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壹般的思潮和流派不同,後現代主義文學既不是指特定的作家或批評家群體,也沒有壹個被廣泛認可的綱領和宣言。而且後現代文化是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容忍各種標準,主張“不斷發展各種差異,努力維護差異的聲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現代主義文學出現了眾多的流派,出現了各種思潮。許多後現代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我理論體系存在矛盾。然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完全不落俗套。後現代主義文學不僅反對“舊”傳統,而且完全否定現代主義文學試圖建立的“新”傳統。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文學藝術應該建立在對現存秩序的解構之上。後現代文學不依賴任何死的或活的理論。在體裁上,它解構了傳統的小說、詩歌、戲劇,甚至“敘事”本身。因此,後現代文學是壹種“破壞性”的文學,即某種意義上的“反文學”。
(2)摒棄所謂的“終極價值”。後現代主義者認為,所有傳統意義上的崇高事物和信仰都是由文字衍生出來的短暫產物,不值得被真誠或認真對待。客觀世界和人本身已經異化,歷史失去了方向和意義,社會制度無法改變。後現代主義作家不願意認真思考重大的社會、政治、道德和美學問題。他們不僅忽略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關註,甚至忽略了問題本身。他們不再試圖賦予世界意義。
(3)後現代主義文學提倡所謂的“零度寫作”,反對現代主義關於深度的“神話”,拒絕孤獨、焦慮等深層意識,將其扁平化。在後現代文學中,寫作失去了內容,轉向了“寫作”本身。作家只是把話語和語言結構當成自己的領地,寫作就成了純粹的表演和操作。比如,後現代主義作家往往故意讓作品中的各種成分相互分解、相互顛覆,讓作品找不到終極意義。
(4)後現代文學刻意打破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明顯有向大眾文學和“亞文化”靠攏的趨勢。有些作品幹脆以大眾文化消費品的形式出現,試圖模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
在文體上,慣用矛盾(文本中各種因素相互顛覆)、交替(在文本中,對同壹事物不同可能性的敘述交替出現)、不連貫和任意性、極端(有意識地過度使用壹些修辭手法來嘲弄它)、短路(用壹些手段打斷對作品的解讀)、反體裁(破壞體裁的公認特征和界限)、話語擴張(將其置於文學創作中)