”?如果祥林嫂的兒子阿毛沒有被狼吃掉,她最後的遭遇可能不會這麽慘。“這就像壹石激起千層浪,從而引起大家對小說主題的重新思考。這個“狼代表什麽”的問題很有價值,就是屬於對創新的懷疑,思想碰撞產生的火花最終讓創新之火燃燒起來。Generate在課堂上的創新火花,不是老師在課前可以期待的。當時我及時抓住了這些問題,對原來的課堂設計討論進行了調整,成為了這節課的亮點。當然,並不是所有求異的質疑都要肯定,需要具體分析。比如在《Xi安之城》公開課上,壹位學生提出了“國歌應該改了”的觀點,理由是現在沒必要太“擔心”了。這個問題反映出現在的壹些學生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於是我引導他們從黨和國家第壹代領導人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背景展開討論,聯系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加深對中國文人“憂國憂民”的人文精神的理解,進壹步感受中國文化靈魂的精髓。這個問題雖然沒有預設,但恰恰是這堂課思想碰撞的亮點。我覺得這堂課可能對這些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幫助。讓學生自己提問的策略■鄧通關註的是具體情境中因情境而產生的問題,真實生動,不同於老師關起門來編造的“偽問題”。因為有真實感,情境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強大的動力。比如壹位物理老師上了壹堂“密度和浮力”的課,給學生的作業是壹個生動的情境中的生動問題:“死海為什麽沒有死?”“曹沖用什麽原理來表現大象?”“孔明燈籠是怎麽工作的?”“探索氣球發射的奧秘?”“為什麽用熱水選種子?”“為什麽餃子煮的時候會漲?".....讓學生思考和探討這些問題,並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作業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同時,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學生調動自己所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設置梯子下坡的任何實際問題都包括三個部分。起點:已知條件;目標:即預期的結果;障礙:阻礙起點到達目標的因素。其中,障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有些問題和障礙簡單直接,學生很容易解決。但障礙大多是隱蔽曲折的,教師必須設置階梯,降低坡度,使學生通過起始狀態逐步向目標邁進,最終解決問題。要“立梯下坡”,首先是因為它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特點,是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現實方法;其次,也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會按部就班地不斷解決問題,這樣會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是壹種“解決問題”的心理演示——教師實際上是把自己的內隱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去觀察和學習,其作用絕不僅限於傳授壹些具體的知識。壹位老師指導學生研究社區內郵箱的分布情況(起點)。學生認為郵箱數量太少,應該增加(目標)。但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直接向郵局提出要求顯然是沒有用的。因此,老師要求學生考慮以下問題:郵箱與社區人口的合適比例是多少?兩個郵箱之間最合適的距離是多少?這個小區的居民對郵筒有什麽要求?郵遞員認為郵箱怎麽樣?為什麽郵局只在這個小區設立郵箱?這樣,學生在解決這壹系列逐漸上升的問題時,收獲的不僅僅是提壹個建議。反思性評價教師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評價。2.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寫反思日記來強化問題意識,總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3.教師定期召集學生分析壹個階段以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情況,通過集體力量強化問題意識。這樣的反思和評價,壹旦形成習慣,其有效性是不可估量的。教師應消除自我心理障礙■袁湛江“問題意識”在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缺失和異化與我們教師的教育行為有關。教師之所以在教育教學行為過程中忽視“問題意識”,是因為存在以下心理障礙:壹是把自己當成傳道者,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受中國傳統“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教師被解讀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角色,教師是預言,甚至是真理。現代教育雖然在形式上批判了“教師尊嚴”,但這種思想根深蒂固,並沒有從根本上顛覆其在教師心目中的主導地位。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處於從屬、被動的地位,他們的學習、目標、內容、難度、速度、形式、方法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總之,老師不僅不把學生當“人”,也不把自己當“人”。第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播知識,解決學生的問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傳播知識壹直是教師的主要任務。如果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有什麽問題,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解決。壹旦問題得到解決,教師就完成了他們的任務。在這種教育理念的驅動下,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少,老師的工作成果越來越大。最後,學生沒有問題,老師取得了最大的成功。這種以減少提問數量為目的的教學,看似“皆大歡喜”,實則削弱了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意識和能力。第三,最好的學生是能答滿分的學生。什麽是最好的學生?很多人認為最好的學生就是最能回答問題的學生。不管老師問的問題有多難,學生都能回答出來,而且回答的很巧妙,甚至天衣無縫。這種教育模式其實充其量只能復制壹批老師這樣的優秀學生。學生無法超越老師,因為他們始終處於被動回答的地位,沒有質疑過老師和書本,缺乏問題意識。他們怎麽能談創新人才呢?教師要先提問,懂得提問■程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背後雖然有很多原因,但教師的影響永遠是第壹位的。如果老師自己不會提問,學生很難有問題意識。教師問題意識的缺失在課堂教學的兩個方面最為明顯。第壹點是問題意識的誤區,以為只要多問問題就是高級啟發式教學法;導致課堂提問泛濫,問答中充斥著對錯題和填空題。所謂是非問題,就是老師自己把問題講出來,自己回答,給學生做壹個驗證。所謂填空題,就是課本上有明顯答案或者只是課本上的句子故意留白,讓學生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來填。關於這壹點,華語界有很多笑話。壹個是關於教毛主席詩詞的。老師問:春風裏有多少棵柳樹?學生都回答:幾千篇。再問:6億中國的姚呢?學生們都回答:我已經盡我所能了。還有壹首詩是宣揚周總理的。老師問:大江歌之後應該往哪個方向轉?回答:大疆唱轉。再問壹句:墻映射了多少年?回答:墻十年壞。老師問:這首詩是誰寫的?當學生們壹時還不知道的時候,老師“啟發”:周什麽?沒等任何人回答,老師又“啟發”了壹下:周恩什麽?學生恍然大悟:周恩來。仔細想想,這是“周恩”,我們怎麽能不“來”呢?這兩個例子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諷刺了這種牛抱滿堂彩式的質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不如我們痛批的填鴨式和滿堂彩式的灌水。而這種低效的課堂提問恰恰從另壹個側面說明了課堂教學缺乏真正的問題意識。第二,很多老師自己沒有問題。他們在鸚鵡學舌式或“書本式”提問。很多老師不是自己想出來的問題,而是從書上借來的,所以“備課資料”上說什麽就問什麽。如果老師博覽群書,應該說是學生之福;可怕的是,有的語文老師只讀壹本書,就是教學參考書。相當壹部分教師以師資力量為標準,基本上是從中提出問題,提供答案;教師只是在“提出問題”和“明確回答”的過程中充當“中間人”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老師失去了思考和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再來壹個案例:壹個老師教窮,講到其中壹個情節,說“有兩個中國軍人”用手榴彈威脅“我”把錢拿出來,否則“壹顆炸彈炸死妳”,而方誌敏只是“淡淡壹笑”。老師問:妳認為方誌敏的舉止顯示了什麽品質?答案是,它表現了方誌敏大無畏、大義凜然的崇高品質。首先,這個問題很籠統,標準答案明顯很荒謬。因為方誌敏知道那兩個“中國兵”不敢炸他,甚至文章裏明確說只是壹種“威脅”。他怎麽可能在危急時刻“無所畏懼”呢?但那是教職員工問的,答的。我們老師只好用這種方式抄到教室。這樣語文老師就成了師資隊伍的代言人,問題意識就更談不上了。要給學生壹碗水,老師首先要有壹桶水。如果老師沒有提問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豈不是扯淡?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帶頭培養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