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中國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景觀美學已成為我們急需填補的學術空白。城市個性是城市景觀美學的主要因素。先存的原生態自然景觀構成了城市個性的自然屬性,歷史文化積澱構成了城市個性的社會屬性。讓自然回歸城市,不能簡單理解為種植率和大草坪,而是包括再造自然和保存荒野。
關鍵詞:城市景觀美學/城市個性/原生態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積澱/再造自然/保存荒野
壹.導言
自1960年代以來,環境美學在西方學術界興起。1966羅納德?羅納德·赫本發表了他的開創性著作《當代美學及其對自然美的忽視》,被認為對環境美學的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在本刊之前,“這個主題在20世紀的哲學美學中幾乎不存在”[1]。2004年,由AllenCarson和ArnoldBerleant主編的《自然環境美學》出版。國內學術界對環境美學往往有壹個誤區,認為環境美學主要關註自然環境的美學問題。2007年,由卡爾森和伯靈頓合編的《人類環境美學》出版。在該書的“導言”中,編者明確指出:“本卷所編輯的《人文環境美學鑒賞》壹文,是我們早先編輯的《自然環境美學》姊妹集出版的。”那麽,為什麽要出版這本書?編輯說,因為“環境研究已經非常明確,我們不太可能找到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地方,現在地球表面幾乎沒有留下真正的荒野地區”[2]。
這裏涉及到的是環境美學的壹個基本問題,即對環境概念的理解。與國內生態美學通常理解的環境不同,環境美學所說的環境主要是人文環境而非自然環境,因為我們面對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經過人類活動改造或影響的環境,而這些環境的核心部分是城市、村莊、工廠、牧場等人類生活和活動區域形成的獨特景觀。合乎邏輯的結論是,環境美學研究的內容當然包括自然環境的審美,但更重要的是人文環境的審美。在受人類居住和活動影響的人文環境中,城市環境是第壹位的,城市景觀及其審美值得我們特別關註。城市景觀美學是人文環境美學的核心組成部分。
城市不是現代現象,而是伴隨著人類文明史。“幾個古代文明都有其代表性的偉大城市,但其主體都不是城市,城市文明最多可以說是汪洋大海中被農業文明包圍的孤島。”[3]工業革命標誌著人類歷史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導致世界範圍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迅速成為文明的主體。城市不僅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城市化程度被認為是衡量壹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和管理程度的重要標誌,城市化是人類進步的必然過程。20世紀初,約65,438+0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這壹數字在65,438+0975年達到37.8%,在65,438+0995年達到45.3%。2006年,大約壹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這個數字將在2030年超過60%[4]。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在於,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程度普遍較高;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相似之處在於,發展中國家正在經歷發達國家所經歷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工業革命的結果,也是現代化的標誌。在歐美發達國家,城市居民約占70% ~ 80%,甚至非城市人也受到城市的強烈影響。今天,第三世界的現代化也是城市化的過程。”[5]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壹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正處於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0%多壹點,6543.8+03億人口中有近9億人生活在農村。中國現代農業需要的農民最多1億。此外,中國人口將在本世紀中葉達到峰值,約為6543.8+0.5億,這意味著未來幾十年,中國將有約6543.8+0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
這導致了中國城市的快速擴張,其空間環境和物質形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居住、就業、環境等諸多問題層出不窮。其中,有壹個迫切的問題沒有引起我們的註意,因為它處於美學和城市理論的交匯點。這就是由於城市面貌的顯著變化而需要我們努力構建的城市景觀美學,這已經成為我們當前學術研究中亟待填補的學術空白。根據筆者在CNKI學術期刊網、雅虎、百度等中文網頁和雅虎英文網頁上的搜索結果,以“城市景觀美學”為題的相關著作很少,這與我國快速城市化的現狀極不相稱。隨著中國社會擺脫普遍貧困,通過小康步入小康,由於中國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人們要求城市由過去的宜居向居住、生活幸福轉變,由功能性城市向審美性城市轉變。城市景觀美學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發展前景日益廣闊。對其基礎理論的探索和建設,已被提上今天中國美學建設的議事日程。
第二,從實用到美觀
城市是人類改造自然的成果,是人類環境的核心。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城市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矛盾貫穿於城市建設的始終。從美學的角度來說,如何評價城市環境本身,如何處理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它們是對立的嗎?我們能從對立中達到和諧嗎?這是城市景觀美學必須考慮的基本理論前提。近年來,國內生態環境的惡化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批評。從這樣的現實語境出發,國內生態美學研究往往致力於闡述老莊“無為”思想的現代意義,形成了壹個逐漸定型的概念,即“自然化”,主張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應以自然為始,不以人為幹預為終,結論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必然對自然環境有害。
這種認識是基於對西方環境美學和生態思想的誤解,也與卡爾森和柏林人的觀點不壹致。從環境美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活動也參與了環境多樣性的創造[2]。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沈甸甸的麥穗,牧場上的白羊,碧波蕩漾的頤和園,北海公園的白塔,都是人類創造環境美的多樣性的證明。即使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自然也沒有也不可能提供人類所需要的東西,只有通過人類的實踐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最終和諧。從世界範圍來看,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都有悠久的文明史,被視為全球環保的理想地區,因此具有特殊的示範意義。美國學者雷內杜博斯(ReneDubos)以法國為例解釋了這個問題:“法國島嶼地區的農業區位於巴黎北部,人類從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在此居住,並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在人類居住之前,這個地區到處都是森林和沼澤;如果不是人類的到來,這裏還是壹片蠻荒之地。在人類的影響下,這裏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農田,改造了森林和河流、公園、花園、村莊和城鎮。盡管有戰爭和其他幹擾,該地區仍然保持了生態多樣性。與此同時,該地區壹直很富裕。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個地區越來越好。比起讓這片區域保持在蠻荒狀態,今天的壹切不僅更加賞心悅目,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說感覺更好。法國島嶼地區是揭示人與地球關系的典型例子。這壹地區的歷史發展證明,人類可以在不破壞地球表面的情況下,深刻地改變地球表面。事實上,人類可以在與自然的和諧中創造新的、持久的生態價值。”[6]
這段話對法國巴黎北部的生態解讀和城市景觀美學具有重要意義。包括了解人類環境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基本原理,可以調整和糾正我們的相關誤解:(1)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不是無所作為、不幹預,而是有時必須深刻改造自然的蠻荒狀態;(2)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需要努力維護自然的生態多樣性;(3)從造福人類的角度來看,人工改造的自然可以明顯優於野生自然,而且越來越好;(4)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改造後的自然可以比野生的自然更加賞心悅目,手感更好;(5)更重要的是,人類可以深刻地改變地球表面而不破壞它;(6)結論是,人類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因為創造了新的、持久的生態價值。從城市景觀美學的角度,可以增加以下內容:(7)人類可以創造獨特而持久的審美價值,與自然和諧相處;(8)既然這可以在廣大的農業地區進行,也可以在較小的城市地區進行;(9)城市景觀除了努力保持並能夠實現自然生態的多樣性,還需要能夠保持人文景觀的多樣性。
城市是根據人的需求發展起來的,當今城市建設中的許多問題及其變化都與人類對城市的認識密切相關。理解城市並不容易,因為城市是壹個不斷流動的範疇,歷時千年,橫跨東西,涉及復雜的歷史、地理、文化因素。迄今為止,國內學術界對城市的理解主要是功能性的,認為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非農業居民聚居的地區,通常是周邊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7]。城市被認為包括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區、建築和基礎設施密集的地區、工業和服務業高度集中的結果、市場交換的中心等基本要素[8]。這些觀點主要集中在強調城市在生活、工作、交通等方面的實用功能,而城市的娛樂、審美功能如快樂生活、適宜出行等卻未能進入我們的視野。
這種存在決定意識的認識是有客觀原因的。從城市的歷史發展來看,早期的城市是王權政治的產物,城市的功能主要是行政中心或軍事重鎮、雄偉的宮殿和高聳厚重的城墻。作為壹部向我們敞開的大書,是當時那裏人們對城市功能認識的歷史詮釋。工業革命後,現代城市以生產和交換為中心,20世紀中葉後,城市迅速向知識生產和信息分配中心發展。曼徹斯特作為棉紡織業的發源地,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成為大工業城市的先驅。底特律作為世界汽車工業之都,曾經繁榮壹時;紐約作為美國的金融中心,對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些大都市寫出了人們對城市功能的理解。
中國的城市發展也是如此。城市發展初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財富匱乏,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城建資金的投入,都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實用功能上。即使在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早期,這種城市建設模式也是如此。作為壹個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不難理解,在壹個經過長期動蕩和戰爭,社會風氣普遍激進的大建設時代,中國當代城市建設主要側重於實用功能。根據普列漢諾夫的觀察,革命對當代人的審美意識有著特殊的影響。內容取代形式,政治取代藝術,功利取代審美,成為革命時期的顯著特征[9]。在中國1950s到1970s的激進時代,女性不打扮是壹種時尚,新的審美觀念尚未形成,歷史傳統的審美趣味遭到激烈的排斥。任何對審美形式和外觀的追求都被視為與歷史上的剝削階級相聯系的陳腐趣味,這是革命所不允許的。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從美學角度系統深入地思考城市景觀無異於做夢。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建築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建設正日益從實用功能向審美功能升級。實用與美觀的統壹,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三,城市個性的自然屬性
自然環境的欣賞基於自然生態景觀的多樣性,人文環境的欣賞基於人文景觀的多樣性。城市中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密切相關,相互依存,因為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人類在自然原始地貌的基礎上建立了城市人文景觀,城市中的自然與人文、原始景觀與重建景觀密不可分。這就決定了城市景觀的基本特征是不同的城市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景觀,即審美的形式外觀,這就構成了城市景觀的多樣性,而城市景觀的多樣性需要人們去體會城市獨特的個性。目前中國的城市景觀往往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因為很多城市讓觀者產生壹種審美心理,那就是“實踐使人疲勞”。重復觀看相似或相同的審美對象,難免會讓觀看者產生疲勞感。審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是求新求變,而當代中國的很多城市景觀恰恰令人失望。中小城市經常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香港紐約。目前國內很多城市都投入巨資建設城市廣場、綠地、建築,千篇壹律,單調乏味,難以產生美感。
按照康德的觀點,藝術與自然的第壹個重要區別是,藝術是人的創造[10]。城市從來都不是壹個純粹客觀的東西。作為人類的創造,它被人類精神化了。歷經千年,從早期相對簡陋的小鎮發展到今天的大都市。城市景觀,包括建築、道路、橋梁、公園、廣場,已經不再停留在粗糙的實用階段,而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今天的中國有無盡的街心花園和花園。藝術之美在於原創。模仿和簡單的復制是藝術的禁忌,藝術的生命在於其獨特鮮明的個性。從這個角度,我們很容易發現,威尼斯是水城,曼谷是佛城,洛杉磯是電影城。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市都有強烈而鮮明的個性。互不相同的藝術個性既包括自然景觀的多樣性,也包括人文景觀的多樣性。兩者的有機統壹是構成城市景觀美的主要因素之壹。回顧中國當代城市建設,在追求現代化城市建設的跌跌撞撞過程中,省會模仿首都,地級市模仿省會,城鎮模仿縣城。很多城市失去了寶貴的個性,陷入平庸,很難有魅力。
雖然城市景觀是人工構建的,但壹個城市個性的豐富內容並不是人們隨意賦予的,而必然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包括城市所處的特定地理環境、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藝術傳統以及其他諸多定義城市個性的因素。特定的地理環境因素,即原始的自然景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個性,構成了城市景觀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威尼斯壹定是水城,因為它四面環海,而拉薩作為世界聞名的高海拔城市,只能是陽光城。兩個城市的自然風貌差異很大,這是由特定的、先存的地理環境決定的。美國學者理查德?RichardHartshorne在《地理學的自然》中使用了“原始景觀”壹詞,指的是人類進入之前某壹地區的原始自然景觀。它是壹定區域內所有自然因素的總和,具體解釋為地球外部可見可觸的表面,包括植被、裸地、冰雪、水[11]。具體來說,原始自然景觀的要素包括地形、土壤、氣候、植被、水源、交通區位等,對生命和人類活動的產生和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也直接決定著城市的面貌。
城市必須建立在原有的自然景觀基礎上,這是不可選擇和改變的,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不同城市的面貌。重慶是壹座山城。房屋依山而建,道路蜿蜒在蜿蜒的山上或由橋梁和隧道組成。地處華北平原,北京幾百年的城市景觀就是故宮和胡同,平坦筆直的長安街和壹望無際的天際線,與重慶的自然地形有很大不同。中國傳統美學中有個重要概念叫“山河之助”,“文心雕龍?《尋找》說:“如果是高山密林,那就是真正寫作和思考的奧宅,但短詞匱乏,詳詞繁雜。不過,如果屈平能監督壹下騷情,對他還是有幫助的!”本文以屈原為例,明確肯定了自然地理環境對文學的直接作用。隨著城市景觀日益成為按照美的規律建造的公共藝術,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城市景觀的建造過程中,“山河之助”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正在超越並將遠遠超過詩歌、小說、電影等文學創作。
與自然景觀不同,由於城市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產物,人類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和科技發展水平對城市景觀有著強烈的影響。即使是原始的自然景觀,也必須越來越多地通過人類活動在城市中發揮作用。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工作和休息,這就決定了城市景觀必須以人文景觀為主。主要部分包括住宅、辦公樓、歌劇院、電影院、學校、醫院、教堂等建築,以及道路、橋梁、公園、車輛、城市綠化帶等公共設施。如果說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城市景觀受到當地原生自然景觀的深刻而有力的制約,形成不同的城市風貌,自然具有鮮明的個性,那麽今天發達的科技使城市景觀能夠在更大程度上貫徹和落實人的主觀意圖,人們可以更大程度地擺脫當地原生自然景觀的束縛,方便地推山填湖,更方便地在不同城市之間復制和復制。
這些變化了的條件對城市建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克制自己的主觀性,自覺增強對城市個性的把握和理解。先存的自然景觀構成了城市個性的自然屬性。城市景觀的規劃和建設應充分尊重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並在與其他城市的比較中顯示出自己的特色。重慶是著名的山城,成都是內陸平原城市,廣州是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它在原始的地理環境中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應從這些方面把握城市個性的自然屬性和風貌的基本定位,努力尋求城市建築、公路等人文景觀與原有的山、河、平原、海洋等自然景觀的和諧統壹,並在此基礎上尋求城市景觀的進壹步規劃和發展。如果只是統治者的個人利益惡搞政績工程或面子工程,扭曲、閹割甚至與城市個性的自然屬性背道而馳,就會對城市的未來發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有限的空間來源:
/content/12/0624/06/4310958 _ 220072904 . shtml
此外:
什麽是極簡主義?》
/content/12/0403/23/4310958 _ 200619349 . shtml
歐洲建築的裝飾與美學
/content/13/0303/09/4310958 _ 268989793 . shtml
圖片參考:
看看世界上增加了哪些地標。
/content/12/0421/22/4310958 _ 205516117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