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匿名文章來源:未知點擊量:136更新時間:2005年4月25日
先秦至隋代詩集。卷135,由金編(1910 ~ 1973)。蒯欽禮,字卓亭,山東□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先秦兩漢魏晉六朝詩歌總集,包括明代馮維訥的詩和近代丁的《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前者混亂,不辨真偽;後者雖然努力糾正前面的錯誤,但未能完成自己的錯誤,失去了先秦時期的歌詩。兩本書都沒有標註引文出處。《坤》的優勢在於:①材料廣泛。隋代以前的作品,除了《詩經》《楚辭》都是編的。引用的有4組300種。②來源詳細。每首詩都要標註在什麽書什麽卷,也就是詞只有韻,無壹例外。③外語信息量大。書籍的不同版本,或者壹本書的不同版本,甚至是前人的校勘結果,都是有充分參考的人記錄下來的。4考試和仔細檢查。書中有許多獨到的見解。⑤合理安排。根據作者的生卒年代,可以顯示同壹時期作家之間的聯系和影響,也便於比較不同的詩歌風格和流派。但是還沒定型,編譯器就死了,所以難免會有錯誤。不過全書還是同類中最完善最方便使用的。本書由中華書局1983印刷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史書目問答:唐以前的歌詩諺集
---李《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列
從秦漢到隋末的900年間,中國戰亂頻仍,政治風雲變幻。但“搖曳音律”必然是“舞吟”的,這壹時期的文學創作無論從範疇數量還是批評理解上,都是非常繁榮的。據《隋書經籍誌》記載,這壹時期只有壹類,即437冊,4381卷。如果加上初唐的佚集,多達886冊,8126卷。可惜唐宋以來,經過戰亂之災,漢魏六朝古籍流失尤為嚴重,幾乎不存。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唐以前的舊集,但只有嵇康、阮籍、陸雲、陶淵明、鮑照、江淹。其他的詩文集,都是宋以後的人編的。之前的編譯結果自然有保存信息的功能,但是質量參差不齊。如明代嘉靖年間馮維訥編著的《古詩紀》共156卷,號稱“溯隋而上黃軒。除了三百篇,所有的文章都是簡單樸素的,文字也只有押韻,全無章法;從秦漢開始,詩人,孤獨的張,樂府歌,童謠,無所不包;七謀,四謀之鳩,齊諧,余楚之誌,俱搜焉”。前人也稱贊這本書“從古到隋晨,凈失,為藝苑立下汗馬功勞”(《歷代詩話·馮維訥傳》)。就唐代以前的文學資料收集而言,馮維訥堪稱藍縷道的開創者,《古詩紀》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但馮的考據功力不足,導致真偽良莠不齊,屢犯錯誤,甚至收錄了壹些唐代以後的作品,成為藝術森林的笑談。阿清人馮舒抨擊了這種粗陋的學風,寫了壹卷詩集和記錄,糾正了112處錯誤。到了近代,丁充分運用馮舒的理論,對古詩詞進行得失,去其繁謬,輯成《全漢三晉南北朝詩》54卷。《丁蜀》自出版以來廣為流傳,學者們從中受益匪淺。不過丁蜀也有明顯的劣勢。第壹,它不接受先秦的歌謠和詩歌,不能作為整個唐詩的前部。第二,錄下來的詩沒有標明出處,讓人無法相信。第三,攻擊匡廟出版社,未能糾正原書的錯誤。可見,如果把漢晉南北朝三國古詩詞的記載作為我們閱讀和研究漢魏六朝文學的工具書,還是有很多困難和局限性的。
1983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了蒯欽主編的《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我們閱讀和研究中的資料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這本書的出版,為以後研究漢魏六朝文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確實是值得慶賀的事情。
齊(1911—1973)字卓停,山東巨野大思想家。1939昆明西南聯大畢業後,在北京大學文學院學習漢魏六朝文學。1973去世前是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系主任。早在1940年,雲先生就立誌要把上古至隋末的歌、詩、諺重新收集起來,再找壹個新版本。他致力於研究《古詩詞集》中所收錄的所有詩詞,並壹壹加以校對。在465、438+0至42年期間,他先後撰寫了《古詩詞集補》、《吉谷詩詞補例》、《中國詩詞別錄》等專著,並將其編撰和研究經驗公之於眾。到1947年底,他已經完成了《先秦、三國、兩朝、兩晉、南北朝詩集》(出版時定名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集》)的初稿,但由於時代的變化,沒有來得及修改。建國後從廣西招至東北任教,改版時斷時續。因為這本書風格的變化,直到1964這本書才最終定稿,歷時24年。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 * * 135卷,除《詩經》《楚辭》外,收集了先秦至隋末所有的歌、詩、諺。其中先秦詩歌七卷,包括歌、詩、諺;中國詩歌十二卷,包括古詩詞和樂府;《魏詩集》十二卷,包括舒、吳的作品;金詩二十壹首,宋詩十二首,齊詩七首,梁詩三十首,北魏詩四首,北齊詩四首,北周詩六首,陳詩十首,隋詩十首,還有施的章句,童話,鬼歌。有800多位作者的姓氏可以考。引用書籍近300種。可以說,前種書包括了唐以前的詩歌總集,如《文選》、《魚臺新詩》、《樂府詩集》、《廣文選》、《古詩苑》、《詩選苑》、《古諺》等,都經過了書籍的篩選和收集。不僅對藏書和藏品進行了仔細審核,還廣泛查閱了大量的典籍、史地、雜書、佛道、歷史小說、詩詞評論,甚至是舒威、敦煌寫的書籍等資料。這首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詩,起於上古,止於隋末。它內容廣泛而準確,是書籍中的傑作。因此,把它作為整個唐詩的前部是比較合適的。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在內容上遠遠超過前人編纂的同類文集。總的來說有五個特點:(1)用料豐富。《範範》壹書說:“以馮維訥《古詩詞集》為基礎,以楊守敬《古詩詞》為參照,廣泛搜集書籍,精心編輯整理,補誤、糾謬,編成* * *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詞壹百三十五卷。”他所引用的書籍比古詩紀多了壹倍,材料也不全。(2)信息可靠。無論全詩還是殘句,都非常方便讀者引用和重新審視。(3)不同語言的詳細準備。所有記錄下來的詩歌,都是在不同語種的書籍中,或者壹本書的不同版本中,以及前人的整理結果中找到的,都有記錄。(4)仔細檢查。這是編者做得最多,最能體現這本書學術水準的壹個方面。編輯有很多真知灼見,比如辨別真偽、確定時代、修改題目、劃分章節、分析體裁等。(5)編制適當。明清時期,宗室往往是先編總集,道士和夫人(女人)則另附壹卷。這本書打破壞規矩,以作者去世日期為序。那些只知道大概年齡而不知道年代或沒有死亡日期的,仍然沿著古詩詞的舊例列在每卷的末尾。這樣的安排很明確,有助於讀者認識他人,討論世界。當然,秦漢魏晉南北朝等的優勢不止這五個方面,但這只是壹個很棒的例子。但正是這些方面,為我們研究文學發展史,從古詩詞中汲取藝術營養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的解釋說:“文學作品越來越普及,沒有統壹的學科,故作總集。羅網失守,使零章破而歸;壹種是把眾多的雜草消滅掉,讓雜草鹽掉,精華出來。它是文章的堅實參考,也是作品的源泉。”這裏,解釋編譯主集合的要求和主集合的功能。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詩歌,都達到了“補漏釋失”和“去繁就簡”的要求,所以它作為“文章的平衡和作品的源泉”壹定會發揮很大的作用。本文篇幅有限,無法全面論述。請舉幾個例子來壹窺究竟。
首先可以看壹下歷代詩風的演變。我們看世界地圖,壹目了然,海陸相連,起伏漸變。歷代詩詞歌賦的匯集,也能使讀者居高臨下、鳥瞰全局,對各代詩詞創作的盛衰及其相互關聯和影響有壹些直觀的認識。
第二,方便比較不同的學校和風格。比如讀魏的詩,三曹、建安七子都能領略到建安文學的“格調”,即“誌深意長”、“綱闊氣豐”,而阮籍、嵇康也能看出正始詩的品格,正好相反。這對於我們研究詩歌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以及詩歌本身的藝術規律是非常方便的。
三、知人論世的可靠依據。魯迅先生在談到文集的編纂時曾說:“分類有利於揣摩文章,年表有利於了解時勢。想認識人,討論世界,就要看編年文集。”雖然無法壹壹確定各流派作品的年代,但所有的作者都是按生卒順序排列的。就該書而言,類似於編年體。這使我們能夠全面地看待某個時代的整體文學風格,分析壹個作者在這個時代的特點,以及他在當時和後世的地位。
第四,可以填補文學史研究的空白。今天我們對古代作者的研究,壹方面是基於已有的著作,另壹方面是基於前人的評論。如果完全看不到剩下的作品,這種研究會非常困難。比如西晉末年,有個(杜宣),《徐晉陽秋》說“詢才藻擅文”,與孫綽“為文宗壹時”。《世說新語·虞雯篇》說:“簡牘贊許雲:‘杜宣五言詩妙絕。”“梁蓉蓉《詩品》也說:“世稱孫、徐,是壹種淡泊之詞。”足見那天許遜的名聲是顯赫的。《七記》載有《許遜紀》八卷,僅存《隋》、《唐智》三卷,自宋以後再無記載。今天,不可能全面評價許遜的文學成就。好在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歌為我們整理了他的壹首《竹扇》和四句殘句,才透露出壹點“恬淡”的風格,與鄰家郭璞等人的詩歌作比較,也能發掘出孫、徐“合流為文派”的壹些線索。
第五,編輯按鈕可以啟迪讀者。凱先生壹生致力於漢魏六朝文學研究,造詣頗深,對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的編校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如陸雲的《思文而作賢》詩,在六章標題下有壹段備註:“此詩集名為《從事中郎將張延明為中國禁衛軍》,以下為裁令,標題上置“平行令”二字。因為序言說Xi杜詩是薊縣知府,所以《詩經》把下面的“Xi杜詩”移到了下壹篇《贈薊縣太守》的序言裏。根據這壹集,詩經全錯了。在詩中,據說“出了國,入了項”,不僅送給了。如果以《詩經》為例,詩與詩之間就會有沖突,可見《Xi·杜詩》是無法轉移到其他文章的。從事中郎配的張延明與Xi·杜詩之間的關系是壹個很長的問題。校對員不知情,誤砍成兩截,不合理。”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這本書不僅信息量豐富,而且對學術研究也很有幫助。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相信讀者在研究的時候會有更多的體會,在此不再贅述。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這本書仍有壹些疏漏。比如有些作者和章節失去考證,沿襲舊書的錯誤;收到的詩也有遺漏或重復的;有些作者的安排不太合理,等等。讀者在使用時還是需要註意識別。但總的來說,《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集》是唐以前最完整、最優秀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