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什麽是「七月詩人」和「九葉詩人」?

什麽是「七月詩人」和「九葉詩人」?

七月學校

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風長期擔任“全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領導人,並與周恩來等黨在後方的領導人保持密切聯系。他先後主編《七月》、《希望雜誌》、《七月詩選》、《七月文學作品》,撰寫了大量文學理論和評論文章,介紹和評論了大量國統區進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區作家的作品。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文壇崛起了艾青、、鄒滌凡、阿龍、路翎等壹批青年作家。

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於詩歌。1981出版的詩集《白花》贏得了“七月派”詩人的美譽。他們是:阿龍、李露、孫雲、彭燕嬌、方然、紀昀、鐘鉉、鄭思、曾卓、杜古、呂遠、胡錚、呂典、徐芳、韓牛、魯美、華鐵、朱劍、朱古槐、羅羅。《白花花》(註:綠原、韓牛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綠原作序。)在序言中說,“即使承認這個流派,也不能由這20位作者來代表;事實上,有壹些詩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雖然因為非藝術原因,邀請他們來這本詩集不方便,也沒有必要,但他們那些年的作品更能代表這壹流派的早期風格。”這些未指明的詩人指的是艾青、田甜和鄒滌凡,也可能包括七月派領袖胡風。由於胡風的文藝思想從40年代末開始受到組織的批判,這個詩派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進入50年代後,這些詩人的創作明顯減少。有些作品出版時受到了批評。最重要的例子就是胡風當時的創作:從六月1949 65438+十月到六月1950 65438+十月寫的《英雄史詩五首》,三千多行。這首名為《時間開始》的長詩分為歡樂頌、光榮頌、青春頌、安魂曲和另壹首歡樂頌。胡風從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和鬥爭的歷史中闡述了新中國誕生的意義,包括對毛澤東的歌頌。但他對“歷史”的敘述,對英雄、領袖的歌頌,並沒有完全采用當時通用的“話語模式”,個人經歷和主觀情感的奢靡參與,也使其與當時詩歌的寫作規範相去甚遠。出版後不久,就從胡風“主觀唯心主義”文學思想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批判。這時,李露、盧淵、韓牛等都來了。也寫了很多詩,但是原來的風格已經失傳了,發表的機會也在減少。

“七月派”是抗日戰爭催生的文學流派,它與現實的關系決定了它的流派性格。救亡與啟蒙的相互促進也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隨著抗戰的變化,七月派的整體創作風格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後期趨於消沈和淒慘。

七月派是活躍在抗日戰爭時空,與抗日戰爭同甘共苦的文學流派。伴隨著抗日戰爭,七月派經歷了從產生、發展到消亡的演變過程。其中,學校人員構成的分化與重組,學校風貌的變化,都與抗日戰爭的動蕩和戰爭狀態的變化密切相關。更值得註意的是,在抗戰的文化背景下,七月派堅持五四新文學的啟蒙姿態,將啟蒙思想與抗戰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從而發展和深化了新文學的啟蒙精神。

“七月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壹個充滿探索精神和悲劇命運的文學流派。以路翎、丘東平、彭白山為代表的小說作家,憑借其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深刻的生活體驗,同時采用了表現主義、新感覺派、象征主義等現代主義手法,極大地豐富了現實主義的審美傳播。“七月派”的小說深沈、粗獷、凝重、悲壯。最突出的美學特征在於對小說真實性的全新把握,七月派小說的高度真實性體現在再現的真實與表現的真實的深度融合,人物形象貼近生活的原生態。“七月派”不僅強調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體性,而且充分尊重社會生活第壹性的原則。總之,“七月派”是現代中國的壹種新姿態。

胡風的詩學理論作為其文學理論的壹個組成部分,在50年代初也受到了批評。阿龍(陳壹門)的《人與詩》(1948)、《詩與現實》(1951)、《什麽是詩》(1954)等作品,他的詩歌觀,以及他關於中國現代詩人的著作。然而,50年代初對這些作品的批評被視為胡風文學批評的壹個組成部分。這期間,阿龍的《論傾向》、《論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註:《論傾向》,《文學學習》(天津)第1950期;《論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署名張懷瑞),起點(上海),第2期,1950。批評者認為前者鼓吹“藝術即政治”的唯心主義,是“抵制馬列主義關於文藝的黨性思想”(陳勇《文學與政治的關系——評阿龍《論傾向》,人民日報3月1950),後者指責馬克思歪曲自己的宣傳。)等文章也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在胡風學派的詩歌觀中,1948中關於詩歌的言論是最受持續批判的。胡風認為,詩歌應該是控訴人民苦難的聲音,贊美人民進步的聲音,詩歌應該在前進的人民中前進;但是,“在前進的人群中前進,不壹定是走在前進的人群中才有詩”,“因為歷史是統壹的,任何人的生活環境都是歷史的底側,與另壹側相連,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走進歷史的底側。.....有人的地方就有歷史。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奮鬥,有生活和奮鬥的地方就應該而且能夠有詩歌。”胡風接著說:“人民在哪裏?在妳的屁股周圍。詩人的進步和人民的進步是相輔相成的。起點在哪裏?在妳的腳下。哪裏有生命,哪裏就有鬥爭,而鬥爭總是從此時此地向前推進。胡風的理論批評涉及多種文學樣式、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理論問題等。,但中心是圍繞著現實主義的原則、實踐和發展。關於胡風的壹些理論命題,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批評和爭議。胡風堅持自己的觀點,進行了反批評。1954年,他給中共中央寫了壹份關於近幾年文藝實踐的報告(即“三十萬字書”),被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的首腦,被捕入獄,展開了全國範圍的批判和鬥爭。發布於1979。1980平反。

九葉派

九葉派

九夜學派的特點之壹是它關註現實。

1948最重要的事件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由於曹心之與藝術觀的不同,他與辛笛、陳、唐琦、唐?還有人創辦《中國新詩》月刊,與從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返回京津的穆旦、杜、、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系,形成新的詩歌流派“中國新詩派”(後命名為“九葉詩派”,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出版)。

“九葉派”是20世紀40年代的另壹個詩人群體(又稱“中國新詩派”),代表詩人有辛笛、穆旦、、杜、、陳、、杭友鶴、唐琦、唐燮、袁可嘉。

上世紀80年代,出版了他們9人的詩集《九葉集》,因此得名九葉派。多為校園詩人,從戰爭中感知人民心聲,重視詩人對社會歷史現象的獨特體驗;他們深受西方現代派詩歌的影響,努力突破主觀抒情的傳統方式,追求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和哲學的結合,探索詩歌表達的“戲劇性”(主要指詩歌情感發展和語言表達中的矛盾張力,而不是直接表達內心),使詩歌進壹步表達現代人思維方式和內心生活的復雜性。在文學史上,壹般認為“九葉詩派”的藝術探索是很有價值的,壹批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詩人的詩歌在新詩和詩歌觀念的表達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